文|教而育之(教而不育謂之術,教而育之謂之道!聊身邊教育,分享育人之道)
在考公、考編群體里流傳著一句話,叫“考編不異地,異地不鄉鎮”!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在非常骨感。無數人為了一個編制,有多少人不得不考到異地,還不得不到鄉鎮工作,異地鄉鎮編制的辛酸或許只有自己知道。
就像異地編制的鄉村教師一樣,本地教師周末就回家了,而這些異地教師只能守著偌大的校園,獨自品嘗寂寞。工資本就不多,如果一周回家一次,來回奔波浪費時間不說,大部分工資都要花在路費上了,只能一個月或幾個月回家一次。
如果異地編制再加上異地戀,那種滋味就更不用提了!結婚有小孩之后,各種問題接踵而至,就算找個當地年輕人結婚,對于傳統的父母來說,他們會支持嗎?總之,對于異地鄉鎮編制人員來說,考之前想著,考到哪里都可以,真正考上之后,異地鄉鎮編制的無奈才能有深刻體會。
對于老師們來說,跨鄉鎮調動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別說跨縣、市調動工作了。但是近些年,多地實施教師“歸雁計劃”,對于異地鄉鎮教師來說,確實是一個歸家的大好機會,這事對個人絕對是個好消息,但是不得不思考,既然當地招教師,為何不自行招聘?實施“歸雁計劃”,難道不是“挖別人墻腳”嗎?
什么是教師“歸雁計劃”?
近些年經濟形勢不樂觀,各大公司裁員熱度不減,更多的普通人意識到“鐵飯碗”可能才是一條好的出路!隨著公務員、事業編、教師的報考熱度逐年猛增,考試難度也是直線上升,這也導致大多數人不能如愿得到鐵飯碗。
于是很多人開始轉變思路,開始“曲線救國”,選擇去報考一些難度較低,崗位較多的異地編制崗位。但是真正考上“異地編”后,更多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想法,受于服務期的限制,只能苦苦煎熬,尤其是異地鄉鎮編制的老師們,更是說不出的辛酸!
隨著“歸雁計劃”的提出,讓處于黑暗中的異地教師看到了曙光,雖然還是會困難重重,面臨著各種簽字蓋章,更有甚者以各種理由拒絕蓋章,但這絲毫不影響大家“回家”的心情!什么是“歸雁計劃”?
“歸雁計劃”,指政府把在外地有學識、有技術、有能力的各類人才吸引回本地,為本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而教師“歸雁計劃”是讓身在他鄉的教師早日回歸家鄉的計劃。
江西等多地就曾實施過教師“歸雁計劃”,是為支持鄉村教師回原籍任教推出的一項政策舉措,目的是為了鄉村教師不再家校兩頭跑。
江西省實施的教師“歸雁計劃”大致條件如下:對在原籍以外縣任教滿5年的在編在崗公辦學校教師因解決夫妻兩地分居等問題,申請調回原籍鄉村學校任教的,各地政府有關部門在有編有崗的情況下,要開辟綠色通道予以辦理,保持鄉村教師隊伍穩定。其中有幾點要求:一是在原籍以外鄉村學校任教滿5年;二是在編在崗公辦學校教師;三是申調原籍有空編空崗。
各地實施的“歸雁計劃”要求大到處一致,具體細節內容會稍有出入,但不管如何,對于異地編制的教師本人來說,絕對是大好事!
“歸雁計劃”利于教師本人,但卻有“挖墻腳”的嫌疑!
如果一個省內的異地鄉鎮編制教師都可以自由流動,那么這種流動是公平的,有流出、也有流入,反正人才是在本省內流動。
但如果所謂的“歸雁計劃”只是部分地市或縣區的政策,那么就有“挖別人墻腳”的嫌疑。
從理論上講,既然缺教師,當地政府完全可以進行自主招聘!不進行招聘,卻以“歸雁計劃”之后,把本地戶籍,在異地任教5年以上的在職在編教師,招回本地,難道不是“挖別人墻腳”嗎?
假如某縣以“歸雁計劃”之名引進100名中小學教師,那就意味著其他地區將減少100名在編教師,如果其他地區教師超編,倒也無所謂,如果剛好也缺教師,你說這些想歸家的老師,他們拿的申請表上,相關人員會簽字嗎?這不是讓想歸家的老師們為難嗎?
把異地有經驗的老師引進回來,實際上就是“摘桃子”,外地學校辛苦培養了年輕教師,結果卻被“截胡”,這道德嗎?
教師“歸雁計劃”對異地鄉鎮教師來說,絕對是大好事,但不禁要問:既然缺教師,為何不自行招聘?非要“挖別人墻腳”呢?如果要實施“歸雁計劃”,最好一個省內統一實施,這樣做才更公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