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 市
陪 伴
計 劃
這一期
感受名人筆下的重慶
名人故居
巴渝大地英雄輩出。特別是抗戰時期,重慶吸引著歷代名流、各方賢達,聚集了全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教等領域的精英人士及國際知名人士在這生活、工作。
名人故居中的“名人”有何認定標準?
關于“名人”的認定標準,有專家提出,應當有三條,一是推動社會發展,對社會作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士。二是對本身所從事的專業作出了突出貢獻,而且這個貢獻是被業內認可、經過實踐檢驗過的貢獻。三是其人已經故世,且已蓋棺論定。保護名人故居不是為了掛牌而掛牌,而是為了張揚城市精神,推動社會進步,增強人們的愛國主義意識。
——摘自《中華建設》朱碧雯
游覽前
1、了解該名人的生平和主要事跡。
2、閱讀相關的傳記、書籍或觀看紀錄片。
3、準備一些與名人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
4、列一些互動問題,激發孩子的興趣。
游覽時
除了觀看展品、聽取講解外,還可以利用故居內的多媒體展示、互動體驗區等資源,讓孩子以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學習知識,更好地理解名人的生活和時代背景,以名人的精神品格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成長動力。
開放式提問
激發孩子興趣
互動問題
目的
這位名人的主要事跡?在哪個領域有杰出貢獻?
引入話題,了解孩子對名人的初步認知。
這座故居的建筑風格有什么特點?反映了哪個時代的特點?
觀察故居外觀,培養孩子對建筑和歷史的興趣。
名人為什么選擇在這里工作或居住?
引導孩子思考名人的生活環境與職業選著的關系。
故居里有哪些物品是你感興趣的?為什么?
鼓勵孩子主動觀察和發現,培養好奇心。
你能想象這位名人在這里生活的情景嗎?可能會做什么?
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將歷史場景具象化。
這位名人在他生活時代遇到哪些挑戰?如何克服的?
培養孩子抗挫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位名人的哪些品質或行為最讓你敬佩?為什么?
引導孩子思考并學習名人的優秀品質。
你從中學到什么?如何應用到自己生活中?
總結學習收獲。
去文人故居
讀讀名家筆下的重慶
郭沫若
(郭沫若故居:渝中區天宮府8號)
這么好的一座重慶真可以稱為地上天堂了
在渝八年,郭沫若先后創作了《屈原》《棠棣之花》《孔雀膽》《天國春秋》《虎符》《高漸離》等作品。這些文學作品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決心和信心。
重慶的火鍋
街頭小巷子,開個幺店子;
一張方桌子,中間挖洞子;
洞里生爐子,爐上擺鍋子;
鍋里熬湯子,食客動筷子;
或燙肉片子,或燙菜葉子;
吃上一肚子,香你一輩子。
——詩解火鍋
朱自清
(朱自清客居處:渝中區臨江門)
我似乎倒比重慶人更感到重慶的熱了
被譽為“民族文化的楷模”的朱自清,1941至 1944年間在重慶生活,深刻洞察巴渝氣候、文化的獨特韻味,將市井風貌描繪得如詩如畫。
炎熱的天氣
記得兩年前端午節在重慶一間屋里坐著,什么也不做,直出汗,那是一個時雨時晴的日子。想著一下機必然汗流浹背,可是過渡花了半點鐘,滿曬在太陽里,汗珠兒也沒有沁出一個。后來知道前兩天剛下了雨,天氣的確清涼些,而感覺既遠不如想象之甚,心里也的確清涼些。
——《重慶行記》節選
渝中區推薦路線:宋慶齡故居——朱自清故居——郭沫若故居——重慶三峽博物館
冰心
(冰心寓所“潛廬”:沙坪壩區歌樂山停車場旁)
淡霧之中 碧得更碧 青得更青
1940年11月22日,冰心一家乘坐中華航空公司的飛機,飛來重慶,這一呆,就是五年。她避居歌樂山上“潛廬”中,佳作不斷,寫下了《關于女人》《再寄小讀者》……
潛廬、山景
潛廬只是歌樂山腰,向東的一座土房,大小只有六間屋子,外面看去四四方方的,毫無風趣可言!倒是屋子四圍那幾十棵松樹,三年來拔高了四五尺,把房子完全遮起,無冬無夏,都是濃蔭逼人。房子左右,有云頂兔子二山當窗對峙,無論從哪一處外望,都有峰巒起伏之勝。房子東面松樹下便是山坡,有小小的一塊空地,站在那里看下去,便如同在飛機里下視一般,嘉陵江蜿蜒如帶,沙磁區各學校建筑,都排列在眼前。隔江是重慶,重慶山外是南岸的山,真是“蜀江水碧蜀山青”,重慶又常常陰雨,淡霧之中,碧的更碧,青的更青,比起北方山水,又另是一番景色。
——《力構小窗隨筆》節選
沙坪壩區推薦路線:冰心故居——張治中故居——馮玉祥故居
老舍
(老舍故居“多鼠齋”:北碚區天生新村63號)
山和水之間 隔著好幾百級石階
1938 年 7 月中旬,老舍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遷往重慶,暫住在公園路青年會里。在渝期間,老舍創作了大量抗戰文藝作品,特別是他創作的話劇和小說,樹立起他“創作生涯的一個里程碑”。
兩江文化
重慶是座山城,揚子、嘉陵兩條大江在它腳底下相遇。兩條江匯合的地方一片汪洋。兩股水碰在一起,各不相讓,頂起一道水梁,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這道水梁是兩江的分界,又好像是在那里提醒過往船只,小心危險。
沿江停泊著一溜灰黑色的大木船,輕輕地晃動著。高高的桅桿頂上,一些小紅旗迎風招展。光脊梁、光腳丫、頭上纏著白包頭布的人,扛著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貨物,在跳板上走上走下。
——《鼓書藝人》節選
梁實秋
(梁實秋故居“雅舍”:北碚區天生路梨園村)
我住雅舍一日 雅舍即一日為我所有
作為一代散文名家,梁實秋抗戰時期也來到了重慶,與好友吳景超共同在北碚購得一棟平房,命名為“雅舍”。他在雅舍寓居7年,創作了大量的散文和譯作,后集結出版專輯《雅舍小品》,反響很大。
川渝民居特色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馬路約有七八十層的土階。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遠望過去是幾抹蔥翠的遠山,旁邊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糞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說地點荒涼,則月明之夕,或風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遠,路遠乃見情誼。客來則先爬幾十級的土階,進得屋來仍須上坡,因為屋內地板乃依山勢而鋪,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來無不驚嘆。
——《雅舍》節選
北碚區推薦路線:晏陽初故居——老舍故居——梁實秋故居
茅盾
(茅盾故居:江北區唐家沱天津路)
霧重慶有朦朧美 比我預料的更活躍
1940 年底,著名作家茅盾受周恩來邀請來到重慶,以紙筆作刀劍,投身于抗日救國運動。皖南事變爆發,茅盾連寫了多篇見聞錄,其中包括收錄于初中語文教材的《白楊禮贊》,以及描述重慶見聞的《“霧重慶”拾零》等文章。
逃炸
重慶的霧季,自每年十一月開始,至翌年四月而終結,約有半年之久。但是十一月內,“逃炸”的人們尚未全歸,炸余的房屋尚未修葺齊整,而在瓦礫堆上新建筑的“四川式”的急就的洋房也未必就能完工,所以這一個月還沒活躍到頂點。至于四月呢,晴天漸多,人與“貨”又須籌備疏散,一年內的興隆,至此遂同“尾聲”,故亦當別論。
——《“霧重慶”拾零》
江北區推薦路線:徐悲鴻故居——徐悲鴻美術館——茅盾故居
來源| 《新家長報》1468期
編輯| 高原、鄭倩(實習生)
素材| 秀米、互聯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