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更好濰坊 | 中國農大學子“尋密”:情系高密非遺與鄉村
為了進一步傳播高密文化,讓以當代年輕人為主的更多人群感受到高密文化的魅力,7月15日,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十名學生走進濰坊高密市,開展了為期七日的“尋密”之旅。通過人物專訪、動手體驗等方式,實踐團隊對包含剪紙、花餑餑、茂腔、核雕在內的多種非遺文化進行了深入了解,并利用微信、抖音等社交媒體將上述非遺推廣給更多人,為當地非遺的傳承和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縝密規劃,群策群力
在正式進行實踐活動前,隊長付子軒就曾召開多次線上會議,與小隊隊員商討行程和具體分工。14日晚,“尋密”小蜂隊在高密集結,并于所住酒店召開第一次線下會議。隊長就活動的前期準備工作落實情況和后期實踐細節等注意事項進行了說明和強調。即便是第一次線下見面,小隊成員就活動安排暢所欲言、群策群力,融洽歡快的氣氛為后續精彩的實踐活動蓄力。
中國農業大學“尋密”小蜂隊成員于酒店的合影
實地走訪,感受非遺魅力
在接下來的七天里,小隊成員走進高密,拜訪齊秀花、張東芹、韓吉照、邵澤忠、聶鵬、王樹花等多位非遺傳承人及高密茂腔劇團、高密民樂曲藝團在內的三個藝術團的成員。通過非遺傳承人的介紹,小隊成員對高密非遺文化的特色和歷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通過親自動手體驗非遺制作過程,小隊成員更加感受到非遺創作中的不易;在采訪非遺傳承人時,小隊成員深挖新時代下的非遺傳承道路,以對高密非遺文化的發展現狀有更清晰的認識,用自我的思考賦能當代非遺傳承。
▲ 圖為小隊成員與花餑餑傳承人張東芹老師的合影
多彩宣傳,弘揚非遺之美
每晚,結束了一天行程的小隊成員都會聚在一起,一同對當日的行程展開復盤。之后,由隊長公布第二天的行程安排與具體任務。緊接著,小隊成員便會啟動宣傳材料的制作工作。從公眾號推送、創意視頻到日志、心得體悟,成員們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完成的初稿將會由小隊成員共同審核、提出修改意見,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反復修改,最終呈現到公眾眼前。每件作品都凝聚著小隊成員共同的心血付出,最終取得的成果也沒有辜負成員們的努力。據統計,實踐小隊運營的公眾號瀏覽量已超5000,點贊量達2000左右,視頻號觀看量接近2w。小隊成員付子軒和宋明遠通過直播平臺對聶家莊泥老虎的歷史傳承、特點特色進行了介紹。因實踐地點偏僻、網絡信號不良等原因導致直播時長僅有二十分鐘,但觀看數仍然達到130+,點贊量近7000,直播宣傳效果得到積極反響。
▲ 圖為小隊成員制作的部分推送內容節選
▲ 圖為小隊成員正在通過直播推廣聶家莊泥老虎
深入鄉間,傾情助農
在了解推廣高密非遺文化的同時,小隊成員也不忘身為農大學子的使命,將助農融入到活動安排之中。在實踐開始前,小隊成員就了解到闞家鎮西楊嶺莊村里一戶人家家境困難,一位母親與兩個孩子相依為命。2024年,小萍(姐姐)通過努力學習,考上了當地的高中,小勇(弟弟)也即將小升初。借此機會,小隊成員自籌經費,購置了學習桌椅和生活物資,到他們家中,送去了溫暖與祝福。小萍在面對這些陌生人時,從起初的羞澀逐漸轉變為信任。大家都真切地感受到彼此心扉之間距離的拉近,也更加堅定不移地樹立了為鄉村振興建設貢獻力量的信念。
▲ 圖為小隊成員正在為小萍和小勇安裝學習桌椅
七天行程,收獲滿滿
每一天的非遺之旅,都是一次新的開始,新的體驗。在與核雕傳承人韓吉照老師交流的過程中,我由衷的感受到核雕技藝所需要的耐心和沉默,板凳要坐十年冷,我認為核雕也要坐的下、耐得住。其實在熟練技巧后,看到堅硬的千奇百怪的桃核呈現出期望的造型,心里會產生老師所說的“還是很有成就感的”。做核雕是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過程。機器無法代替人類的智慧,尤其是人類的情感。核雕其實也是一種情感交流的載體。手藝人將自己的心思想法、精力心血傾付于小小的核雕中,每一刻痕,每一細節都是情感的呈現。而當收藏者將這桃核把玩在手心,我相信他不僅看到的是一個普通的精細的作品,更能透過表面感受到那些手藝人、傳承者的用心與靈感,這種人與人之間心靈的觸碰是多么的美好與圣潔。
——“尋密”小隊成員 宋明遠
當我們走進小萍和小勇家里,看到他們用好奇而又羞澀的眼神望著我們時,我知道,他們一開始對我們是有一點害怕與陌生的。但其實,我們都想與他們拉近距離,并且真切的去為他們的升學提供有用的建議。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下鄉幫扶的意義所在。它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幫助,更是心靈上的陪伴和關懷。當我們用心去傾聽他們的故事,去理解他們的需求時,我們才能真正地走進他們的世界,成為他們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和支持者。
——“尋密”小隊隊長 付子軒
在七天的實踐活動中,“尋密”小蜂隊成員不僅深入了解高密當地非遺文化,通過多樣化的宣傳為高密非遺文化推廣注入了青春活力;還走進鄉土深處,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助農貢獻了微薄之力。
在拜訪七位非遺傳承人的過程中,小隊成員意識到,非遺手工不僅是一件賞心悅目的藏品,一種精致獨特的飾物,它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一種對生活的熱愛的傳遞。無論對于老一輩還是青年一代,非遺文化都意義非凡。希望未來,有更多青年人愿意回到家鄉,推廣和發展家鄉的非遺,讓每一件非遺手工作品都能在新時代展現自己獨有的魅力,更加美好、更加鮮活。
編輯:胡偉
擬題:胡偉
審核:王緒松
來源:山東商報·速豹新聞客戶端
媒體人 胡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