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與認知科學跨學科交叉平臺首席專家、博士生導師朱銳去世,享年56歲。
(圖源: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官網)
在生命的最后幾個月里,朱銳教授還一直在為學生們講課,就像《相約星期二》中的那位生命走到盡頭的教授一樣,在最后的時間里,將對生命的感悟告訴世人。
朱銳教授的一門名為《藝術與人腦》的課極受歡迎,原本40人的課堂往往會容納近百人。
2024年3月,朱銳教授在課堂上公開了自己的病情,說自己已經處于癌癥晚期,“如果我哪天倒在課堂上,大家不要為我悲傷,因為我是哲學家,是不恐懼死亡的。”有一位學生把他的話發到了網上,得到了上萬的點贊。
4月,朱銳教授又在課堂上宣布,他的化療停止了,不會再耽誤給大家上課了,但不是因為治好了,而是因為化療沒有作用了。
(《相約星期二》劇照)
“極晝工作室”在朱銳教授生命的最后時間里,對他做了一次訪談,在訪談中,朱銳用兩幅世界名畫,來闡述生命的狀態。
一幅是卡米爾·畢沙羅在1874年的作品《白霜》。
在這幅畫中,一個中年人背負著柴火緩緩前行,地上滿是霜雪。這個中年人仿佛不知道自己已經走了多久,也不知道這條路通往何方,他很想向前沖,但他沒有力氣,土地絆住了他的腳步。
(卡米爾·畢沙羅《白霜》)
朱銳教授認為,這幅畫代表一個人中年的心態,雖然是負重前行,卻也可以享受孤獨,不帶任何幻想和猜想,冷靜又熱情地看待這個世界。
雖然不知道自己將走向何方,但我們是活著的,我們眼前鋪展開的自然,廣袤而永無偏見。
另一幅畫是安德魯·懷思1948年創作的《克里斯蒂娜的世界》。
畫中的克里斯蒂娜看起來像是一個少女,但現實中的她當時已經54歲了。克里斯蒂娜從小患有小兒麻痹癥,沒有辦法正常行走,但她性格倔強,拒絕使用輪椅和拐杖,她常常就是像畫中這樣在爬行,用雙手撐著自己的身體,在地上一點一點移動。
(安德魯·懷斯《克里斯蒂娜的世界》)
而死亡的過程,就是進入了“克里斯蒂娜的世界”。
身體不再聽使喚,遠方那個最后的歸宿,卻又難以企及。
56歲的生命并不長,但朱銳教授為世界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他想告訴所有人:“死亡”其實是“生命”最偉大的發明。它恰恰跟永生相對,“死亡”給了世界一個重生的機會。
在今年的畢業季,朱銳教授還通過視頻為中國人民大學的畢業生們致辭,告訴大家:不要去內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空。
人們之所以內卷,不一定是因為人多資源少,而是因為人們“欲望單一化”,所有人都追求一樣的東西,如果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實現“欲望的多元化”,那么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那片天空因你而燦爛。
(中國人民大學視頻號截圖)
生命的每一刻都知足,生命的每一刻都要去創造。
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會死,但沒有人愿意相信這是事實,所以當真的要面對死亡的時候,人會崩潰,會失去人性。因為不愿意相信,太多年輕人肆無忌憚地揮霍生命,太多老年人因為恐懼而摧毀了自己活著的時間。
在走向死亡的過程中,像是吃飯、曬太陽這樣生命中最習以為常,最簡單的事,都成了最大的快樂,所以每一個健康人,都在享受著無比奢侈的一天又一天。
對待死亡的最好態度,或許就是:
意識到自己會死,并時刻作好準,這樣活著的每一刻你都會知足,每一刻你都會想要去創造。全然享受生命,才能綻放出超越生命的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