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當我們講起“海派”,我們在說什么?一種建筑式樣?一種生活風格,還是傳達一種精神?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回溯一下上海的歷史。嚴格意義上講,“上海”一名的源頭可追溯到南宋時期從華亭縣劃出的上海縣。但上海這座城市真正粉墨登場的時刻,還要從1843年滬上開埠算起。
舊上海外灘
180余年的時間,在整個中國的大歷史中不算太久,卻被上海譜寫的轟轟烈烈:從小漁村到中國的經濟中心,從租界到首屈一指的國際都市,上海的身上,永遠傳達著一種蓬勃向上的力量。
當我們致力于打造一座“高品質的海派風貌示范區”,海派精神也早已在規劃建筑之初,便融入我們的基因之上,我們所實驗的“未來海派生活實踐區”,是海派文化精神內核+國際生活方式融合+開放街區模式迭代的組合,它將釋放出真正開放、包容的魅力。
Part One
海派底蘊
從薪火相傳到時代新生
外灘建筑群
海派文化總是與水密切相關,正如上海的發展也離不開黃浦江和蘇州河:它們一頭連通中國腹地,一頭連接中國以外的世界。
水的兼收并蓄造就了海派文化的多樣性,這一點,在建筑中,得到了最直觀的呈現。
海派建筑大致可分為三類:沿江而立的外灘建筑,在外灘身后密集生長,一直延伸到老城廂的里弄住宅,以及空間更大、密度更低的花園洋房。
上海里弄住宅示意圖(攝影:劉松愷)
花園洋房示意圖(攝影:顧桑)
每一種海派建筑群,都曾代表上海時代發展的某個縮影。“外灘萬國建筑博覽群”是上海作為遠東最大的經濟中心的象征;東方元素和西方元素無縫嫁接的里弄住宅,傳達了上海由傳統向現代過渡的城市居住文化;獨具風情的花園洋房,每一棟都承載著一個當年上海灘的傳奇故事。
當人們將目光,從日益擁擠的浦西轉向水的另一邊浦東,新的時代機遇,也正需要和醞釀著新的海派指引:
一方面,浦東前灘定位為第二個“陸家嘴”,將打造成南上海的商業中心、上海新的世界級中央商務區。另一方面,黃浦江南延伸段三林楔形綠地,規劃為浦東新區主城區,打造生態、多元、融合的濱江生態功能集聚區,城市轉型發展示范區、海派文化集中展示區。
項目周邊地形圖
前灘公館位于前灘CLD中央生活區,與前灘CBD中央商務區僅相隔一條中環線,是代言未來海派精神的絕佳展示區,且項目在設計上,融合了三種海派建筑的風格,創造一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海派文化氣象,致力于在浦東打造出屬于新上海的海派建筑地標。
Part Two
海派街區
國際生活方式的兌現與想象
今天,當我們在上海這座國際性大都市,試圖尋求一種國際化的生活方式時,我們亦希望以人為基礎,讓豐富多元的場景提升現代人的生活濃度,讓上海百年記憶和現代煙火氣融合濃縮。而小尺度海派街區,正成為上海打造生活化城市的全新表達。
《上海市街道設計導則中》中對街道的定義是:“街道是城市最基本的公共產品,是城市居民關系最為密切的公共活動場所,也是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公共空間載體。”
前灘公館亦希望通過小尺度的街區設計,去打破城市肌理和街墻,通過步行的方式,將人們的生活方式與關系重新連接起來。
外灘建筑群
在設計之初,前灘公館的團隊便立足對“地域性”的探究,充分吸收和發掘海派街道中的精髓,總結海派街區的空間關系,如:小轉角、圍合式、半開放等,致力于恢復城市中本來就有的一些宜人尺度,讓人們能具象感受到空間的人性化。
陸家嘴前灘周邊配套
生活在這里,人們仿佛再次深入浦西內環,穿過那些擁擠卻迷人的小馬路,學校的人文氣息氤氳,先鋒的文化活動持續開展,商業持續散發著市井的魅力……一切都以人的尺度在發生。
層次豐富的街區圍合形態
在街區設計中,前灘公館力求尊重地域與道路本身的特征,據此對地塊進行進一步劃分。
自然的圍合是前灘公館的天然屬性:項目位于三林楔形綠地中區的生態片區,三林楔形綠地本身便是黃浦江核心段唯一“引水入城”的板塊,除此之外,千畝城市森林、約23萬方體育公園、上林公園、兒童自然公園等公園生態鏈環抱項目三面,構成了街區最外圍的圍合形態。
黃浦江“引水入城”示意動圖
進一步,設計結合街道的界面屬性,利用公共街道麗波路與社區街道的十字交叉結構,打造出帶狀公園綠地與景觀主街,形成對整個住區的十字合圍,同時,因街道的開放屬性,整個街區又呈現出“有分有合”的狀態,讓街區空間網絡能夠更好的成為聯系各個單體的骨架。
前灘公館街道效果圖
而在社區內部,前灘公館在以圍合形態為基本型的前提下,更利用多組團形成多種空間形態,結合建筑、立面、屋頂形式等變化,打造出豐富的組團空間,當人們在此閑逛漫游,豐富的形態,讓視野隨時都能找到絕佳的落點。
前灘公館內部組團效果圖
“雙向奔赴”的友好街區尺度
在人和街道的尺度關系中,前灘公館沿用歷史風貌區“小街區、密路網”理念,將街道間距規劃在100-200米之間,讓人不自覺便放慢節奏,打造更適合漫游的街道。
同時,在沿街界面,前灘公園結合景觀設計,為每一條街道打造不同的綠意風格,沿麗波路界面、臨濱河景觀界面、臨東側公共綠地界面、沿秋泓路界面、沿浩昌路界面等皆設計了不同的景觀濃度,并用植物去柔和街道的空間關系,以此增強不同街道的聯系,為人們帶來“穿梭性好、生活濃度高”的體驗感。
前灘公館友好街區效果圖
生活場景的多重探索
而在,重要的街區節點處,前灘公館還針對人們生活的具體場景,展開了一些積極探索。
比如在浩昌路沿街打造一些生活場景的設定:可以看到有高大的拱門,拱門里面有很好的灰空間,一邊面臨著街道與城市道路,另一邊在廊道的遮蔽下面,可以展開多樣化的外擺休憩等活動。
前灘公館道路展示動圖
而在南北向的道路,如麗波路、秋泓路,以及往北的洛靈路,就更加偏生活場景,在洛靈路跟秋泓路的轉角會是一個小的咖啡館,在麗波路跟洛靈路的轉角可能又會去設一個精品的畫廊。
上海梧桐區咖啡館(攝影:梧桐樹下的弄堂)
前灘公館街區轉角效果圖
來自街道的“精致煙火氣”,在若干年后,想必也會成為人們美好記憶的一部分。
Part Three
海派建筑
細節控制下的生命活力
通過對老上海建筑、街道的研究,設計團隊從場景界面入手,創造建筑與綠植樹木相互掩映,道路寬敞宜人,富有海派風情的大區氣質,開拓出屬于前灘公館的城市符號。
在對建筑界面上,前灘公館亦經過多次采風研究,對眾多知名建筑場所進行分析,總結以武康大廈、達華公寓、常德公寓、吳同文住宅等為代表的海派風貌歷史建筑所表現的美學意象,并通過極致的細節控制,讓項目建筑本身也成為一種表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富有活力的色彩。
前灘公館展示動圖
宏觀風貌:體量與色彩控制
在采風海派老建筑的基礎之上,在前灘公館的北中南區,分別采用了充滿濃郁河畔風情的外灘晚期歷史文化風貌、古典厚重的外灘早起歷史文化風貌、與優雅低密的Art-Deco摩登藝術風格設計,并呈現階梯狀的建筑高差疊級,打造項目獨特的天際線。
同時,項目整體風貌追求多樣性,因此在不同的區塊,全部都采取了不同的樣式,并且建筑皆以柔和的暖色調為主,其既是歸家的指引,也給人一種溫暖舒適的感覺。
前灘公館多樣性展示動圖
在前灘公館前期大量vmu的研發中,我們在磚本身的細部也做了很多研究,從磚縫的顏色縫寬以及縫本身的樣式,各種類型都做了詳細的比對,最終選擇最適合本項目的做法,采用不同的色系,去滿足項目對于風貌的多樣性需求。
如在南區采用偏紅褐色的磚,中區紅色的程度會更正一些,而在北區則選擇了偏褐色系的磚,從而讓整個項目在不同的維度上都能夠呈現出豐富的多樣性。
前灘公館建筑外觀視覺樣板動圖
中觀風貌:造型與橫豎線條控制
造型上,前灘公館致敬歷史建筑特有的曲直相諧、橫縱舒展的線條感,將功能屬性與造型收邊相結合,通過細部營造精致品質。
南區的建筑整體強調橫向線條,這種樣式在淮海公寓、常德公寓等經典海派建筑中都能找到影子,但是又有所不同,形成致敬現代主義形式美的簡潔立面。
前灘公館建筑外觀視覺樣板動圖
北區建筑更強調豎向線條,其不僅起到分割立面、避免粗壯的作用,還與實際功能相結合:比如隱匿管道等,打造更優雅的建筑立面。
微觀風貌:裝飾性與細膩度控制
同時,項目萃取了很多海派原型進行創新再設計,譬如欄桿的多種原創性樣式:直角、拼花、倒弧角等裝飾細節、以及專門為項目設計的壁燈。類似上投大廈的弧形的優美門頭等,它們都在不同程度上將建筑的微觀之處呈現,讓人們于細節之處見真章。
前灘公館建筑外觀視覺樣板動圖
在聯排別墅的細節上,石材本身做了很多刨槽的細部處理,通過不銹鋼的金屬條嵌入了菱形的石材和與鋁板的彎弧相結合,打造出剛柔并濟的感覺,從而將建筑的精致度很好的呈現出來,從細節之處打造一處和而不同、自然生長出來的社區。
前灘公館建筑外觀視覺樣板動圖
某種意義上,前灘公館代表著上海完成城市煥新之后,即將迎來的又一個居住波峰,它從歷史中走來,又時時攜帶著未來的向往,它們就像在進行著一場百年時光交錯的時空對話,用歷史與未來兩種方式,講述著上海與人、與新有關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