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上汽大眾成立,標志著中外合資汽車制造歷史的開端。曾幾何時,合資品牌一度占據了中國汽車市場超過七成的份額。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自主汽車品牌迅速崛起,合資品牌正在經歷著入華以來的“至暗時刻”。
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7月,自主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已飆升至驚人的61.8%,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8.5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合資品牌的市場份額已跌破40%。
更令人震驚的是,這種下滑趨勢似乎還在加速。行業分析師預測,未來合資品牌的市場份額還會進一步萎縮。
根據行業統計數據,7月份除了一汽豐田逆勢取得了4.7%的同比增長率外,其他合資品牌無一幸免全線下跌,其中東風本田同比下跌超58%,說被“腰斬”都算委婉了。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些合資品牌的銷量“慘狀”。
- 東風本田
上半年,東風本田一共銷售了23.79萬臺新車,同比增長率為4.79%。這一數據放在一眾合資品牌中,稱得上是“優秀”了。但讓人意外的是,到了7月份,東風本田的銷量卻斷崖式下跌,同比驟降58.1%。
- 上汽通用
持續下滑的困境 ,如果說東風本田的遭遇是突如其來的暴風雨,那么上汽通用則像是陷入了看不到盡頭的泥潭。
上汽通用是7月份唯二銷量同比跌幅超50%的合資品牌,具體數據為54.2%。更令人擔憂的是,這并非偶然。上半年,上汽通用的銷量就已經同比下滑了近五成(49.98%)。若將時間跨度拉長到前7個月,其批發銷量的跌幅更是觸目驚心——同比下滑55.14%,用"腰斬"來形容都已經算委婉了。
此外,北京現代、沃爾沃亞太和長安福特的銷量也都出現了超過30%的同比下滑,跌幅分別為37.9%、31.7%和30.9%。
- 廣汽本田
曾幾何時,廣汽本田憑借明星車型雅閣、凌派等在市場上風生水起。巔峰時本田在中國市場上的月銷量達15萬輛。然而,7月的數據顯示,這個品牌的銷量已經跌到只剩51487輛,與巔峰時相比,已經跌去66.7%。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23.9%。近四分之一的市場份額蒸發,讓這個昔日的明星品牌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市場策略。
而本田在中國的另一合資廠廣汽本田的跌幅也達到23.9%。
- 一汽大眾
作為中國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合資品牌之一,一汽大眾的每一次波動都牽動著業界神經。7月份,這個德系巨頭的銷量同比下滑22.6%。對于一個體量如此之大的品牌來說,兩成多的下滑意味著巨大的市場損失。
- 東風日產
東風日產似乎也沒能逃過這個難熬的夏天。數據顯示,其7月零售銷量同比下滑20.1%。五分之一的市場流失,對于這個一直以可靠性著稱的日系品牌來說,無疑是一記重擊。
在同比跌幅在10%-30%區間內的合資品牌中,華晨寶馬下滑了18.2%,廣汽豐田下滑了17.1%,長安馬自達下滑了12.4%,而上汽大眾則下滑了11.8%。
在這場席卷整個合資汽車陣營的"寒冬"中,同比下滑在10%以下的已經寥寥無幾。
其中,北京奔馳雖然未能避免下滑的命運,但是其在7月份銷量同比僅下滑了7%,相比其他品牌,這個跌幅已經算得上相當“溫和”了。
近幾年來,韓系車在中國市場上的日子并不好過。但是7月份悅達起亞在眾多合資品牌中同比跌幅是最小的,僅下跌了4.5%。不知道是該品牌已經找到了一些突破口還是已經跌無可跌。
一汽豐田是合資品牌在7月份這片愁云慘淡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品牌,銷量同比上升4.7%。對合資品牌來說,這個成績在當前環境下顯得尤為珍貴。
- 總結
回望歷史,實際上中國自主品牌在2009年的市場占有率就已經達到了44%的高度,只不過量是跑起來了,但始終無法擺脫低端的定位。
那個時期的自主品牌汽車的定價長期“蝸居”10萬元以內,連一款低配版的卡羅拉的售價就已經是自主品牌無法觸及的上限,是那些買不起合資品牌汽車的消費者無奈之下的“廉價替代品”。
2015年前后開始,隨著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到來,中國自主品牌迎來了真正崛起的機會。這些國產車們,不僅在中低端市場一路高歌猛進,打的國外品牌節節敗退,就連一直占據著中國豪車市場霸主地位的的寶馬奔馳奧迪,也被中國自主品牌拉進了中國車市大洗牌的漩渦中。
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中國汽車產業已經卑微地生活在合資品牌的陰影下將近40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