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爺,麻煩右上角點擊一下“關注”,精彩內容不錯過,方便隨時查看。
?——【·前言·】——?
2022年11月21號的晚上,家住杭州的陸先生在豬頭角壩捕魚,突然從漁網(wǎng)中發(fā)現(xiàn)了一條長相十分“炫酷”的魚。
陸先生從事漁業(yè)生產(chǎn)工作已經(jīng)很多年了,以往的經(jīng)驗告訴他,這條魚可能不那么尋常。
于是陸先生檢查了一圈魚的健康狀況,發(fā)現(xiàn)它并沒有受傷,于是就打電話聯(lián)系上了錢塘區(qū)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的工作人員。
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陸先生給這條怪魚拍下了照片和視頻,然后將它放到水里面,加上增氧的設備保證魚的氧氣供應。
很快漁政執(zhí)法人員就得到了消息,他們很快就安排了一批工作人員趕往現(xiàn)場進行確認。
這條魚確實長得挺怪的,它通體呈現(xiàn)灰褐色,身體是頎長的流線型,身長約有1米那么長。
它背上的皮膚看上去十分粗糙,長有6個菱形的硬骨片,還有16個菱形的小骨片,除此之外兩側還有點狀的裝飾。
它的嘴巴看上去又長又窄,尖端的地方微微地向上翹著,嘴巴還能伸縮,中間帶著兩對須子。
這長相,看上去確實長得很像傳說中的“中華鱘”。
但是趕來的專家經(jīng)過鑒定和圖片對比卻聲稱這并不是什么中華鱘,而是“長江鱘”。
長江鱘學名叫做達氏鱘,是我國特有的淡水魚類,生活在長江之中,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和大熊貓扯上關系自然意味它的數(shù)量十分稀少,實際上長江鱘在2022年7月就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宣布已經(jīng)在野外滅絕了。
更有資料顯示,長江鱘在2000年之后就在野外停止繁殖了,為了能將這一特有物種保存下來,緊鑼密鼓的保護工作從此展開。
但是長江鱘的飼養(yǎng)和繁育工作并不容易,首先就得有親本才行。
而目前全國只有19條長江鱘的原種,它們都是上個世紀90年代的時候被捕撈上來的,想要對這些長江鱘進行人工繁育,就得從這19條親魚著手。
長江鱘的壽命大概在五六十年左右,所以研究工作一刻也不能耽誤,所有人都繃緊了神經(jīng)。
但橫在研究人員面前的第一道難題就是長江鱘的性別鑒定。
長江鱘的雌魚和雄魚單從外觀是看不到任何區(qū)別的,所以想要鑒定性別就只能靠穿刺挖卵,這個過程本來就帶有一定的危險性。
然后兩條魚總算“相愛”并且交配之后,雌魚還要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減肥!
因為長江鱘嚴格來說還屬于是個“易胖體質”,所以很多時候會因為脂肪包裹住卵巢而導致雌魚無法正常排出魚卵。
所以這個時候工作人員還要調整長江鱘的飲食結構,幫助它們減肥,這樣一段時間以后,魚爸魚媽的身體就會變得健壯一些,減少難產(chǎn)的可能。
等到雌性長江鱘臨產(chǎn)的時候,工作人員就會將其從水中撈出來,然后再專門的產(chǎn)房里面幫助雌魚進行人工排卵。
然后他們會將卵塊收藏起來進行人工孵化。
剛剛孵化出來的長江鱘幼魚就像是小蝌蚪一樣,渾身呈現(xiàn)有些透明的白色,體長也只有個五六毫米,看上去十分脆弱。
所以研究人員們只能對這些小魚苗們加倍呵護,將它們養(yǎng)大。
2023年3月份的時候,經(jīng)過幾代科研人員艱苦卓絕的努力,長江鱘總算又一次在野外自然繁殖出苗。
說起這次的試驗成功,在中國水產(chǎn)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chǎn)研究所工作的助理研究員李鵬程十分激動,因為這個實驗持續(xù)了好多年,如今終于有了成果。
李鵬程說,看上去只是長江鱘繁殖的問題,但實際上根本不是隨便放兩條魚進去就能順其自然的,越是研究,就越覺得如今的成功難能可貴。
拋開長江鱘繁殖的那些困難不說,光是給它們尋找個合適生存的地方就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因為水域的環(huán)境直接影響著脆弱的小魚苗能否成功孵化,最后對水質和環(huán)境進行了1年多的檢測之后,團隊才最終選定了江安段的長江竹島內河段進行長江鱘的自然繁殖實驗。
3月19號的時候,團隊將20條長江鱘放到特制的預制網(wǎng)籠“培養(yǎng)感情”,21號的時候雌性長江鱘就開始產(chǎn)卵了,沒過3天魚卵就開始孵化,最后出苗了。
這意味著在野外滅絕的長江鱘又一次能在野外水域自主產(chǎn)卵,對于長江鱘野外種群的重建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這也意味著長江流域的禁漁制度是有成效的。
而長江鱘確實可以通過人們改善水體、恢復水域生態(tài)環(huán)境來實現(xiàn)種群數(shù)量的恢復。
時間來到2024年,研究人員進一步去掉了人工網(wǎng)籠,擴大了長江鱘的活動范圍,只用漁網(wǎng)對長江鱘活動的地方大概圈了一下,構造出一個天然的產(chǎn)卵場。
3月中下旬的時候人們放進了62條長江鱘進入這個地方,然而一周的事件過去了他們也沒有發(fā)現(xiàn)長江鱘有繁殖的意思。
想到有可能是水域底部長有一些非常光滑的藻類不利于產(chǎn)卵,于是科研人員用鵝卵石改造了產(chǎn)卵場。
為了避免水域的水溫上升影響長江鱘的繁殖,科研人員們又開始不斷人工將長江江水引入到實驗場地內,很快試驗場的溫度就降下來了。
就這樣到了3月份的最后一天,研究人員們總算看到了放進去的長江鱘出現(xiàn)了求偶和嬉戲追逐的行為,到了4月份上旬,攝像頭也拍下了長江鱘確實存在的繁殖行為。
10年禁漁確實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時機,所以研究人員們想著利用這個機會集中各方力量,用5年到10年左右的時間實現(xiàn)長江鱘野外種群的重建和數(shù)量的恢復。
長江鱘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魚類,在地球也生活了很長時間了,但是過度的漁獵和環(huán)境的污染讓它們差點從地球上消失,希望通過人們的保護它們能重新回到自己本來的家園吧。
參考:
重慶日報《長江鱘“安居”萬州11年 今年首次實現(xiàn)人工催卵》2024-5-9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8537913849735681&wfr=spider&for=pc
- 光明網(wǎng)《中華鱘、長江鱘有何不同?長江鱘的“產(chǎn)房”什么樣?一文了解→》2024-4-10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5901164862023208&wfr=spider&for=pc
- 人民融媒體《長江白鱘正式宣布滅絕,已存在地球1.5億年》2022-7-22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9013154300876591&wfr=spider&for=pc
- 紅星新聞《珍貴!全國僅19尾長江鱘原種,18尾在四川宜賓,均捕撈于上世紀90年代》2024-6-27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3016645012942101&wfr=spider&for=pc
- 環(huán)球網(wǎng)《杭州錢塘江邊撈到“怪魚”,專家初步確認:是長江鱘》2022-11-25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0429579162901742&wfr=spider&for=pc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