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醫療股是下跌重災區之一,首當其沖是疫苗、醫療器械、CXO外包三大板塊。
疫苗受困于出生人口減少,醫療器械被集采壓制,CXO因脫鉤失去未來。
這些掣肘,在短期內似乎還將長期存在。
但可喜的是,另一塊被市場冷落了許久的創新藥板塊,部分龍頭的業績開始好轉了。
我們看幾個龍頭的表現。
一,恒瑞醫藥
2024年中報,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36.01億元,同比增長21.78%;
歸母凈利潤34.32億元,同比增長48.67%;扣非歸母凈利潤34.90億元,同比增長55.58%。
毛利率86.23%,凈利率25.21%,比一季度分別提升了2-3個百分點。
這個業績還是相當亮眼的。
要知道,對比過往,恒瑞在21-22年業績是負增長的,23年和今年一季度的增速都只有10%左右。
這個創新藥龍頭,已經有很多年沒有展現過如此出色的成長性了。
探究內在:
1,仿制藥業務是在萎縮的。
比如醋酸卡泊芬、碘佛醇注射液、吸入用七氟烷及鹽酸罌粟堿注射液等產品,均因為集采減少了數億元銷售額。
2,創新藥和出海成為拉動增長的重要引擎。
上半年公司創新藥收入達66.12億元,實現了同比33%的增長,高于整體營收增速。
出海方面,公司收到兩筆License-out的首付款。
一筆是Merck Healthcare 1.6億歐元的對外許可首付款,包含PARP1抑制劑HRS-1167、Claudin 18.2 ADCSHR-A1904等項目,該BD項目金額最高達14.15億歐元。
另一筆是美國Hercules公司1.1億美元的GLP-1產品組合有償許可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該項目含銷售分成的交易總價最高可超60億美元。
兩筆首付款合計大約20億元,是拉升業績和利潤率的關鍵。
恒瑞無疑是國內創新藥研發的龍頭,單在報告期內,就有30多項處于Ⅱ期、Ⅲ期臨床研發的項目,以及多項處于上市申請的產品。
尤其是腫瘤領域的ADC平臺、糖尿病和減重領域的GLP-1兩大熱門賽道,恒瑞分別有多款重磅產品處于三期階段。
這些重磅產品的前景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海外市場,簡直是熱得發燙。
二,百濟神州
2024H1總收入16.8億美元,同比增長61%,凈利潤為-3.72億美元,同比減虧49%;
2024Q2總收入9.29億美元,同比增長56%,凈利潤為-1.20億美元,同比減虧68%。
2024Q2經調整營業利潤達4846萬美元,實現單季度扭虧,超市場預期。
這個創新藥龍頭終于看到盈利曙光了。
要知道,過去6年(2018-2023),百濟神州的扣非凈虧損合計572.71億元。
平均每年虧損95億元。
實在是太嚇人了。
都知道創新藥研發屬于高投入、高風險的行當。
但如果按照這種放血速度,加上現在融資環境不佳,百濟神州的流動資金估計也是花不了多久。
觀察上半年的業績,減虧原因主要是開源+節流。
1,節流方面。
2024Q2研發費用為4.54億美元,研發費用率為49%,同比減少22pt,環比減少12pt。
2024Q2銷售及管理費用為4.44億美元,對應費用率為48%,同比減少19pt,環比減少9pt。
這是必須的,就不多說了。
2,開源方面。
主要得益于公司自研產品澤布替尼和替雷利珠單抗的銷售增長。
按產品拆分,腫瘤藥澤布替尼全球銷售總計80.18億元(+122.0%),是最重要的增長點。
其中,美國銷售59.03億元(+134.4%),歐洲銷售10.57億元(+231.6%),中國銷售8.73億元(+30.5%)。
歐美合計占比81.75%,增速也更快。
第二大腫瘤產品替雷利珠單抗,上半年收入3.03億美元,同比增長15%。
銷售額比澤布替尼小很多,原因是目前主要在國內上市,全球注冊剛剛開始,目前只有4項適應癥在海外獲批,而國內已獲批13項適應癥。
一旦海外獲批適應癥大幅增加,未來有可能像澤布替尼一樣獲得巨大的海外收入增長。
三,諾誠健華
2024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2億元,同比增長11.17%,歸母凈利虧損2.62億元(去年同期虧損4.2億元)。
單Q2實現營收2.54億元,同比增長35%,環比增長53%,歸母凈利虧損1.19億元(去年同期虧損4.1億元)。
作為一個二線創新藥企,上半年同樣實現了大幅減虧。
不過跟百濟神州不同,諾誠健華的研發費用并沒有減少,上半年研發費用為4.21億元,同比+16.67%。
因此關鍵中的關鍵,還是營收增長。
公司上半年奧布替尼實現銷售額4.17億元(+30.02%),單Q2奧布替尼同比增長48.8%。
奧布替尼是諾誠健華目前唯一上市銷售的藥,也是國內唯一獲批MZL(難治性邊緣區淋巴瘤)的BTK抑制劑,有獨家優勢。
港股的創新藥龍頭同樣表現出色。
8月8日,信達生物發布2024年第二季度產品收入的最新消息,報告期內共取得總產品收入超20億元,同比增長50%。
中國生物制藥,上半年公司收入158.7億元(+11.1%),歸母凈利潤30.2億元(+139.7%)。
整體來看,國內上市的這些創新藥龍頭,上半年的業績許多都出現了大幅好轉。
這批創新藥企大約是從2015-2016年開始大規模搞研發的,至今已經接近十年了。
該踩的坑,基本上都踩過一遍了,確實是到了該出成果的時候了。
如果說,二線創新藥企主要還是靠一款產品打天下,靠國內市場在支撐;
那么一線龍頭,海外市場的發力就是最大看點。
與CXO外包可能受制于脫鉤政策影響不同,我國的出海藥企目前主要采取 License-out的模式。
License-out模式,不需要自己搭建海外銷售渠道,一來減少了成本投入,是一種相對更輕的商業模式。
二來也減少了政策風險,不需要直接跟美國監管單位打交道。
更重要的是,它能放大我國創新藥企的研發成本優勢,相當于CXO研發外包的升級版。
毫無疑問,這是現階段藥企出海的最優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