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是一個細思極恐的鬼故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網絡上刷到過關于《桃花源記》的恐怖解讀——
太守等人其實找到了桃花源,但他屠殺了那里的原住民,想要霸占他們的財產,于是對外宣稱沒有找到。
劉子驥也找到了桃花源,但他看到了這里慘遭屠殺后尸橫遍野的景象,驚嚇過度而病逝。
甚至有人認為,漁人從一開始步入的就是一個隱蔽的死后世界……
▲ 清·朱耷 《桃花源記卷》 故宮博物院
都啥啊,汗流浹背了!嚇得本人趕緊甩甩腦袋拋開這一切,重讀一遍《桃花源記》。
不出所料地,又被陶淵明大大狠狠擊中,忍不住想為《桃花源記》正名——
哪里有什么鬼故事,明明超治愈的好不好!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陶淵明《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講述的故事說起來其實也沒啥——
就是一個漁夫乘船打漁,一不小心闖入了宛若仙境的桃花源。
▲ 明·仇英 《桃花源圖》 波士頓美術館
但也是這樣一個看似平淡的故事,卻深受后世文人名士們的追捧,各種同人文和二創作品不斷涌現——
我們所熟知的王維、劉禹錫、王安石等大詩人都曾以《桃源行》為題作詩,蘇東坡也曾寫過《和桃源詩序》。
關于桃花源的畫作就更別說了,從唐至今有記載的就多達百余幅……
▲ 清·黃慎《桃花源圖》安徽省博物館
這等影響力,堪比當代頂流影視IP。
為什么這樣一篇不到400字的散文這么招人喜歡呢?我想,是因為桃花源里蘊藏的理想之美。
如果說“理想國”和“烏托邦”是舶來詞,那么“桃花源”就是最中國式的理想世界代名詞。
想象一下,你走在一個黑咕隆咚的狹小洞穴,伸手不見五指。你有些害怕,但還是硬著頭皮往前走……
▲ 明·仇英 《桃花源圖》 波士頓美術館
終于,眼前浮現些許光亮,你順著光往前走,沒曾想會是這樣的景象——
一片平坦開闊的土地鋪展開來,農家小屋齊刷刷地排列著,顯得簡樸又可愛。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你繼續走著,泥土的芳香撲面而來:只見農田與池塘錯落有致,田間小路交錯其中。
▲ 明·仇英 《桃花源圖》 波士頓美術館
處處是林木蒼翠,有人地里勞動,有人樹下休息,身前跑過的小孩兒臉蛋紅撲撲的,正忙著追趕蝴蝶。
不遠處,雞仔和小狗的叫聲時隱時沒……
別人都說公園20分鐘效應,可在這里只需要20秒,身上的班味兒就消散干凈了。
▲ 明·仇英 《桃花源圖》 波士頓美術館
還沒等你從歲月靜好中緩過神來,原住民就迎了上來,一番閑聊之后說什么都要請你回家喝杯茶。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他們非但沒有趕走你這個外來的“不速之客”,還熱情款款地為你操辦了一大桌豐盛酒菜……
▲ 明·仇英 《桃花源圖》 波士頓美術館
你為人們的善良由衷感動,也羨慕起他們的淳樸的生活——
哪有什么日常內卷,群體焦慮,在這里,生活不過三餐四季,好好種地,好好吃飯,日子充實而幸福。
這就是桃花源,一個色調明暖的治愈夢境。
而這個夢境,是陶淵明無差別地遞給全人類的禮物。
里面沒有仙人,沒有超能力,卻有一群幸福生活著的普通人。
它遠不及上古神話那般超凡浪漫,卻能給我們具體可感的治愈和溫暖。
桃花源的生活是幸福安逸的,陶淵明所處的現實世界卻截然相反。
《桃花源記》創作于公元421年,此時的陶淵明已經55歲了。
15年前的他仍是一個苦兮兮的社畜,在彭澤縣擔任縣令一職。
打工多年來,陶淵明連續遇到的幾任奇葩領導,不是混吃等死型,就是企圖造反型……總有一款能把你逼瘋。
所以出任彭澤縣令時,老陶早就對職場心灰意冷了,只是迫于生計不得不找個班上。
這個班上的,自然也就不咋開心。他越來越想不通的社畜生活到底有什么意義,某天他終于桌子一拍,留下了一句——
“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老陶就這樣離職了,這份工作,他前后只干了80來天。
后來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老陶寫下《歸去來兮辭》,擼起袖子種田去了。
雖說是隱居種田,老陶卻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他依然關心著國家大事和天下蒼生。
那些年正值晉宋之交,政局混亂,社會動蕩。
百姓們既要面臨戰爭帶來的慘重苦難,又要承受繁重的賦稅和徭役,生活苦不堪言。
面對這樣的社會現狀,陶淵明心懷憤懣,卻又無力改變。
他嘗試用創作來寄托情懷,構造出一個與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于是便有了我們所看到的“桃花源”。
不知道大家讀《桃花源記》時有沒有這樣一個疑惑——
我們都知道,老陶最喜歡的是菊花,動輒“采菊東籬下”,就連周敦頤都要在《愛蓮說》中提一嘴:“晉陶淵明獨愛菊”。
那老陶為啥不寫個《菊花源記》,偏要寫桃花咧?
這還要從一個古老的故事說起。
在《山海經》中,拼盡全力追逐太陽的夸父終于累倒在地上時,“棄其杖,化為鄧林”。
▲ 夸父逐日 摘自《山海經》
這里的“鄧林”就是桃林,臨死前夸父拋出的手杖化為了一片郁郁蔥蔥的桃林。
而陶淵明曾寫過一首贊美夸父的詩——
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馀跡寄鄧林,功竟在身后。 ——陶淵明《讀山海經·其九》
陶淵明認為,這片桃林是夸父為了惠澤后人有意幻化的。追逐太陽的夸父倒下了,可這片桃林將永遠為后人遮陰納涼,消暑解渴。
或許這就是陶淵明選擇桃花的原因——
在他眼中,「桃花」象征著庇護眾生的理想光輝,而這正是他所憧憬的。
▲ 明·仇英 《桃花源圖》 波士頓美術館
夸父沒能追上太陽,陶淵明同樣沒能一展抱負,改變黑暗時局。
但恰似夸父幻化出一片惠澤后人的桃林,陶淵明用他的文字為我們創造了桃花林,留下一片理想的精神凈土。
說回《桃花源記》,大家還記得后來的故事嗎?
漁人離開之際,桃花源的人們告訴他:“不足為外人道也。”他們希望漁人保守秘密,不要把桃花源的存在透露給外人。
可人都是貪婪的,漁人顯然并不想就這樣告別美麗的桃花源。
他先是“處處志之”,而后又“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 明·仇英 《桃花源圖》 波士頓美術館
在誘惑面前,漁人還是失信了。
而故事的結局是最值得玩味的——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陶淵明《桃花源記》
不論是太守還是劉子驥,都再也沒能找到桃花源。初中時讀到這里覺得很玄乎——
沒道理啊!一個是有權有勢不缺門路的太守,一個是最擅長探訪山水的名士,何況還有漁人做的標記,咋就找不到桃花源了呢?
▲ 明·文徵明《桃源問津圖》遼寧省博物館
長大以后再讀,卻覺得這些都不重要了,真正重要的,是“不復得路”背后所蘊藏的哲理。
還記得漁人一開始是怎樣找到桃花源的嗎?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是的,漁人并沒有刻意去找,他得遇桃花源的契機,正是「忘」。
當他流連于沿途美景,忘卻了距離和時間,也忘卻了自己身為漁人的打漁工作時,不知不覺就通往了桃花源。
可當他“處處志之”,當太守等人帶著強烈的目的性去找尋桃花源,這片美好凈土卻不復存在了。
▲ 清·朱耷 《桃花源記卷》 故宮博物院
老陶依然是那個頗具哲學家氣質的詩人,他試著構造桃花源的理想之境,卻不強求,不執迷。
或許,“遂迷,不復得路”的「迷」不僅是物理意義上的“迷路”,更是精神意義上的“迷失”。
就像蔣勛老師在解讀《桃花源記》時所說的——
人性坦蕩得一清如水時,就會看到最美的東西,而當一個人有了心機,所有東西就都不見了。
那個迷失在執念里的漁人,終究喪失了他的理想世界。
生活忙忙碌碌地向前奔涌,我們總也需要具體的目標來錨定自己不同的人生階段。
似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趕路途中獲得一種“不會迷路”的安全感。
可是我們常常忽略,目標為我們提供的是方向,而不是可能性單一的終點。
過于執著終點,或許更容易迷路。
而桃花源的故事為我們打開了另一種可能性:不要著急趕路,去感受路。
生活也好,旅行也好,創作也好,愿我們——
“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本文參考資料:
[1]《晉書》唐·房玄齡等
[2]《陶淵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蔣勛說文學:從 <詩經> 到陶淵明》蔣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