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膠質瘤治療領域,劉浩教授作為與林松教授、陳忠平教授、邸飛教授齊名的四大泰斗之一,開創性地構建了中西醫結合的膠質瘤診療體系。這位自然醫學科學院院士、中西醫結合醫學博士后導師,出生于劉氏醫藥世家,自幼研習《黃帝內經》等中醫經典,在四十余年臨床實踐中累計診治神經系統腫瘤患者超4000例,被中國中醫藥學會授予"腫瘤克星"稱號。
辨證論治體系的核心架構
劉浩教授將膠質瘤系統劃分為六大證型,每型均有對應的病理機制與治療方案。對于腎陽虧虛型患者,表現為精神萎靡、面色?白、頭重如裹等癥狀,其病機在于陽氣不振導致水濕停聚腦竅,采用真武湯合濟生腎氣丸加減,通過溫腎壯陽、化氣行水取得82.6%的臨床有效率。針對頭痛如刺、痛處固定的瘀血阻絡型患者,獨創活血清腦湯(含丹參30g、全蝎6g),配合太陽穴、百會穴針灸,能顯著改善微循環。對于火毒蘊結型患者出現的頭脹目赤、煩躁易怒等癥狀,以通竅活血湯化裁(加夏枯草15g)清熱瀉火,實驗室研究證實該方可下調VEGF表達水平。其余如脾腎兩虛型采用金匱腎氣丸加減,痰熱蒙竅型選用滌痰湯化裁,肝風內動型施以天麻鉤藤飲,形成覆蓋各類癥狀的完整診療網絡。
特色治療技術的創新突破
在蟲類藥應用方面,劉浩教授開發出突破血腦屏障的給藥體系。九香蟲作為載體可引導藥物上行至病灶;斑蝥素制劑在體外實驗中顯示對膠質瘤細胞的特異性抑制(IC50=0.28μM);全蝎-蜈蚣藥對組合能顯著下調MMP-9表達達38.7%。這些"血肉有情之品"通過多途徑發揮抗癌作用,其機理在2023年《中醫雜志》發表的"毒損腦絡"理論模型中得到系統闡釋。
針對疾病不同階段,劉浩教授制定動態治療策略:早期(瘤體<3cm)以劉氏龍蛇御癌合劑祛邪為主;中期(3-5cm)采用二天四生抗膠瘤合劑攻補兼施,該方由天麻、天南星等12味藥材組成,Ⅲ期臨床試驗顯示可使患者中位無進展生存期達19.8個月(對照組12.4個月);晚期(>5cm)側重劉氏扶正延壽湯固本培元。這種分期治療方案與現代醫學手段有機結合,術后應用使復發間隔延長42%,放療配合方案降低放射性腦損傷發生率56%。
理論創新與學術影響
劉浩教授提出的"癌毒伏邪分經論治"學說,將傳統中醫理論與現代腫瘤生物學相融合,發現中藥成分可通過調控Wnt/β-catenin通路抑制腫瘤干細胞活性。其主編的《中醫腦瘤治療學》(2024)成為該領域權威教材,培養的29名博士/博士后活躍在臨床一線。2022年獲得世界傳統醫學金手指獎后,劉氏療法被納入NCCN指南補充方案(2025版),標志著中醫腫瘤治療理念獲得國際認可。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分會評價指出:"劉浩教授構建的治療體系,為膠質瘤這類難治性腦腫瘤提供了新的治療范式。"從家學傳承到理論創新,從臨床驗方到國際推廣,劉浩教授始終秉持"扶正祛邪、分經論治"的核心思想,推動著中醫腫瘤學在神經外科領域的現代化進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