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連環畫名作是怎么畫出來的嗎?
老一輩連環畫家搞創作,不僅僅是繪畫功夫扎實,更有一種求實的精神,在繪畫前會做足準備。實地采風就是一道關鍵的程序,比如賀友直二下湖南益陽農村,三易其稿,才有了《山鄉巨變》;華三川深入山西、河北農村苦居數月,才有了《白毛女》;丁斌曾、韓和平五入魯南生活,才有了《鐵道游擊隊》。深入故事所在地生活,調查采風,是神作誕生的重要基礎。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本特別的連環畫——《北行記》,該書講述了上美《李自成》創作前采風的故事,這樣以連環畫形式來畫連環畫創作過程的,可能是孤例。
70年代末,上美社組織了黃大華、王亦秋、羅希賢、施大畏、崔君沛等5位編創人員趕赴山海關、北京、陜西等地考察,采集素材。
1997年,羅希賢老師將這段經歷畫出來,連載在《新民晚報》,同年出版單行本大精《北行記》。這本書保持了他一貫的簡約畫風,粗疏而不失幽默,有幾分學的賀友直風俗畫的樣子。畫面語言表達流暢,讀來毫不凝滯。
大精《北行記》封面書名是賀友直題字
不多廢話了,我們開始看故事。
羅希賢的連環畫通常人物生動,特征準確,質樸可愛,更趨近于漫畫的表達效果。
1977年,上美社五人團從上海出發,去北方“下生活”。他提到這是家常便飯,可見追求真實、充分調查當時是普遍現象,只不過李自成規模龐大,需要動用五人。阿華是黃大華,老王是王亦秋,大畏是施大畏、小崔是崔君沛、而“我”就是羅希賢。
后來黃大華不知何故沒有參與李自成的創作,其他四人,再加一位無法出差的徐有武,構成了整套書的主力,他們合作第一冊《清兵入塞》,獲第二屆全國評獎繪本二等獎,質量奇佳,五人配合默契,締造出一部神作。這幾位也都成為80年代連壇的風云人物。
第一站:天津
他們先到天津,此時唐山大地震才過去一年,街上還滿目瘡痍,沒能“痊愈”。
天津人美社熱情招待,倒茶女子笑容可掬,頭都快碰到老王(王亦秋)了。圖中“我”(羅希賢)正為墻上裂縫擔心,萬一突然嘩啦啦塌下來就玩完了。
上美社和天津社都在畫《李自成》,競爭對手之間居然友好討論起想法來。
圖中五人團的成員很好辨認,一身海魂衫的是小崔(崔君沛);頭發最茂密、個子特別高大的是施大畏;白發眼鏡、絡腮胡子的是老王;黑發眼鏡、臉型圓中帶方是“我”
天津住宿,屋內悶熱,小崔來了一句:這里是不是以前的特殊會所?此時大家不是捧腹大笑,而是感到一陣膩腥(上海方言:骯臟惡心)。
到了天津,狗不理包子必須吃一次,他們排長隊購買,服務員態度冷若冰霜,最后吃到一盤僵兮兮的肉包。小歪前些年去天津吃狗不理,大致體驗也是如此,只不過沒有排隊罷了。
第二站:山海關(河北秦皇島)
山海關位于河北秦皇島,是李自成故事中重要發生地,天下第一雄關令大家敬畏、懷古。
沒有招待室,就在露天空地坐下,文管所的老艾頭上三條皺紋,一抖折扇,熱情講解。
老艾經不起五人炮轟夾擊,開了倉庫,這下芝麻開門,寶貨無窮了。
里頭都是文物,令人興奮,特別是王亦秋,一件件把玩起來,王亦秋是出了名的考究專家,到了這個倉庫簡直如魚得水,可以想見有多開心。
一把大刀引起關注,原來是武狀元的臂力測試器。
阿華穿起清兵盔甲做模特,那張“面糊”臉細節多多。
連環鎖子甲的重量有四五十斤,從前的將士得有多大力氣才能在馬上縱橫,防御力妨礙行動力。
古往今來,多少勢力踏過,是非功過憑誰說。小歪計劃今年無論如何得去一趟瞧瞧。
至于甕城,近些年全國到處建設古城搞旅游,這種建筑構造已經毫不稀罕了。
只有到了現場才知道的真相:城樓向外的只有磚結構箭孔,木結構的經不起一支火箭。
古代戰爭的攻防細節都充滿著智慧,有老艾指點,大家學到不少。
第三站:北京
北京當時也受大地震影響,到處是避震棚,在人美社住宿,條件比較艱苦。
相信看到這里,讀者朋友能輕松辨認出幾位主角了。
到故宮,《李自成》中的崇禎困局籌謀的戲份不少,都要靠這里采集的素材來呈現。
彼時的故宮博物館辦公室條件還很糟糕,不少專家學者就屈身于此。
畫家主要精力在繪畫鍛煉上,連環畫承載著很多文化屬性,不是畫家個體可以直接駕馭的。這時候有文物、歷史專家點撥,能少走很多彎路。
這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道理。通過理論學習,一旦腦子里有了相關概念,再看到景物時,腦海里的“分辨率”也大為不同。否則,宮殿就只是宮殿,你看見了,還是幾乎沒看見,包藏在其中的“料”無法釋放出來。
當初五人團只能耗費幾小時畫下來。現在人們可以隨手在博物館拿手機拍攝,或者網上直接搜高清圖,條件優越,效率不知高了多少倍,但反而產不出《李自成》那種優質藝術品了,可見藝術和技術效率不成正相關。
前門高墻下,是一輛輛驢車,要去長城得起大早,倒騰多趟公交。
賁慶余是高手,我特別喜歡他和王緒陽合作的李自成小說插圖,有插圖的可貴經驗在前,連環畫也算有了引路之燈,不會完全無處著力。
第四站:洛陽
北京之后折而向西,他們來到河南洛陽,這里有一本《洛陽大捷》要畫,講李闖王攻占洛陽,擒殺福王那段。
多年前小歪也曾去洛陽,和羅希賢老師有類似感概,城市擁擠雜亂,充斥著工業廠房,第二產業當道,無法讓人勾起懷古之情。而今年去洛陽,風貌大變,文旅興旺,各種古建宮殿拔地而起,到處是穿漢服擺拍的小姐姐,讓古都氣象復現。
進入洛陽博物館他們才有所慰藉,盛景不再,只得睹物遙思了。
洛陽作為天下之中,兵連禍結,絕不可能像山西那些犄角旮旯地方的古建筑那么太平,地面上的古代痕跡基本無存。繁盛的歷史積累使得大量寶貝都埋入地下,每次搞基建就冒出一波,塞滿了庭院,冒出的速度超過了研究消化的速度。
第五站:西安
繼續西向就是西安,這里也是李自成建立大順的“老巢”,應該仔細探訪一番。
招待所沒有自來水,水桶里的水反復利用洗碗,讓上海精致生活的畫家們有些難以忍受。這次出行可以算作一場“文化苦旅”。
北方的風物、西安的豪邁感染了這些海派畫家,他們后來畫的《李自成》多用焦墨皴擦,雄渾大氣,豪邁奔放,我想和這里的經歷有關。
藝術是可以跨越國界引起民族自信力的,這是國家力量的源泉之一,看看這些鞠躬的日本人。這是我們老祖宗爭取來的,我們要繼承好這份驕傲。
碳水天堂,沒有一個游客會錯過泡饃、拉面、油糕,五人團美餐一頓。
招待所沒有白出食宿成本,上海的高手幫他們輕松解決了國慶的墻板宣傳。
第六站:華山
長時間的旅途,五人中有三人累倒,還是“我”和大畏體質過硬,去往西岳華山。
這幅就能顯見施大畏個子有多高,在風景區沒有被充分商業化開發時,在這種原生態的巖石上跳躍也挺有意思。
這本書是羅希賢自編自畫,所以圖文契合度高,看得出他的文采也很不錯。
彼時人煙稀少,背著畫板到處走到處畫,這種體驗絕對比今天拿個手機咔咔拍人海美妙多了。
踟躕不前,這心態很符合“大畏”二字,北方大漢的吼叫給了他們無限的勇氣。人生有時候就會陷入迷茫躊躇,自驅力不足。若是機緣到了,自會有一個貴人來拍醒吼醒你,繼續前進。
聯想到《智取華山》,要破地利之險,需靠人和,我軍迷惑敵軍的同時聯結當地群眾,探索出險道,一舉拿下華山。
這里語言很優美,可是畫得不敢恭維,意境全無,顯然山水不是羅希賢長處。
住的是寺廟道觀,喝的是泥漿雨水,和餐風飲露差不多。
看到半夜寺廟里點燈,我忽然想到很多王弘力、顏梅華等人早期作品,就是那種大量明暗陰影的室內環境畫法,昏暗中透露出陰森恐怖,并不是畫家空想,而是電能不足的年代所特有的場面記錄。
前面嫌棄這個,嫌棄那個,直到真餓得不行了,看到碗底死蒼蠅也能泰然處之。
第七站:潼關
第二冊連環畫《南原激戰》就發生在潼關南原,可是現場找不到什么相關的遺跡。
古代潼關的城樓,是從一位老人家中照片中獲取的。
坐不坐飛機?那時候可是難得的體驗,大畏和小崔還擔心會失事,生死前途交給硬幣吧。
只要硬幣拋了正面,飛機再怎么顛簸心里也很穩。
第八站:延安(米脂縣)
自延安轉米脂縣,李自成的老家。
這個畫面似曾相識,后來羅希賢畫《智取張家寨》,廣受好評,自然得益于對陜北民居的細致觀察采風。這樣的房屋結構在連環畫中有了不少體現,令讀者親切感撲面、大開眼界。
這些老農形象,也注入了《李自成》的諸多人物造型中,都是那片土地上的人,人物面貌也要符合地理屬性。
孩子們圍上來,帶來無邊的希望、樂趣。質樸的快樂最有感染力。
陜北的寫生收獲很大,這些素材后來也被應用到了他們的其他作品中。
這幅途徑黃帝陵,在沙漠中有仙境之感。
王亦秋的考古癮又犯了,到處搜找奇珍異寶,最后淘到一些陶罐。
第九站:陜南商洛山區
最后一站,商洛山區,這是李自成潛伏養兵之處,民間流傳下來的說法充滿了傳奇色彩。
小人書背后故事多,感謝羅老師將這段珍貴的經歷記錄下來,使得40多年后的讀者還能感受他們那時候文藝之旅的酸甜苦辣。我讀到了畫家們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還有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深情贊頌。
羅希賢老師(1946-)創作連環畫作品不下170部,是極其勤快的作者了,他的早期作品《難忘的戰斗》《火種》都是上等作品,包括李自成中的《智取張家寨》等幾本都很好。后來就開始靠攏風俗畫、漫畫,也有大量的中國畫的小品,漸漸連友不太買賬了。不論如何,這部《北行記》我特別喜歡,內容真實動人,很有時代氣息,還帶有一些小幽默。那些大畫家和讀者之間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
那個年代舍得大力的投入讓畫家去采風,有組織、經費、人才隊伍三重保障,催生了上美《李自成》這樣的佳作。深入實地調查,才能捕獲大量的小細節,而那些意想不到而又合乎事實的小細節,最能讓讀者鐘情。
今天的各個出版社往往無大才可堪用,有限的成本也傾力放在直播投流等營銷手段上了,更關注怎么賣劣幣或普幣,而非良幣的打磨,反正都明白市場大到韭菜割不完。于是每年新書雖然很多,卻鮮有亮眼的,擊退了潛在消費者的興致,圖書領域的消費升級任重而道遠。
高成本的回報短期不可見,高成本很難得到資本的青睞,高成本也容易讓組織或個人畏縮不前,但恰恰是高成本的調查、研究、交流、打磨,能成就久盛不衰的經典,能實現更大更長遠的社會價值,歷史價值。
上美《李自成》和《北行記》,會是連壇永不凋零的鮮花。因為美本身和追求美的道路,永遠不會過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