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了一個暑假的《野孩子》終于上映了。
之所以如此期待,是因為這部電影取材自曾感動無數(shù)人的“流浪兄弟”真實事件。多年前的《今日說法》欄目,就曾報道了這個故事,當(dāng)時就被深深觸動到。后來聽說要被拍成電影,所以一直很期待。
這不電影上映第一天,十分媽就帶姐弟倆去到電影院觀影和感受。
電影開播不到半個小時,我就繃不住了,看完電影之后,心情久久也不能平復(fù)。
電影講述了一段“小偷”哥哥和“孤兒”弟弟在流浪生活中相互守護(hù)與救贖的故事。當(dāng)鏡頭深入到《野孩子》中,你會發(fā)現(xiàn)電影不僅僅是在講一段故事,更是一場情感的深刻旅行,每一個鏡頭都充滿了溫度,讓你覺得既溫暖又充滿力量。
而“流浪兄弟”這一真實故事,也讓我們再次將目光聚焦在“社會困境兒童”這一群體上,重拾對他們的關(guān)注。作為一個媽媽,電影更激起了我對育兒的思考:沒有愛和關(guān)注的孩子,終將變成野孩子!
知乎上有一個點贊很高的話題:那些從小缺愛的人,長大后會怎樣?
有個網(wǎng)友回答:心是空的。沒有底氣,焦慮,易怒,善良又冷血,自負(fù)又自卑,碌碌無為,患得患失,沒有安全感,矛盾且別扭。
沒錯,當(dāng)一個孩子從小缺少愛和陪伴,長大后他們的內(nèi)心就像是一片荒涼的沙漠。面對情感,他們往往會變得孤僻、封閉,將內(nèi)心的痛苦埋藏在冰冷的外表下。他們不愿被別人靠近,也很難去相信別人,害怕傷害再次降臨。
《野孩子》里的馬亮,就是如此。他從小被父母拋棄,原本該被父母捧在手心的年紀(jì),他只能去流浪,忍凍挨餓、受盡欺負(fù)。沒有身份證,打不了工,只能靠撿廢品、偷東西為生。
童年父母關(guān)愛的缺失,讓馬亮成為一個冷漠孤僻的人,他不愿意相信別人,也不愿別人靠近,很難融入社會。從一群熊孩子手里“救”下軒軒后,軒軒說明天還要找他玩時,他的本能反應(yīng)是沉默和拒絕。
這讓我想起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靈格曾經(jīng)講過的一個實驗:
一頭熊在幼年的時候,長期被關(guān)在一個小到只能站立的籠子里,當(dāng)時的小熊屢次掙扎,都無法脫困。久而久之,熊習(xí)慣了站立的狀態(tài),即使后來它被放出來,可以滿地打滾,卻仍然一直站著。——因為困住它的,是那些曾經(jīng)被傷害的記憶。
《野孩子》讓我深刻地看到,童年對孩子一生的影響——
幸福的童年如同溫暖的陽光,能照亮并治愈未來道路上的每一個陰霾;而不幸的童年,則像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讓人在自我救贖與掙扎中度過漫長歲月。
當(dāng)遇上了同樣命運的8歲軒軒,馬亮開始了他的自我救贖。
即使連自己都養(yǎng)活不了,馬亮依然傾盡所有去照顧軒軒,給他創(chuàng)造一個家,甚至為了養(yǎng)他,而被迫入室盜竊,最后被抓。
他讓弟弟一定要好好學(xué)習(xí),還會和弟弟承諾,以后賺了錢,就買個大房子,只屬于兩個人的房子。
他逼弟弟喝牛奶,給弟弟買喜歡的東西,卻不舍得給自己買一件衣服。
他偷東西給弟弟買吃的穿的,從不允許弟弟偷東西。
一開始他也想過要離開,但是軒軒在他身后邊跑邊哭祈求他留下來,就好像是小時候的自己,可是他的母親并沒有回頭,但是馬亮為了軒軒留了下來。
自己淋過雨,如今只想為弟弟撐傘。他向8歲的軒軒伸出了手,也試圖拯救兒時那個處在深淵的自己。
軒軒其實是馬亮的另一個化身,照顧他不僅出于善良,還是自我療愈、自我救贖的嘗試。突然就懂了,“我是孤兒,但我的弟弟不是”的含義。
兩個孩子沒有任何血緣關(guān)系,卻建立起了比血緣還要牢靠的親情。這不禁讓我思考,所謂親情到底是啥?
真正的親情,是真心,是不管你變成哪種樣子,我都愛你如初。
是付出時間與陪伴,無論發(fā)生什么,我都愿意陪你一起度過。
是盡最大的努力,把全世界最好的給你。
是不夠好的我,也想給你好未來。
馬亮對軒軒如此,那我們呢?看完電影,我開始反思,我給孩子的陪伴是否到位?
不可否認(rèn),平時因為工作忙碌,對姐弟倆的陪伴有些缺失。這種缺失,不是時間上不夠,而是陪伴質(zhì)量上的不足。
比如當(dāng)我沉浸于寫稿的時候,弟弟跑過來讓我陪他一起玩積木,我總是習(xí)慣性地拒絕, “寶貝,媽媽這會兒很忙,請等一等好嗎?” 這時候,弟弟總會失落地噘一噘嘴,自己跑去玩。
又或是當(dāng)我需要集中精力的時候,被孩子的哭鬧打斷,也會控制不住地想要發(fā)脾氣,怒吼。
看完《野孩子》,我想我該對孩子的耐心更足一點。
因為高質(zhì)量的陪伴,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富養(yǎng)。
《野孩子》的上映,再次將大眾的目光聚焦于“事實孤兒”這一群體。
什么是“事實孤兒”?
他們是一群雖然有爹有媽的孩子,也有監(jiān)護(hù)人,卻在街頭巷尾四處游蕩,掙扎著生存。父母的不作為,無人指導(dǎo)教育,讓本應(yīng)該在學(xué)校的孩子走上社會摸爬滾打,順其自然地被影響著去做壞事,過著糟糕的人生。這群孩子被稱為“事實孤兒”。《野孩子》電影中的馬亮和軒軒就是典型。
其實,就是在今天,“生而不養(yǎng)”依然是很常見的問題。
我身邊也有不少這樣的父母。他們認(rèn)為生下孩子傳宗接代的任務(wù)就完成了,至于他怎么長大?長成什么樣?和自己沒關(guān)系。又或是部分留守兒童的父母因為夫妻感情破裂離婚,認(rèn)為孩子是影響自己再婚的"拖油瓶",于是選擇把他們?nèi)咏o老人帶,而老人因為精力不足或能力不足,也幾乎是放養(yǎng)式的或者直接不管。
這些“沒人管沒人要,爹不疼娘不愛”的孩子,因為從小缺失家人的關(guān)注和引導(dǎo),很難正常地跟其他孩子相處。
對電影中的一幕仍然印象深刻,軒軒在公園玩耍時,他想吃老師手上的冰淇淋,老師說要會背乘法口訣才能吃,可是他不會,就直接搶了一個孩子的,躲在角落里吃起來。他喜歡一個孩子手上的玩具,二話不說直接上手搶。
但是這些孩子的本性不壞,他們只是因為缺乏引導(dǎo),不知道如何正確地跟人相處,仿佛沒有社會化的小動物。這些孩子是可憐的,是值得被關(guān)注的,也應(yīng)該更多地被理解,他們可能就在我們身邊。
十分媽媽也在此呼吁大家,如果身邊遇到那些不好相處的孩子,請給他們多一點耐心和理解,他們可能正是這些“情感上的孤兒”。
一直以來,“事實孤兒”都是社會熱議話題,尤其是電影的原型“流浪兄弟”被報道之后,引發(fā)了不小的轟動,也因為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相關(guān)部門聯(lián)合行動,至今已有 35.8 萬事實孤兒得到救助。《野孩子》的上映,也讓大家更好地回顧與銘記這對兄弟,也關(guān)注到“事實孤兒”這個群體。
這也是為什么我寫這篇文章強烈推薦大家?guī)Ш⒆尤タ础兑昂⒆印愤@部電影的原因之一。
看見即是幫助,關(guān)注就是力量,你的一次觀影也無形中推動著一切向好的方向發(fā)展。
同時也能讓孩子看到這個世界不一樣的角落,能多維度地看待這個世界,意識到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群跟自己不一樣的同齡人,對那些與自己不一樣的孩子多一份理解,多一點耐心。
喜歡影片末尾那首袁枚的《苔》:
白日不到處,
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
也學(xué)牡丹開。
在陽光不到的地方,春草照樣萌動。哪怕只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仍然像牡丹花一樣綻放。這也正是《野孩子》想要向我們展現(xiàn)的那股力量——
即便這個世界很灰暗,我們依然要向陽而生,努力生活,努力成長。
馬亮和軒軒的故事背后,是千千萬萬個社會困境兒童,他們值得更多的關(guān)注,他們也值得在廢墟之上開出美麗的花。
電影《野孩子》有殘酷的現(xiàn)實,也有溫情的留存。
中秋節(jié)這個難得的假期,不如帶孩子走進(jìn)電影院,讓孩子看見不一樣的小孩,也看見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更為真實的一面,學(xué)會感恩和珍惜現(xiàn)在的生活,對周圍的人和事抱以更多的理解和耐心。
當(dāng)然,也可以讓家長反觀自我,對孩子的關(guān)注和陪伴是否到位。
和孩子一起觀影就是一趟小小的文化娛樂之旅,肩并肩步入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在笑和淚里體驗一段人生,感受影片中的力量。
畢竟,高質(zhì)量的陪伴才是真正的富養(yǎng)!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