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春梅狐貍
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
本來今天想把《》再推送一遍的,畢竟作為一個中秋過“八月十六”的地區土著,很想通過這個案例告訴大家民俗是有地域差異的,是有多元的,而不是只有百度百科里的答案。
不過竟然都說到“八月十六”,那就索性就聊聊我們常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吧~~
(月相變化,圖/wiki)
沒錯,今年還是十六圓。如果只考慮月相,不考慮白天看不到月亮這件事,今年中秋月最圓的那一刻應該發生在9月18日10:34。不止于此,發生十七圓的概率也很高,這導致了許多農歷賞月的節日(如中秋、元宵)很難在當天得到圓滿的月相。
(2022年元宵節出現了“十七圓”)
“據統計,從1951年到2050年這100年時間里,‘十五的月亮十五圓’出現39次,‘十六圓’的情形有48次,‘十七圓’出現13次”。而“最近10年間(2015-2024年),中秋月亮‘十五圓’有3次,‘十六圓’有5次,‘十七圓’有2次”,可見中秋月亮“十六圓”的概率更高一些。
究其原因,是因為中國傳統歷法(農歷)在月份編算規則上重“朔”不重“望”。
“朔”在國標《農歷的編算和頒行》中的解釋是“月球和太陽的地心視黃經相等的時刻”,而《說文解字》里的解釋是”月一日始蘇也“。所以,在農歷月的編算上,那個相等的時刻“合朔”所在的那天“朔日”必須是每月初一,可以視作是編算農歷月的基準。
(圖/《地球概論》)
我很小的時候就聽外婆算農歷月,是一月大(30天)一月小(29天),因為月相周期大約是29.53天。中國早期也是這么制定農歷月的,但是有誤差,盡管由于“合朔”并不總是發生在晚上而難以完全觀察到,但累積的時間長了、誤差大了人們就會從月相上看出來。到了西漢初期,這個誤差變得非常大,所謂“朔晦月見,弦望滿虧,多非是”,于是從“顓頊歷”改成了“太初歷”。“晦”指的是農歷月的最后一天,說的就是月相與農歷對應的日子并不匹配。但“太初歷”用著用著,又發生了“晦朔弦望,先天一日”的問題。可見在早期的歷法中,“朔差”是一個很顯著的發現歷法編算有誤的原因。
如今采用天文觀察,自然不會再產生類似的問題,但有了新的問題。如果我們將“朔”定在每月初一,那么“望”就會難以固定在每月的十五。
“望”在國標《農歷的編算和頒行》中的解釋是“月球和太陽的地心視黃經相差180°的時刻”,在普通人的理解里就是“滿月”。
(網絡圖片)
這個聽起來就是把農歷月對半劈的日期,實際上月亮繞地球運行的速度并不均等,離地球近的時候會快一點,離地球遠的時候會慢一點,所以滿月也就無法總在十五的時候出現了,而是在農歷月十四到十七的日子里都有可能,概率最高的是十六。
因為重“朔”不重“望”,“朔”在農歷編算規則上不可動搖,“望”就只能跑來跑去了。然而,這個規則并非一開始就被確定下來,唐代李淳風曾在中國的歷法史上采用過“進朔”法。
月之隱見,本天道之自然,朔之進退,出人為之牽強,孰若廢人用天,不復虛進,為得其實哉。至理所在,奚恤乎人言,可為知者道也。
(李淳風)
古人對于天體運動并非全然無知,中國天文史的優越之處在于“我史記載之翔實,尤為可貴”,使得古人即便沒有深究其背后的原理“不明其所以然”,但許多現象也得以被記錄、被認知、被驗證。后來我們搞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時候,天文推算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靠的就是這些翔實的記載。
因為天體運行不均等,即便朔望周期接近于29.5天,也不會以非常完美的一大一小出現,而是會出現連續幾個大月連續幾個小月的問題(這個問題后續也影響到了置閏)。為了折衷處理這個問題,唐代李淳風就折衷采用“進朔”的方式來避免出現類似現象。“進朔”法簡單說來就是對于“合朔”時間做人為調整,如果發生在晚間,那么這天是晦日,也就是算作上個農歷月的最后一天(如今的規則是合朔不論發生在何時,這天都算作朔日,農歷初一)。這個方法雖然有點多余,但相當于人為調整了一下月相對應的日期,使農歷月的設置更符合人們的期待。
盡管大多數古老歷法都基于月亮計算,也就是多多少少有陰歷的成分,但并非每一種歷法都重“朔”不重“望”。
古代印度采用的就是以“望”作為月的基準,因為他們是以“望”時處在的二十七宿的哪一宿或其附近來標月份名稱的(不是所有歷法的月都是按照一二三四序數來命名),這種方式標記的“月”不受“年”的影響,也不受人為因素的左右。玄奘《大唐西域記》中提到“隨其星建,以標月名,古今不易,諸部無訛”,說的就是這個。我國的藏歷也采用類似的方式,也就是月的編算重“望”不重“朔”,相當于滿月的日子是固定在了十五,反而新月的日子跑來跑去了(藏歷月并非和農歷月完全對應,另有重日、缺日的設置)。
(斯巴霍(??????????,srid pa ho,萬有圖),用于招祥辟邪,因五行、八卦、九宮、十二生肖能駭世間萬有屬性,故名,圖/wiki)
李淳風的“進朔”法雖然在后來的應用中有所調整,但一直沿用到元代“授時歷”才被徹底廢除。這在如今看來是平常,但對于古人而言則需要“巨大的理論勇氣與改革精神”。朱文鑫對此評價甚高,認為授時歷“去虛立之元,憑實測之數”,“始入近世天學之正途”。
(郭守敬)
(郭守敬創制“簡儀”,圖為曾被法國掠奪后歸還的明代版)
(簡儀結構圖)
古人總是十分容易困于先賢經典(其實如今也這樣),導致即便掌握了改進的契機或知識依然踟躕不前。知乎上有個問題《中醫為什么沒有走向解剖、結構分析的道路?》,答主“Mr深水聊醫史”就提到中醫在歷史上并非沒有做過人體解剖,然而當真實的人體放在他們面前時,他們的選擇是“罔顧自己親眼所見”,“堅定不移的篤信經典”,“強行按照古代中醫古籍記錄的樣子來畫”。而古代的天文學,從來就不是單純的天文,郭守敬等人敢于“取其密合,不容偶然”地改革進朔法,諸多努力之下讓授時歷成為我國歷法中最為精確與先進,也是施行最久的一版。
天文之學,至元為盛,測驗之器有十三等,測驗之所有二十七處。郭守敬王恂等創簡儀仰儀窺幾景符之屬,制器漸精,造授時歷,去虛立之元,憑實測之數,復焚陰陽訛書,破世俗迷信,以正天文,一洗古來占驗之浮說。始入近世天學之正途,在西法未入中國以前,莫與倫比,湯若望尊稱郭守敬為中國第谷者,非過譽也。
——朱文鑫《天文學小史》
所以,月亮沒能在十五圓的背后,其實是中國天文歷史在理論與實踐上的巨大進步,將天文真正的面貌以歷法的形式如實地呈現于世人面前。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如無另外標注,文章為 春梅狐貍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并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以協商相關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貍 傳統服飾
臉著地的藏狐,故紙堆里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