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十四節氣,鋪陳給我們的每一個景色都如詩如畫。大暑,是一年當中氣溫最高、濕氣最盛、陽氣最旺的節氣,也是夏天的最后一個節氣。“大暑至,萬物榮華”,它催生著田野里的期望,涂靚了阡陌上的時花,金蟬奏樂蝶起舞,蜻蜓翹尾蛙歡歌……火熱的日子開始了。
東漢劉熙在他的《釋名》中對大暑節氣的特點做了這樣的解讀:“暑是煮,火氣在下,驕陽在上,熏蒸其中為濕熱,人如在蒸籠中”。這個時節天氣濕熱,上面一把火烤著,下面一把火蒸著是這個節氣的特點。“大暑無酷熱,五谷多不結”,雖然人們體感濕熱難耐,但正是這高溫高濕天氣,給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最佳環境,由于日照強烈,雨水充沛,從莊稼到花草、樹木都無憂無慮地沐浴在陽光里,感暑氣而奮發,追逐著節令樂此不疲地生長,在天地間各爭其時,各美其美,展示著生命的豐盛、輝煌和多姿多彩。
它也啟示著我們:每一種生命,從青澀邁向成熟,總要經歷生命里最炙熱的考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靜對酷暑,安然度夏,就像我們走過的某段難熬的人生歷程,直面考驗,不煩不躁,流著汗堅持走下去。
大暑節氣,值得我們為了夢想和收獲而大汗淋漓。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在二十四節氣中,“五天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即半個月為一個節氣,每個節氣分三候,一年共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古人將各“候”均與一個物候現象相對應。這是我們古人獨有的關于時令、氣候、物候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屬于我們祖先的時間哲學,至今仍然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我們的日常生活。
一候 腐草為螢
螢火蟲分水生和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一般在腐草上產卵,這些卵在大暑時節孵化成蟲,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所生。它點綴著夏夜的星空,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詩意之蟲。
二候土潤溽暑
“溽”是濕,“暑”是熱,“土潤溽暑”指這個時節土壤浸潤,?空氣潮濕,?天氣悶熱,暑濕之氣達到了頂點。
三候大雨時行
大暑時節天氣持續高溫悶熱,地表水汽蒸發旺盛,雷雨會時常出現。而雷雨天氣,能夠帶來清涼,使暑氣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度。
與節氣相關的各種民俗,是珍貴的文化遺產。大暑節氣的民俗活動主要有曬伏姜、喝伏茶等。
曬伏姜
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在一些地方,到了大暑節氣,人們會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放到太陽下晾曬,經過晾曬使兩者充分融合后食用。也可以將生姜切成片,?直接放在陽光下暴曬,?制作成原味的伏姜。這個習俗體現了人們順應天時地利的養生智慧。?
喝伏茶
伏茶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多味中草藥煮制而成,它具有清熱解暑、去火除濕的作用,適合在三伏天飲用。一些地區還有在村頭、路邊等公共場所設置伏茶點,免費供過往行人飲用的傳統
來源:微信公眾號遠東漫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