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外商獨資醫院,未來是“迎狼”還是“共贏”?
9月7日,商務部、國家衛健委、國家藥監局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在醫療領域開展擴大開放試點工作的通知》,擬允許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9地設立外商獨資醫院(中醫類除外,不含并購公立醫院)。
外商獨資醫院,不是新鮮事物
事實上,外商獨資醫院并不新鮮。
2014年國家衛計委、商務部聯合下發《關于開展設立外資獨資醫院試點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確允許境外投資者通過新設或并購的方式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蘇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設立外資獨資醫院。
2015年政策出現轉變。當年3月發布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又將醫療機構列入限制類。在后續的相關政策里規定,外商投資醫療機構僅限于合資、合作。2023年11月,政策再次放寬。國務院批準方案,提出支持符合條件的外籍及港澳臺醫生在北京開設診所。北京商務局隨后出臺的實施方案中,還承諾將在職稱評審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數據示,截至2021年,我國外商投資的醫療機構數量增至302家,呈現出逐年增長趨勢。但是這個數字,跟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的總數,超過107萬個相比,市場份額還是非常小。
很明顯,這一次政策與以前相比有很大變化。首先,開放范圍更廣。不僅是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還包含天津、南京、蘇州、福州和海南全島等更多地區,讓更多地方受益于外資醫療資源的引入;其次,政策更加明確具體。不僅明確了試點地區,還對允許外商投資的領域進行了細分,更具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這是我國醫療領域擴大開放的一次重要實踐。政策發布后的第二天,醫療板塊就逆勢拉升,多股漲停。那外商獨資醫院進入中國,會給公眾看病就醫,以及我國的醫療服務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呢?下面看看多位醫療行業內外專家的觀點。
金燦榮:創稅收、賺租金、提供就業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金燦榮表示:外商獨資醫院進入中國,意味著有一定的經濟需要。一般平頭百姓看病一般選擇大眾化醫院,但一些不信任國內醫療體系的富豪,會花很多錢跑美國、跑日本去看病,這花出去的錢連稅收也沒有,而讓外資醫院進入,這些錢就能留在國內,經濟上合算了。
外資醫院在中國賺錢,至少在中國得交租,交稅。然后這些外資醫院得引進醫生,這樣還能提供就業。所以他認為,外商獨資醫院進入中國市場,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王虎峰:引入新的活力和發展機遇
豐富患者就醫選擇
中國人民大學醫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表示:允許外資獨資醫療機構進入市場,是進一步豐富了所有制形式,也為整個醫療行業引入了新的活力和發展機遇。對于患者而言,這一政策的實施豐富了其就醫選擇。不同性質的醫療機構往往在服務重點、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上有所差異,患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醫療服務,有助于滿足多元化的醫療需求。
并且醫療機構將吸引甚至爭奪優秀的醫療人才,以提升服務質量;各機構將努力吸引更多患者,以增加市場份額;制定相關衛生健康政策過程中,將兼顧各類醫療機構的情況,注重出臺統一有效的管理政策和措施,這對政策制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從現在開始,管理部門制定政策時就要立足于,促進包括外資獨資醫療機構在內的,整個醫療行業的服務質量提升和健康有序發展。
陶紅兵:有限影響可能主要表現在少量高端
醫療人才的流動或先進管理模式的引進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管中心主任陶紅兵表示:外商獨資醫院會帶來一定的影響,但影響不會很大。因為公立醫院的規模較大,外商獨資醫院畢竟是少數,有限影響可能主要表現在少量高端醫療人才的流動或先進管理模式的引進。例如,港中合作的浙江邵逸夫醫院的“主診醫師負責制”等對公立醫院產生的一定影響。
而外商獨資醫院的市場定位不同,吸引到的醫護人員群體不同,這有很多不確定性。外商獨資醫院的薪酬一般來講要比公立醫院多一些,但與國內知名的大型醫院比較也不會有更大差距。并且對于不少中國醫生而言,更希望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所以對于大家擔憂的會有大批醫護人員跳槽概率不大。
韓秀云:公立醫院依然扮演兜底角色
包括外資在內的私立醫院會多起來是趨勢
清華大學經濟學副教授韓秀云在發文中,針對“引入外資后,我國醫院是否會完全市場化”這一問題,她給出的答案是不會。她認為,我國公立醫院依然扮演著兜底角色。但趨勢是,包括外資在內的私立醫院會多起來,解決看病效率及個性化服務問題。
而外資來中國開醫院是要盈利的。能否盈利,這要看國人的消費需求和能力、還要看外資醫院的技術,服務,治療效果、口碑等等。目前大多數國人都有社保,如果外資醫院的性價比不如國內醫院,國人就不會選擇。所以,即便現階段的探索利大于弊,外商獨資醫院能否在中國立得住腳,歸根結底還是由市場說了算。
劉國恩:加強醫院良性競爭
競爭在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意識上
至于眾多聲音所期待的“鯰魚效應”,北京大學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國恩表示,確實會加強我們中國醫院的良性競爭,但競爭不一定是在技術上。我們的技術可能不一定比發達國家差多遠,但是我們在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意識上,可能還與他們有相當的距離,形成一個巨大的倒逼壓力。
關于外資醫院在中國落地,是否會給我們造成一些遺傳、基因方面信息的一些流失,甚至引起個人隱私和國家安全的這種擔憂,劉國恩指出:國家在推行這個外資落地中國的時候,本來就做過前期的非常詳細的、全面的一些思考。其中也包括我們遺傳基因、生物學上的一些重要的關鍵信息,如何能夠得到更好的保障。這些外資醫院到了中國,當然應該嚴格按照中國的法律法規執行。
從北京的和睦家蓬勃發展到百匯醫療中國布局,甚至到一些國際知名藥企在中國開設醫院......外資醫院一直都有。在此項政策之下,無論是對于患者還是對于醫生,有更多的選擇終究是好事。但“大樓易建,良醫難尋”,曾經有那么多建院初自詡高端醫療的民營機構,后期表現平平泯然眾人。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畢竟醫療服務能力才是真正的“硬通貨”。
此次“外商獨資醫院”的試點政策,有自媒體將其與當年西醫入中國落地生根同等看待。在公立醫院兜底基礎醫療體系,民營醫療作為重要補充的背景下,相信外商獨資醫院對整個醫療體系一定會帶來有益的競爭和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