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微微笑了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父母都會面臨一個常見的挑戰:
孩子突然提出一個要求,比如想要買玩具、吃零食、或立即去某個地方。
此時,你會立刻滿足孩子的愿望,還是告訴他們:
“等一下,先完成其他事情再說”?
這個看似簡單的抉擇,實則隱藏著一個古老而又深刻的育兒話題——延遲滿足。
當然,對于是否應該對孩子實施延遲滿足鍛煉,見仁見智。
有些家長認為,愛孩子就應該給予孩子無私的愛、及時照顧和貼心的滿足,讓孩子建立安全感,更好地熱愛生活。
也不少家長堅信,懂得延遲滿足的孩子,他們意志堅定,懂得抗拒誘惑,長大后更有出息。
那么,延遲滿足是否有用?孩子真的需要學會等待嗎?
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的“棉花糖實驗”實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在實驗中,孩子們被給予一個棉花糖,并告知如果他們能夠等一段時間不吃,就可以得到第二個棉花糖。
結果顯示,那些能夠等待的孩子,在成年后表現出更好的學業成績、更高的自律性和更強的抗壓能力。
無可否認的是,延遲滿足很重要,但其培養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適用于每個年齡段的孩子。
以下這幾點,希望廣大父母親能重視,這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別不信。
01
3歲以前延遲滿足的核心:內在安全感
心理學專家 李玫瑾曾提到,孩子的行為和性格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幼年時期的心理環境。
如果一個孩子在早期成長階段總是感受到被忽視、被否定或得不到及時的回應,他們可能會變得急躁、缺乏安全感。
這就像是你一直在等一輛永遠不會來的車,長時間的等待只會讓人失去耐心,甚至開始懷疑這個等待是否有意義。
0-3歲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顯得尤為重要。
這個“及時滿足”并不是說父母要隨時隨地無條件地滿足孩子所有的物質要求,而是要在情感上給予孩子足夠的回應。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嬰幼兒的基本需求(如饑餓、困倦、疼痛、情感安慰等)得到及時的回應時,他們會發展出對世界的信任感,并認為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這為他們未來的自信心和心理健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舉個例子:
當一個2歲的孩子因為害怕而哭泣時,如果父母能夠及時給予安撫和擁抱,孩子的情緒會很快得到平復,并逐漸形成一種認知——父母是可以依賴的,情緒是可以被合理管理的。
反之,如果孩子的需求被長期忽視或延遲滿足,他們可能會發展出不安全依戀,甚至對外界產生焦慮和不信任。
02
3歲之后的過渡:延遲滿足的最佳時機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尤其是在3歲以后,他們的認知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開始逐步發展。
這時,逐步引入延遲滿足的訓練是適宜的。
為什么是3歲呢?
這是因為3歲之后,孩子逐漸能夠理解因果關系,知道等待一段時間可以得到更好的結果。
李玫瑾在《心理撫養》中提到,孩子在3歲之后,逐漸從“情感依賴”向“情感獨立”過渡。
這意味著他們開始具備初步的自我控制能力,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管理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因此,在這個階段,父母可以通過合理的方式,幫助孩子鍛煉延遲滿足的能力。
比如,當孩子想要一個新玩具時,父母可以告訴他:“等你幫媽媽收拾完玩具,或者等到周末,我們再去商場看看。”
通過這種方式,孩子不僅學會了等待,還懂得了付出和回報的關系。
這種等待背后的邏輯,是幫助孩子理解現實生活中的因果關系,培養他們的耐心和責任感。
正如,李玫瑾所說的那樣:
“生活中的誘惑實在太多,一個沒有耐性的人不可能有長遠的未來,有些事做早了事倍功半,只有看準時機才會事半功倍。”
愛孩子就得學會鍛煉孩子的耐心和意志力。
特別在孩子三到六歲時,一定要通過有意的延遲滿足對孩子進行的性格培養。
03
延遲滿足的智慧:什么時候應該“等”?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問:
作為家長,該如何判斷何時及時滿足,何時刻意延遲滿足?
這里有幾個簡單的依據可以幫助你做出決定。
第一,需求的性質。
如果孩子的需求是基本的生理需求(如饑餓、困倦、身體不適等),那么毫無疑問,應該及時滿足。
而如果是非緊急的欲望(如想要額外的零食或玩具),則可以考慮延遲滿足。
例如,孩子在晚餐前要求吃餅干,父母可以解釋:
“現在是晚餐時間,吃餅干會影響吃飯,如果你等到晚飯后再吃,會更好。”
這種方式既幫助孩子理解等待的好處,又避免了即時滿足的潛在負面影響。
第二,孩子的情緒狀態。
當孩子情緒穩定時,更容易接受延遲滿足。
而如果孩子已經處于情緒崩潰的邊緣,父母則應該先處理他們的情緒,再考慮是否實施延遲滿足的訓練。
例如,一個已經很累的孩子要求立刻睡覺,父母應及時回應,而不是要求他等待一段時間。
不要為了刻意延遲滿足,而忽視了孩子的情緒狀態,不然得不償失。
第三,孩子的年齡和認知水平。
對于年齡較小、認知能力較弱的孩子,及時滿足是幫助他們建立安全感的關鍵。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逐漸具備理解時間和等待的能力,家長可以逐步增加延遲滿足的頻率和強度。
一般而言3-6歲正是鍛煉延遲滿足的最佳時期,但這并不是絕對的。
重要的是,家長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能力來調整策略。
第四,父母的角色:培養而非控制
延遲滿足的訓練不應該成為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手段,而是要幫助孩子逐步建立自我控制和自律的能力。
父母在這個過程中充當的是引導者和支持者,而不是權威的掌控者。
比如說,當孩子成功等待了一段時間,父母應給予適當的正向反饋,如“你做得很好,能夠等這么久,真了不起!”
這樣的鼓勵能夠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并讓他們更愿意在未來面對類似的挑戰。
當然,也可以設定明確的規則:通過設定簡單、明確的規則,幫助孩子理解等待的價值。
例如,可以通過一個獎勵系統,讓孩子明白如果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等待的回報將會更加豐厚。
這樣不僅有助于孩子形成規則意識,還能讓他們體驗到延遲滿足的好處。
值得一提的是,在延遲滿足鍛煉時,家長一定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堅定溫柔面對孩子的哭鬧與不滿。
同時,記得不要急于妥協,而是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講故事等方式幫助孩子平穩過渡等待的過程。
總的來說,孩子的成長,就像一場長跑比賽。
我們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忽視他們的需求,而是需要在愛與規則中,給予他們等待的智慧和生活的勇氣。
如果你對育兒有困惑和疑慮,希望孩子能在愛與信任中茁壯成長,遠離情緒困擾與不安,不妨讀一讀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撫養》。
該書正是為父母們提供了一把通往孩子內心世界的鑰匙。
她通過大量的科學研究和生活實例,深入剖析了心理撫養對孩子人格發展和情感安全感的深遠影響。
一位家長曾在讀后動情評論道:
“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與孩子的關系,明白了及時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才能真正培養出一個自信、內心強大的孩子。每一頁都仿佛在告訴我,養育孩子,不僅僅是滿足物質需求,而是給予他們無條件的愛與接納。”
愿李玫瑾的《心理撫養》照亮你和孩子的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