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ps -
我們搞了一個旅行群
加群方式在文末,不要錯過
在世界第三大島婆羅洲上,有一個被馬來西亞包圍著的、“富得流油”的彈丸小國。
他是東南亞最有錢的國家之一,人均收入水平在全球數一數二,甚至比得過一些西方經濟大國,他是亞太地區罕見的“石油富國”,跟中東的土豪國那樣靠石油發家,他叫——文萊。
豆丁大的文萊
文萊?
前面寥寥幾句介紹聽起來感覺都鑲上金邊了,但怎么沒聽說過這個國家?
文萊的存在感非常低,甚至不如“窮國“東帝汶,他體量真的是太小太小了,國土面積占婆羅洲的不到1%,人也很少很少,總人口僅45萬左右,對比一下朝陽區的常住人口344萬……
當然,我覺得文萊”無人知曉“最關鍵的原因是,這里實在太無聊了。
游客可以坐船游覽
圖:Shutterlock
文萊俯瞰圖
圖:Shutterlock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文萊都不是一個適合旅游的去處:
它沉悶,終年炎熱的街道上人煙寥寥,陪伴游客的只有響徹全城的清真寺高音喇叭。
它無趣,娛樂業近乎為零,別的國家“屢禁不止”的產業,這里統統沒有。
它乏味,沒有高樓大廈、沒有燈紅酒綠。作為虔誠保守的宗教國家,游客來這只能入鄉隨俗,遵守著這里的清規戒律。
它是我自2013年高中畢業開始獨自旅行以來,去過的最無趣的地方。可它卻也是三年疫情、國門重開后,我踏入的第一個國家。
這不是偶然,也不是意外,而是我早已做出的選擇。
文萊地標:奧瑪阿里清真寺。也是全國最高的建筑,因為文萊法律規定:所有的建筑都不能比它高
響徹全城的念經聲,就是從這里發出來的
圖:Shutterstock
一、初印象:袁承志快樂國
這段旅行開始之前,我對文萊的印象,始于《碧血劍》里的袁承志:
自幼背負國仇家恨,長大后雖有一番絕世武功,但卻無法拯救正邪不分的江湖和大勢已去的漢人江山。心灰意冷之下,選擇了“潤”:
帶著愛人和一眾道友,一路向南到達渤泥國,成為化外之民。至此,他退隱江湖,再無煩惱。渤泥國即為Brunei,現名曰文萊。
數百年后,回歷1444年9月(公歷2023年4月),帶著尋找“快樂”的愿望,我在香港機場,踏上了BI636次航班。
時隔三年,終于又能走出國門,萬分感慨
圖:作者
二、回歷9月的煩惱
飛機降落之時,天色已暗,因此我并未發覺異常。
辦完落地簽后絲滑入境,在機場飽餐一頓,再打車前往酒店,一切都是那么順利。
直到第二天太陽升起,我的快樂,消失了。
水上村落,所有攻略都會提到的必打卡之地。但坐船轉一圈,只能說大失所望。不過看到了蘇丹皇宮和中國援建的跨海大橋
圖1:Shuttestock/2:作者
早上起床,前去酒店餐廳,本應是早餐時間,大廳卻空無一人。
找到服務員,通過翻譯軟件,我認識了一個單詞Ramadan。她告訴我,Ramadan期間,吃飯只能回自己房間。
回歷9月,便是穆斯林的Ramadan月,這是他們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月。伊斯蘭教“五功”之一的齋戒,便要在這個月實行。
此時,虔誠的教徒們,在白晝時需戒食、戒飲。直至夜幕降臨,方能吃飯喝水。
身為游客,能有的例外是:白天吃飯喝水,需在私人空間進行。
我十年來養成的旅行習慣,在這個迷你小國,被徹底打破了。
白天斯里巴加灣市的街頭,宛如空城,
街上見不到一個人影
圖:作者
我得在戶外忍受數小時的炎熱與饑渴,中午回到酒店補充水分。
我得在商場提前點好菜后,望著食物發呆幾十分鐘。直到陽光消失于地平線,耳邊響起清真寺高音喇叭的聲音后,才能開始大快朵頤。
三、被打破的旅行習慣
在文萊被打破的習慣,不只有“食”,更有“行”。
十年來,每當我前往一座新城市探索時,首先要做的便是摸清這座城市的公共交通:在大城市坐地鐵,在小城市坐公交。距離不遠的,則選擇徒步citywalk。這樣既能省下不少錢,又能順帶熟悉這座城市的道路交通規劃。
但這在文萊,卻行不通。
這下可瘋狂不起來了……
圖:作者
文萊對于我這個公共交通愛好者+citywalk愛好者,可謂極度不友好。
文萊雖有公交,卻形同虛設,公交站牌上沒有任何信息。你永遠不知道這個站臺停的是幾路車,從哪來到哪去,發車時間是幾點到幾點。哪怕是在信息高度發達的21世紀,在互聯網和電子地圖上,也搜不到文萊公交的任何信息。
所有的攻略,都在告訴游客,在文萊出行,不要坐公交。
公交車和公交站長這樣,
不是本地人還是別去坐了……
圖:作者
斯里巴加灣市雖身為文萊首都,城市面積其實極小。市內大部分景點,徒步便可到達。
但這并不意味著它是一個對徒步者友好的城市。
尤其是白天,身處熱帶的它終年酷熱,街頭除了游客幾乎無人閑逛。整座城市空空蕩蕩,連找到一家能買水的小賣店都困難。
更何況時值齋月,街頭大部分商鋪甚至銀行、郵局、圖書館……都大門緊鎖,在這種地方citywalk,感覺自己就是十足的憨鳩。
哪怕公共機構,
也要么不開門,要么不在營業時間
圖:作者
那么,在文萊出行,怎么樣最合適呢?
答案簡單粗暴:租車或者打車。
而不會開車的我,只能選擇下載文萊專屬打車軟件Dart。在文萊打車可是一件奢侈事,從機場到酒店,十幾分鐘的路程,居然需要9.8文萊元,折合50多元人民幣!
來之前一定要裝好,不然寸步難行!
可以給現金或者充值
圖:作者
四、白天的快樂,在寂靜的海灘
綜上所述,文萊的白天,實在是太難熬了。
旅行時從不午休的我,來到這里,中午不得不回到酒店,街上找不到任何可玩的去處。
但無趣的白天,偶爾也能收獲快樂。
來海邊散散心,
是廣東人從小到大的日常娛樂
圖:作者
某天下午,我花費約14-15文萊元的巨資,打車從酒店直接來到一處名為Berakas Beach的海灘。
這本不在我旅行計劃之內,是我看了地圖之后,突然決定要去的地方——因為這里的經度是114.92°E。
熱愛地理的我,莫名覺得這個數字非常眼熟,再次打開地圖,果然有了“重大發現”:
沿著此經度一路向北,海灘的對面,竟然是我最熟悉的地點:惠州市惠東縣稔平半島。巽寮灣、海龜灣、雙月灣都在這!
身為惠州人,稔平半島不光多次去游玩過,還曾在這里出差、工作。但之前在那看海時,從未想過有朝一日,自己能站在海的對面。
和人聲鼎沸,節假日總會堵車的稔平半島完全相反,海對面的Berakas Beach在那天被我承包了——整個海灘只有我一個人,孤零零地在散步。
但那天,我終于感受到了心靈上的閑暇和慰藉:一切的煩惱突然就消失了。
袁承志般的快樂,終于被我找到了。
圖:作者
五、夜晚的快樂,在熱鬧的商場
然而,快樂是短暫的。
不知何時出現在我面前的工作人員告訴我,景區在17時就要關門。我只得在別處尋覓快樂,還好,天色漸漸暗了,是時候了。于是我再次“斥巨資”打車,來到了一處叫The mall的商場。
直到這時我才發現,原來這里的人們在傍晚時分都匯集于此,和寂寥無人的街頭形成了鮮明對比。The mall若在國內,那實在是不值一提,就是我們街頭隨處可見的商場罷了。惠州的港惠、華貿……都比它更大、更有規模。但它在文萊,就是全國最大、最熱鬧的地方了。文萊全國難得有堵車的地段,這便是其中一處。
這就是文萊全國最大的商場了,
實在是不值一提……
圖:作者
到了快18時的時候,就該去商場里的餐廳點菜了。這時候的餐廳,已經坐滿了人,再晚一些就沒位了。但上了菜后,所有人都沒有動筷。因為現在,還沒有天黑,齋戒仍未結束。
直到18時28分,廣播里傳來念經的聲音,雖然我聽不懂,但身邊的人開始雙手合十,然后拿起了餐具……
終于可以吃飯了!
自來到此地后,我入鄉隨俗,上午在酒店房間吃完早餐后,就一直餓著肚子,直到現在。
“在這多待幾天,興許我能減肥。”我心里這樣想著。不過這樣的想法,轉瞬即逝。吃飽飯要緊!
居然讓我看到了太鼓達人,
這在文萊很難得……
圖:作者
六、這里是大同社會?
對于歷史文化愛好者而言,文萊也是無趣的。唯一值得打卡的,便是蘇丹紀念館。
這里并沒有多少歷史文物,有的都是蘇丹的個人收藏品,以及各國送給文萊蘇丹的禮物。而身旁的香港導游,還在偷偷講著文萊王室的一些八卦。
雖然蘇丹本人極度富有,但并沒有招致民眾們的不滿。
因為這里,某種意義上來說,已是“大同社會”。
蘇丹紀念館,給大家一點小小的文萊震撼
(上下滑動查看多圖)
共同富裕,對于14億人口的大國而言,要實現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對于只有45萬人口的小國,要實現卻不難:
領土雖小,卻有挖不完和石油和天然氣;
從小學到大學的免費教育,出國還能報銷的醫療;
低廉的稅收,遍地的公租房,近乎每人都擁有汽車……
無外乎這是袁承志要尋找的樂土。
文萊的最高學府——文萊大學,
不過這時放假了,看不到靚麗女大和帥氣男大
(上下滑動查看多圖)
但它卻并非我的“理想國”。
對于還年輕的我而言,這里太過乏味,還有著讓我難以接受的清規戒律。
我還要一直向前,尋找自己心靈真正的棲息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