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紐約君。
當一位白發(fā)蒼蒼的美國老人,在山東聊城見到素未謀面的周保玲后,她從包里顫顫巍巍地取出一張照片,遞給對方。
“我等了60多年,走了這么遠的路,就是希望有一天,能親手把這張照片帶回來?!?/p>
周保琳接過照片,有些不可思議: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父親小時候的模樣。”
● 周保玲的爸爸周仁杰小時候照片
幾年后,這位老人直接將家搬來了聊城。
十幾年后,聊城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了牧琳愛的名字。
美國老人為何要為一張照片飄洋過海,將生命最后的時光留給聊城?
背后的故事很是動人。
在山東聊城山陜會館北側(cè),臨河而建有一座雙層基督教堂,青磚紅瓦,風格獨特。
● 山東聊城基督教堂
這座教堂建于清末民初,由美國傳教士牧鴻恩主持修建。
1916年,懷著傳教夢想的牧鴻恩登上了前往中國的輪船。
● 牧鴻恩
1917年8月11日,牧鴻恩與妻子瑪莎在北戴河迎來了他們的第四個孩子——牧琳愛。
● 牧鴻恩一家合影
后來北戴河戰(zhàn)亂頻發(fā),一家子被迫搬到山東聊城。牧鴻恩一面辦教會、修教堂,一面盡己所能地幫助身邊人。
聊城幾乎承載了牧琳愛所有的童年,直到她13歲離開。
那時的中國剛剛告別舊時代,戰(zhàn)亂頻發(fā)、民生艱難。在牧琳愛童年的記憶里,夜里經(jīng)常爆發(fā)槍響,很多人死在街道上。戰(zhàn)爭所帶來饑餓、恐慌像一道陰影,讓年幼的她無比憎惡。
面對動蕩不安的社會,父親的助人善舉給她示范了另一種生命價值。
牧鴻恩喜歡騎著小毛驢去附近村莊傳教,遇到路邊流離失所的人,常常捐贈一些衣物和食物,哪怕自己手里也過得緊巴巴。
● 牧鴻恩與當?shù)睾⒆觽?/p>
耳濡目染下,牧琳愛也會把家里的糖果偷偷分享給周圍的小朋友。
但牧琳愛的玩伴非常少——母親瑪莎不同意她和中國小孩玩。
● 瑪莎
1920年代的中國瘟疫蔓延,瑪莎的兒子,牧琳愛的哥哥,在4歲時不幸感染瘟疫夭折,成為瑪莎心底難以釋懷的遺憾。
母親怕牧琳愛也感染瘟疫,嚴格規(guī)定了她的交友范疇,所以牧琳愛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教堂度過的。
然而,母親的顧慮并不能阻擋孩子們的純真的互動。
周仁杰的出現(xiàn),給牧琳愛帶來了很多的快樂。
雖然兩個小孩語言不通,但喜歡畫畫的周仁杰用線條作為語言,巧妙搭建起了分享的橋梁。
很快,牧琳愛收到了周仁杰送來的禮物——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草的田園風景畫。
小女孩愛不釋手,把這畫掛在房間里,每天都能看見。
漸漸地,牧琳愛的房間里有了越來越多的畫,畫上的各色小花陪伴著她,裝點了原本匱乏的童年。
● 年幼時期的牧琳愛
多年以后,牧琳愛回憶起這位玩伴,都深感可惜:他有繪畫的天賦,如果能得到正規(guī)培養(yǎng),肯定大有前途??上菚r的中國,普通人飯都吃不飽,哪里敢奢望專業(yè)的美術(shù)指導。
時間一晃又過去好幾年,中國的動蕩局面并未緩解,流民遍野,硝煙四起。
父親考慮到家人的安全,決定返回美國。
突如其來的別離,讓牧琳愛很是不舍,她哭著對周仁杰等幾個小伙伴說:“你們等我,我以后一定會回來找你們的,相信我!”
沒想到,她與周仁杰這一別,再也沒有等到重逢那天。
回到美國的牧琳愛,像其他普通美國女孩一樣讀書、戀愛、工作,開啟了與在中國截然不同的生活。
但在牧琳愛的心里,并沒有忘記要重返中國的承諾。
在中國生活的經(jīng)歷,促使她大學選擇了護理專業(yè),她認為中國人需要健康,需要更先進的護理知識。
● 牧琳愛成功考取護理學碩士學位
倘若有一天重返中國,她所學的技能一定能幫助更多的中國人。
讀書期間,牧琳愛也收獲了自己的愛情——男友名叫埃德溫,主修社會學。
● 牧琳愛和埃德溫
陷入愛河的她曾跟男友一起憧憬未來:等我們以后結(jié)了婚,一定要到中國去生活。
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埃德溫無法理解女友的愿望:我們?yōu)槭裁匆竭b遠又貧窮的中國生活?
為此埃德溫甚至提出了分手:如果你一定要離開美國,我們只好分開了。
幾經(jīng)掙扎,牧琳愛暫時放下回中國的計劃,尊重男友的意愿,留在美國成家立業(yè)。
● 1941年,牧琳愛與埃德溫在丹佛市結(jié)婚
“當你深愛著一個人的時候,他就是你生命的中心。所以我只好把夢想放到一邊,但我的夢想并沒有破滅。我是個特別有耐心的人,為了完成我想做的事情,我可以等待很多年。”
后來,取得護理學碩士學位的牧琳愛,順利進入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的一家兒童醫(yī)院工作。勤懇敬業(yè)的她,經(jīng)過幾十年的努力,一路從普通護士做到了醫(yī)院院長。
夫妻倆養(yǎng)育了四個子女,在丹佛市不僅有了自己的家庭別墅,還擁有40英畝山林,日子平靜且幸福。
時間如流水般逝去,看上去已然安定在美國的牧琳愛并沒有忘卻自己當初的誓言。她訂閱了不少有關(guān)中國的雜志,密切關(guān)注著中國的發(fā)展,耐心等待著一個時機。
1950年,牧琳愛偶然從雜志上看到中國抗美援朝的消息,她突然眼前一亮:我懂護理,我可以去中國援戰(zhàn)。
她一面跟美國政府寫信,申請出國;一面告訴丈夫自己的計劃。
這一次,丈夫依然搖頭:中美關(guān)系這么緊張,你孤身前去太危險。
幾天后,美國政府也回信拒絕了牧琳愛的出國申請。
70年代,尼克松訪華,開啟中美關(guān)系的融冰之旅。牧琳愛看到新聞后,興奮地找到丈夫。
● 1970年代的牧琳愛和埃德溫
埃德溫瞬間明白了妻子眼神里的期待,這一次,他給妻子畫了一個餅:等中國富裕起來后,我們再考慮去的問題。
在丈夫一次次的拒絕里,牧琳愛深知身邊的人難以理解自己的中國情,但她也始終沒有放下對中國的牽掛。
時間的書翻了一頁又一頁,漫長的歲月讓牧琳愛從一個活力滿滿的姑娘變成了白發(fā)蒼蒼的老者。
1992年,牧琳愛的子女們都已各自成家,她和丈夫也圓滿結(jié)束了職業(yè)生涯,成為自由自在的退休老人。這一年,她再次向丈夫提議:咱們?nèi)ブ袊糜慰纯窗桑?/strong>
● 老年牧琳愛和埃德溫
這一次,埃德溫沒有拒絕。
得到丈夫支持的牧琳愛高興地當即跳起了舞,等了60年,終于要回到魂牽夢縈的中國了。
前往中國前,牧琳愛特地給聊城政府寫了一封信,詳細介紹了自己童年在聊城的生活經(jīng)歷,懇切詢問周仁杰的聯(lián)系方式以及當年那所教堂的情況。
牧琳愛很期待與童年伙伴的再見,他們現(xiàn)在過得好嗎?60年容顏大變,會不會認不出來?
很快,牧琳愛收到了聊城政府的回信,遺憾的消息傳來:周仁杰已經(jīng)不在人世了,而今只有他子女的聯(lián)系方式。
信上,聊城政府還詳細告知了牧琳愛那座教堂的情況,熱情歡迎她回聊城,故地重游。
讀罷五頁長的回信,牧琳愛滿是感動,她告訴丈夫:中國是她的另一個故鄉(xiāng),她要找的人是她的親人,即使周仁杰不在了,能見見他的子女也是好的。
1992年11月,75歲的牧琳愛,終于再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
回聊城的那一天,牧琳愛感受到久違的親切感:周仁杰的女兒周保玲熱情地拉著她叫“姑姑”,政府還專門給她配了一名翻譯。
● 牧琳愛夫婦跟周仁杰家族后人合影
周家人詳細地跟牧琳愛分享了周仁杰后來的人生軌跡,牧琳愛也終于將她珍藏了60多年的照片“物歸原主”。
照片是牧琳愛的父親為周仁杰母子拍的,距今已相隔近一個世紀。他們在牧琳愛看來,是無數(shù)中國人的縮影:樸素真誠,友善樂觀。
● 周保玲拿著牧琳愛帶來的父親與奶奶的合影照片
周保玲自己也感嘆萬千,父親小時候原來長這樣,這是她第一次見到父親兒時的照片。
牧琳愛一直擔心失去音訊的周仁杰遭遇離亂等不測,沒想到他的子女后來都發(fā)展得很好,各自過上了幸福安穩(wěn)的生活。
看到在中國的“親人”家族繁榮,這對她來說也是另一種圓滿。
后來,她還回到了自己父母曾經(jīng)工作過的教堂,古樹和青瓦仿佛都是離開前的樣子,滿滿的童年回憶撲面而來——雖然已經(jīng)跨越了幾十年的時光,但聊城人傳遞給她的善意一如當年,親切又質(zhì)樸。
這一趟中國之行,牧琳愛夫婦待了兩個月。他們還去了海南、西藏、廣西等地,感受中國遼闊的風景與時代變遷。
一路上中國人的熱情與質(zhì)樸也深深打動了埃德溫,他不禁跟妻子感嘆:原來中國和自己想象中的是那樣不同!怪不得你總牽掛著這里。
旅行結(jié)束后,牧琳愛回到美國的家,繼續(xù)過起了安然平和的退休生活。
無論是丈夫還是孩子們,都以為牧琳愛已經(jīng)圓了自己渴望已久的中國夢,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并未徹底地放下。
1998年,丈夫埃德溫因病逝世。牧琳愛看著漸漸空蕩下來的房子,心里有個想法不斷涌出:孩子們都成家了,老伴也走了,我要去到更需要的我的地方。
于是,這位80多歲的老人果斷賣掉在美國的所有家產(chǎn),再次給中國政府寫信:我想回聊城的農(nóng)村,為中國的發(fā)展貢獻一份力量。
1999年,當牧琳愛再次回到聊城時,瞬時引發(fā)了周圍村民的好奇:美國老太太獨自來中國干啥?
在給中國政府的信中,牧琳愛誠摯地解釋了自己的“定居”愿望:“我想生活在中國一個貧困的村莊,引進新植物和蔬菜,盡可能地幫助鄉(xiāng)親們。”
● 牧琳愛在中國的家里
考慮到牧琳愛82歲的高齡,聊城政府在交通較為方便的陽谷縣劉廟村給牧琳愛安了家。
看到政府給她安置的帶小院的新家,牧琳愛又是感動又是擔憂。
她看著屋子里的新彩電、新空調(diào)和新電腦,已經(jīng)超過了其他普通村民家的生活條件。她找到村支書,堅決付清了所有購買家電和家具的費用,并主動要求繳納房租和翻譯的工資。
“我不是來中國養(yǎng)老的,我是來扎根的,我想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如果我的到來給你們添了麻煩,我會感到很愧疚。”
很快,村里人就感受到這位美國老太太的“不同”。
她先是在院子里種滿了各色的鮮花,還請人做了一面帶噴水裝置的假山,院墻上也自己涂鴉了生動的壁畫。
● 牧琳愛在花園里采花
左鄰右舍被老太太家美麗的花園吸引,常常有不少老人小孩前去串門。
牧琳愛非常歡迎鄉(xiāng)親們的到訪,她漸漸學會了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與鄰居嘮嗑。鄰居走時,她還會送上一些鮮花盆栽給他們。
后來劉廟村很多人家里都養(yǎng)起了花,整個村莊被多彩的花草樹木包裹,成為別人羨慕的大花園。
回中國前,牧琳愛一直有個愿望:在貧困山區(qū)建一所希望小學。
到了劉廟村后,她發(fā)現(xiàn)這里已經(jīng)有一所小學了,便改變主意為小學自費出資3萬多美元,添置了20多臺電腦,彌補學校信息硬件設(shè)施的不足。
這在當時的鄉(xiāng)村小學,簡直不敢想,連很多老師都沒有接觸過電腦。
牧琳愛先是手把手地教老師們鍵盤和網(wǎng)頁操作,再由學校開設(shè)計算機課程,引領(lǐng)學生接觸網(wǎng)絡(luò)世界。
為了助力學校的英語課程,她還義務(wù)當起了孩子們的英語外教老師,無償輔導孩子們學英語,有時甚至會免費給鎮(zhèn)上的英語老師做培訓指導。
● 牧琳愛與孩子們在一起
學校感念這位老人的傾情付出,將劉廟村小學更名為“中美友誼小學”,牧琳愛也受聘為榮譽校長。
● 牧琳愛就任中美友誼小學名譽校長
在劉廟村,牧琳愛的名字無人不曉,她不僅關(guān)注村里的教育,還將援手伸向了鄉(xiāng)村發(fā)展的方方面面。
她自己掏錢為村里修公路、建果園,為村里老人購買100多副老花鏡,還擴建圖書室,往山區(qū)捐贈圖書……
● 牧琳愛出席捐贈活動
2001年,她請城里的專家到劉廟村為村民做體檢,發(fā)現(xiàn)有10來位老人需要做白內(nèi)障手術(shù)。見此,她立馬自掏腰包為老人們出了手術(shù)費。
“(看見)你們能看書、能做事,我很高興?!蹦亮諓鄣脑竿麖膩矶己軜銓?,只希望身邊的人過得更好。
后來她又想法聯(lián)系國外的朋友,為當?shù)蒯t(yī)院贊助了一批昂貴的醫(yī)療器械,助力醫(yī)療發(fā)展。
十幾年間,牧琳愛從劉廟村的“異客”,變成了心懷大愛的“俠客”。
● 村里人給牧琳愛過生日,牧琳愛帶他們參觀自家花園
人們敬重這位善良的老人,更驚嘆于她對中國的深情。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牧琳愛為在中國居住期間,陸續(xù)捐贈款項達70萬元,助人事跡多得數(shù)不清。
2007年,她被評為“感動山東十大人物”,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知曉牧琳愛的名字。
鮮為人知的是,助人豪爽的牧琳愛,對自己卻近乎吝嗇——一件粉色毛衣能穿十來年,衣食住行都格外節(jié)儉。
很多人不能理解老太太的這種選擇,她只淡淡地說:“我只要求簡單的生活,以自己的愛心幫助別人,愛護別人,這樣我就很快樂?!?/strong>
每到圣誕節(jié)的時候,牧琳愛都會裝扮成圣誕老人的模樣,拉著一頭小毛驢,給孩子們分發(fā)禮物。
● 牧琳愛每到圣誕節(jié)都會裝扮成圣誕老人給孩子們發(fā)禮物
也許,在孩子們的眼里,牧琳愛就是能讓愿望成真的圣誕老人,她的出現(xiàn),改變了整個劉廟村的面貌。
牧琳愛自己卻說:“我父親以前(在中國)經(jīng)常騎著毛驢出門,我喜歡毛驢?!?/p>
童年里父親救濟窮人的影子,深深烙印在牧琳愛心里,多年以后,她如愿牽起了心愛的毛驢,將愛傳遞下去。
2013年4月28日,牧琳愛因冠心病永遠地離開了。仿佛冥冥中的宿命,她將生命的句號畫在了人生初始的地方——聊城。
● 2013年4月28日,牧琳愛因冠心病去世,享年96歲
老人的葬禮上,無數(shù)的人前來送行,神色哀痛。這其中有她的鄰里朋友,有她曾幫助過的人,以及越洋而來的她的女兒。
女兒西爾維婭在談及母親所做的一切時,眼神里滿是理解:“這是她出生的地方,這里是她的家鄉(xiāng),她在這里感受到了很多的愛,她想獻出她的光和熱。”
● 西爾維婭
葬禮上,西爾維婭拿出了牧琳愛的護照,她要為母親完成最后一個愿望——護照上貼著一個特殊的小卡片,是志愿捐贈遺體證明。
牧琳愛最后的一個愿望竟是:把遺體捐獻給中國的醫(yī)學院,助力醫(yī)學研究。
● 在88歲高齡之際,牧琳愛立下遺囑:去世后捐獻眼角膜,并將遺體做成標本捐贈給醫(yī)學院或者研究中心,供醫(yī)學科學事業(yè)研究。圖片來源:齊魯網(wǎng)
牧琳愛生前,面對媒體采訪,曾無比真誠地說過:
“我是一個美國人,但我有一顆中國心。”
● 牧琳愛雕像
在生命最后的余光里,她盡己所能地傳遞愛心,用行動踐行了兒時對中國伙伴的承諾:相信我,我還會回來的。
時間為牧琳愛做證:她信守了承諾。
落葉歸根,這位傳奇的美國老太太,終于在中國找到了歸屬。
大愛無疆,愿這份赤子真情永不被遺忘。
感 謝 閱 讀 ?? 歡 迎 分 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