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8日06:52,SpaceX 獵鷹9號運載火箭從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將歐洲航天局小型探測器“赫拉”(Hera)送入太空。“赫拉”是歐洲航天局空間安全計劃的重要一環,它將飛行約2年,前往雙小行星狄迪莫斯(65803 Didymos),評估2022年美國航天局“飛鏢”任務(DART)的撞擊效果。
搭載“赫拉”探測器的獵鷹9號運載火箭順利升空(來源:ESA / S. Corvaja)
2年前的撞擊試驗
狄迪莫斯是個雙小行星系統,大的一顆叫狄迪莫斯(Didymos),直徑約780米,小的一顆叫狄莫弗斯(Dimorphos),直徑約160米,它們的中文名分別是孿大星和孿小星。二者相距僅1.2千米,每11小時55分鐘繞行一圈。DART任務全稱為雙小行星撞擊轉向試驗(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任務目標是利用一個500公斤的衛星高速撞擊狄莫弗斯,使其軌道發生偏轉,從而測試我們是否有能力通過提前撞擊來消除小行星的威脅。2022年9月27日,DART正中靶心,成功實現人類首次主動出擊的小行星防御測試。地面望遠鏡觀測發現,這次撞擊使狄莫弗斯的軌道周期縮短了近33分鐘,撞擊效果十分明顯。
撞擊前(灰色箭頭)后(橙色箭頭)軌道變化(來源:NASA)
撞擊試驗的評估專家
事實上,美國航天局從一開始就和歐洲航天局展開這項小行星防御測試任務,與 DART 配套的歐洲航天器就叫“小行星撞擊任務” AIM(Asteroid Impact Mission)。它們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任務,叫小行星撞擊和偏轉評估(Asteroid Impact and Deflection Assessment),縮寫 AIDA,音譯過來就是“阿依達”。(是不是讓你想到了威爾第的那部著名歌劇?)從這名字就能看得很清楚,這個大項目應當由兩個主要部分組成:撞擊和評估。美國航天局派航天器撞擊,歐洲航天局派航天器評估。不過后來由于經費原因,AIM項目被取消,2018年重新立項,用一顆更小的衛星來代替,名字也變更為“赫拉”(Hera)。經過這么一折騰,以及新冠疫情的影響,導致“赫拉”沒能及時發射,第一時間評估“飛鏢”的撞擊效果。
“赫拉”將與兩顆立方星組成探測小分隊(來源:ESA)
即便如此,近距離觀察和評估撞擊效果仍然十分重要,因為還有許多情況我們并不了解。例如:DART 撞擊留下的隕石坑有多大?狄莫弗斯的結構有多松散?是否整個小行星都產生了重塑?狄莫弗斯的成分是什么?撞擊產生的碎片影響范圍有多大?很顯然,這些問題對人類未來有效預防小行星撞擊具有重要意義。
為此,主體長寬高僅 1.6 米,質量僅 350 公斤的 “赫拉”攜帶有取景相機(AFC)、高光譜成像儀(HyperScout-H)、高度計(PALT)、熱紅外成像儀(TIRI)、X波段無線電測量儀(X-DST)等科學載荷。有意思的是,它還攜帶了兩個6單元立方星,一個叫朱文塔斯(Juventas),一個叫米蘭尼(Milani)。我們知道赫拉是希臘神話中的天后,天神宙斯的老婆和姐姐。而朱文塔斯是青春女神赫柏(Hebe)的羅馬名,宙斯和赫拉的女兒。這顆立方星將攜帶一臺相機、一臺重力儀、一臺X波段無線電設備,以及世界上最小的星載雷達(JuRa)。另一顆衛星則是為了紀念比薩大學數學教授安德魯·米蘭尼(Andrea Milani),他領導創造了第一個自動計算未來小行星撞擊地球可能性的系統,并推動設計了 DART/Hera 任務的雛形,2018年11月意外病故。米蘭尼小衛星將對小行星進行彩色光譜成像,評估周圍塵埃環境等。
“赫拉”號探測器攜帶的科學載荷(來源:ESA)
飛行2年實地考察
不過,作為一項深空探測任務,“赫拉”面臨的難度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雖然狄莫弗斯距離地球不是很遠,但要準確地跟上小行星的節奏,又要節省燃料,工程師為“赫拉”設計了一條飛越火星的軌道。它將從火星與火衛之間穿過,順道看一眼火衛二。其次,到達狄迪莫斯和狄莫弗斯附近時,“赫拉”很有可能遭遇2022年那次撞擊所造成的塵埃碎屑云,究竟情況如何還存在很大未知。第三,兩顆小衛星都將嘗試環繞狄莫弗斯飛行,最終還將嘗試著陸。狄莫弗斯是人類深空探測所訪問的最小天體,其相對快速的自轉、微弱且不均勻的引力場都將成為它們面前的巨大考驗。
“赫拉”將在2025年3月飛越火星(來源:ESA)
成功發射后,“赫拉”將經過 770 天 左右的漫長旅程才能到達狄迪莫斯和狄莫弗斯。2024年11月實施一次深空機動,調整軌道飛向火星。 2025年3月 飛越火星,火星引力彈弓將為“赫拉”助力,“赫拉”也將借機探訪火星的衛星。2026年2月第二次深空機動,準備進入狄迪莫斯系統。 2026年10月 與狄迪莫斯系統實現交會。
“哈勃”空間望遠鏡觀測到從狄默爾弗斯飛出至少37塊碎片(來源:NASA, ESA, David Jewitt (UCLA); Alyssa Pagan (STScI))
兩年前轟轟烈烈的一撞究竟撞得如何?人類是否就此掌握主動防御小行星襲擊的一項技能?我們期待著“赫拉”帶來的現場報道。
參考資料:
[1] Planetary defence mission Hera heading for deflected asteroid (https://www.esa.int/Space_Safety/Hera/Planetary_defence_mission_Hera_heading_for_deflected_asteroid)
[2] MEDIA BRIEFING NOTES (https://esamultimedia.esa.int/docs/spacesafety/MediaKit_Hera.pdf)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