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經(jīng)典詩詞,講歷史故事,玲子歡迎您的光臨。
前言:
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宋 宰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有心報國,無路請纓,雖有雄才大略,卻難盡其才,年華老大,壯志難酬,心中的郁悶,誰能懂得?
淳熙元年(1174年),辛棄疾出任東安撫司參議官,登賞心亭,覽大美河山,百感交集,遂有此作。
四年后,即淳熙五年(1178年),陸游出蜀回朝,一月接詔,二月乘舟東下,抵達(dá)建康時已是秋天。
“孤臣老抱憂時意,欲請遷都涕已流”,感時傷懷,陸游和辛棄疾一樣,彼此都有深沉的家國情懷。
時隔十四年,再登賞心亭,往事歷歷,憂國感懷之情油然而生,如辛棄疾那般,寫下《登賞心亭》。
蜀棧秦關(guān)歲月遒,今年乘興卻東游。
全家穩(wěn)下黃牛峽,半醉來尋白鷺洲。
黯黯江云瓜步雨,蕭蕭木葉石城秋。
孤臣老抱憂時意,欲請遷都涕已流。——宋 陸游《登賞心亭》
詩文簡譯:
幾年的川陜生涯匆匆而過,直掛云帆,一路向東,我興致特好。
全家安全地穿過急流滾滾的黃牛峽谷,乘著酒興來游覽白鷺洲。
極目遠(yuǎn)眺,瓜步山雨云黯黯,回頭看去,但見石頭城落葉蕭蕭。
雖不得重用,但依舊心憂時意,想起遷都之事,不禁涕淚交流。
寫作背景:
“秣陵地形,鐘山龍蟠,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建康又名石頭城,自公元229年孫權(quán)在此建都起,三百多年來,均為六代王朝的國都所在之地。
北宋末年,靖康之變后,宋高宗匆忙南渡,定都臨安(杭州),但臨安瀕臨大海,運(yùn)糧不便,而且易受意外襲擊,所以朝中主戰(zhàn)派皆主張遷都建康。
隆興二年(1164年)春,陸游在鎮(zhèn)江通判任上,向張浚獻(xiàn)策出師北伐,四月,又向朝廷上書,陳述遷都建康之利,豈料遭權(quán)宦構(gòu)陷,貶為建康通判。
賞心亭位于建康(南京)西秦淮河邊,下臨秦淮,盡觀覽之勝,據(jù)《六朝事跡編類》所記為北宋丁謂所建,陸游在建康任職一年多,自是多有登臨。
而今出蜀歸來,途經(jīng)此處,故地重游,登高遠(yuǎn)眺,十四前的往事又上心頭,而今國都仍在臨安,中原猶未恢復(fù),陸游一時百感交集,頓起家國之憂。
詩文賞析:
乾道五年(1169年)十二月,朝廷再次啟用賦閑四年的陸游為夔州通判,翌年正月,陸游攜家眷從山陰逆流而上,前往蜀地任職。
一去八載,輾轉(zhuǎn)四川各地,依舊作著通判一類的副職,乾道七年(1171年),有幸入職王炎抗金前線幕府,本以為可以大展宏圖。
可朝廷不僅否決了他的北伐計劃《平戎策》,還解散了王炎幕府,范成大鎮(zhèn)蜀后招其為參事,又遭主和派攻擊,被迫耕讀浣花溪。
八年來,陸游輾轉(zhuǎn)在川陜各地,歷盡艱辛,大散關(guān)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涯,是其生命里的高光時刻,所以有“蜀棧秦關(guān)歲月遒”句。
“今年乘興卻東游”,因好友周必大等人推薦,淳熙五年(1178年)的新年剛過,陸游就接到了宋孝宗的詔令,命其出川歸臨安。
這就是此詩首聯(lián)的前因,“東游”并非旅游,而是回歸,“乘興”卻是真的,再次待召,前途可期,于陸游來講,還是值得期待。
“全家穩(wěn)下黃牛峽,半醉來尋白鷺洲”,頷聯(lián)承首聯(lián),接著寫乘興之事,一家人安全地度過水急湍流的黃牛峽,順利地抵達(dá)建康。
“黃牛峽里暮猿啼”,黃牛峽是桂林境內(nèi)的山峽,位于漓江西岸,距宜昌約40公里,江中亂石羅列,河道蜿蜒曲折,水急灘又險。
“危途性命不容恤,百丈牽船侵夜行”,船在夜晚繼續(xù)前行,這一段旅程實(shí)在兇險,根本無法顧及安全與否,一家人都擔(dān)驚受怕。
好在有驚無險,船安全地駛過三峽,至此,這一趟歷時半年之久的旅程也即將接近尾聲,途經(jīng)建康,自然要乘興游覽城西白鷺洲。
白鷺洲在建康城西南江中,泊舟白鷺洲,登賞心亭,這都是乘興之事,順利出蜀,舉杯相慶,酒酣氣張,豈能不登亭遙望以抒懷。
此詩的前兩聯(lián)都是抒發(fā)欣喜之情,滯留蜀中,奉召回京,來日可期,一家人安全地出了三峽,何其幸運(yùn),樁樁件件,怎能不高興?
可志在收復(fù)的陸游,心懷家國天下,那刻在骨子里的憂國憂民之情,不經(jīng)意間就是眉頭心上,登高遠(yuǎn)眺,映入眼簾的是一派蕭瑟。
所以,后兩聯(lián)即寫其滿腹的憂愁,秋日的寂寥,觸動其憂患之意,寫其十四年前的遷都之請,以及未能收復(fù)的中原和茍安的朝堂。
“黯黯江云瓜步雨,蕭蕭木葉石城秋”,“黯黯”是黑暗陰沉,“瓜步”是瓜步山,位于長江北岸的六合境內(nèi),與建康隔江相望。
“石頭城”既是建康(南京),為東吳孫權(quán)所命名,瓜步山和石頭城都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觸景傷懷,他想起四十年前的往事。
陸游文韜武略,可空有一腔孤勇,屢遭外放,彼時的遷都之策,十四年前朝廷不采納,而今回歸,治國安邦理念,又能實(shí)施嗎?
秋風(fēng)瑟瑟,久久地佇立賞心亭上,望著蒼茫的遠(yuǎn)方,渺渺茫茫,不由得心生未卜之情,陸游一時間百感交集,不由得涕淚橫流。
所以,就有了尾聯(lián)的“孤臣老抱憂時意,欲請遷都涕已流”之嘆,彼時40歲,而今亦是54歲,年華老大,壯志未酬,又豈能不嘆?
“良時恐作他年恨,大散關(guān)頭又一秋”,而這樣的嘆息,彼時在南鄭前線,陸游就有過,等不到朝廷北伐的旨意,唯有空自垂嘆。
陸游這首詩前四句寫景,后四句議論抒懷,情景交融,層次清晰,抑揚(yáng)頓挫,憂時傷懷,感人至深,頗有彼時辛棄疾的“登臨意”。
后記:
陸游和辛棄疾,雖然同朝為官,可是,關(guān)于他們之前的交集,史記中鮮有記載,直到嘉泰三年(1203年),兩位白發(fā)老者才在鑒湖聚首。
一位是少年英雄,一位是大器晚成,雖然陸游年長辛棄疾十五歲,但相同的政治立場和一致的北伐理念,令他們相識恨晚,而惺惺相惜。
而且,陸游和辛棄疾在文學(xué)上,也有許多的相似之處,詩詞的主題和風(fēng)格接近,所以,登賞心亭,陸游才能寫出接近辛棄疾詞意之作。
一樣的秋天,一樣的家國情懷,一樣的百感交集,賞心亭上,誰人為其“揾英雄淚”?陸游這首《登賞心亭》與辛詞那般感人肺腑。
參考資料:
《劍南詩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