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10月10日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 通過針對24種病原體的疫苗接種,全球每年有望減少22%的抗生素使用,相當于節約了25億劑抗生素。這對全球應對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至關重要。
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發生在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對抗微生物藥物失去反應時,這不僅加劇了患者的病情,增加死亡風險,還傳播了難以治療的感染。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抗微生物藥物的濫用和過度使用。但與此同時,全球范圍內仍有大量人群無法獲得必要的治療藥物。據估計,每年因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導致的死亡人數高達500萬。
報告指出,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和傷寒疫苗等現有疫苗每年可避免約10.6萬例與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相關的死亡病例。如果結核病和克雷伯氏肺炎菌的新疫苗得以開發并在全球范圍內推廣,預計每年可避免54.3萬例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相關的死亡病例。盡管結核病新疫苗正在臨床試驗中,但克雷伯氏肺炎菌疫苗的研發仍處于初期。
報告顯示,如果全球90%的兒童和老年人接種肺炎球菌疫苗,將節約3300萬劑抗生素;若在高風險國家加速推廣傷寒疫苗,將節約4500萬劑;瘧疾疫苗(針對惡性瘧原蟲)則有望節約多達2500萬劑,這些抗生素通常被誤用于治療瘧疾。而一旦結核病疫苗研發成功,預計每年可節約12億至19億劑抗生素,占報告評估疾病所使用抗生素總量的近20%。
預防接種是防控傳染病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手段,從控制傳染病到預防癌癥,疫苗對于公共衛生健康的意義重大。
然而隨著網絡上不時出現一些關于疫苗的錯誤信息、虛假信息流傳,讓很多公眾開始質疑疫苗是否需要接種,進而產生疫苗猶豫或拒絕接種等情況。因此,接種疫苗應先走出誤區!!!
誤區一
免費疫苗不重要、沒作用
免費疫苗一般是指免疫規劃疫苗,即政府免費向公民提供,公民應當依照政府規定受種的疫苗。而自費疫苗是指非免疫規劃疫苗,由公民自費并且自愿受種的其他疫苗。一種疫苗是否納入政府免費提供范圍需要綜合疾病的負擔、當前疫苗的生產能力、國家財政經費支持能力等綜合因素。從疾病預防的角度來說,自費疫苗和免費疫苗同等重要。
誤區二
非免疫規劃疫苗是自費接種,沒必要接種
接種非免疫規劃疫苗是對免疫規劃疫苗的進一步補充,其覆蓋的也是很重要的傳染病,患病后對個人的健康會造成很大危害。雖然非免疫規劃疫苗是自費、自愿接種,但同樣也是對健康的一種保護,能夠預防更多疾病,從而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誤區三
只有小孩才需要接種疫苗
對個人來說,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護是從接種第一針疫苗開始。但疫苗并非兒童專利,人的一生中各個年齡階段都有相對應的疫苗,即疫苗可以在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中發揮重要作用。
對疾病而言,不挑年齡,只挑人。疫苗并非兒童專利,成人免疫同樣不容忽視。疫苗品類的擴展、效能的提升,是人類醫學進步的成果。比如現在科研進展如火如荼的用于治療癌癥的mRNA疫苗、用于預防宮頸癌的HPV疫苗、主要針對老年人群的帶狀皰疹疫苗等。
老年人、特別是有基礎性疾病人群,罹患流感、帶狀皰疹、肺炎等傳染病后,發生嚴重合并癥的風險較高;而威脅全球女性生命的惡性腫瘤中,由高危型HPV病毒所致的宮頸癌位居前列。而上述疾病均有相應疫苗可以預防,適宜人群可以選擇接種,有效預防流感、宮頸癌等疾病,將死亡率遏制在低水平線。因此,在強調兒童預防接種的同時,也要鼓勵成年人群,按需主動接種HPV疫苗、帶狀皰疹疫苗等,保護自己、親朋乃至全社會的健康。
誤區四
打了疫苗仍患病,一定是疫苗失效了
很多人在接種疫苗后仍患相應的疾病,則得出了疫苗沒有作用的結論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可言的。
首先許多疫苗不能預防該類疾病名稱中所有型別的疾病。比如13價肺炎疫苗和23價肺炎疫苗,只能預防所含相應血清型別肺炎鏈球菌引起的侵襲性肺炎,而無法預防其他病原體和非血清型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所以“打了肺炎疫苗還得肺炎”也是很正常的現象。存在該類情況的還有手足口病疫苗、宮頸癌(HPV疫苗)、輪狀病毒疫苗、流感疫苗等。
其次因為疫苗抗原特性、抗體持久性、受種者健康及基本狀態等多種原因,確實有極少數人打了疫苗也沒有產生足夠的抗體,但對于絕大多數免疫功能正常者來說,規范地接種疫苗都能夠有效預防疾病,保障健康。并且接種疫苗者即使發病相對于不接種疫苗者,也會減輕患病后的臨床癥狀。
接種疫苗的意義并不是保證人100%不生病,而是大大降低生病的風險,以及預防和控制疾病的傳播。
誤區五
只要受種者有身體不適,一律暫緩接種
不少有基礎性疾病 (如慢性病、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的患者 (包括老人和兒童),某些檢驗指標可能會長期異常,也可能長期用藥,但其實并不是接種疫苗的禁忌。恰恰相反的是,這類人群往往更加需要及時接種疫苗,來預防感染和發作。
如果受種者正處于發熱或某種急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期,剛開始出現比較明顯的疾病癥狀,一般不建議立即接種疫苗。
如果經過治療,發熱沒有超過38.5°C,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僅有輕微癥狀 (比如偶爾的咳嗽、流涕、打噴嚏),處于疾病的康復期、緩解期,是不影響人體的免疫功能的,也不影響疫苗的保護效果。只要接種部位 (如上臂、大腿等) 沒有嚴重濕疹或傷口,則可以接種疫苗。
很多人對寶寶生病了還能不能接種疫苗有疑問。寶寶感冒、發燒、咳嗽已經治療一段時間,癥狀基本消失或只有輕微表現,處于疾病康復期,可以接種疫苗。
01
寶寶食物過敏、濕疹
可以接種。食物過敏的急性反應期(并發哮喘、蕁麻疹等),應暫緩接種。
02
腹瀉
看情況。如果寶寶有急性感染性腹瀉,要暫緩接種口服減毒疫苗。
03
黃疸
大部分可以接種。生理性黃疸、母乳性黃疸患兒身體健康狀況良好,可以正常接種疫苗;病理性黃疸患兒生命體征平穩,可正常接種乙肝疫苗,暫緩其他疫苗接種。
04
熱性驚厥史
看情況。非頻繁發作的單純性熱性驚厥(半年內少于3次,且一年內少于4次),既往沒有驚厥持續狀態,可以接種各類疫苗;對于復雜性熱性驚厥,或短期內頻繁發作(半年內≥3次,或一年內≥4次),暫緩接種疫苗。
誤區六
接種疫苗后出現不良反應就不能再接種這種疫苗了
理論上說,在接種任何疫苗后,都有一定的可能在數小時或數日內出現皮疹、發熱、注射部位疼痛、紅腫、硬結、瘙癢等反應,有的孩子還會有哭鬧、嗜睡、煩躁等精神癥狀。這些反應一般都是一過性的,絕大多數可以自行恢復,不需要特殊處理,因個體差異而不同,且接種不同劑疫苗的反應也可能不同。
急性嚴重的反應(如暈厥、呼吸困難、局部腫大明顯或全身紅腫等)較為罕見,一旦出現需及時治療。下一次接種該疫苗時,可以選用不同品牌或工藝的產品,并在嚴密觀察下進行接種。
所以,在接種疫苗后,受種者一定要在接種門診留觀至少30分鐘,以防上述情況發生后可以在第一時間得到救治。
誤區七
疫苗早打晚打沒區別
一些家長認為疫苗早打晚打沒區別,只要打了就行。其實,疫苗應該按照免疫程序接種,才能達到最佳免疫效果。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包括疫苗接種起始時間、接種劑次及不同劑次之間的間隔,這是根據臨床試驗和多年科學實踐而制定的。只有按照免疫程序接種,才能達到最佳免疫效果。
疫苗接種的基本原則是,在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早接種,早獲保護。但新生兒疫苗接種,還應嚴格按照國家免疫規劃指導時間進行。
以HPV疫苗為例,世衛組織推薦9-14歲未發生性行為的女孩優先接種。有研究表明,在未成年女性中獲得較高的疫苗接種覆蓋率(80%以上)對減少宮頸癌具有最顯著的影響。
誤區八
推遲接種會影響疫苗的免疫效果
延遲接種只是延遲了疫苗開始產生保護的時間,并不會影響疫苗整體的、長遠的保護效果。
有研究表明,部分劑次適當延后接種不會減弱疫苗保護效果,反而可以產生更持久的保護。當然,接種疫苗就是在和疾病“賽跑”,從保護的及時性來說,不建議推遲任何一劑疫苗。到了年齡,就及時接種,實現早接種、早保護。
誤區九
同時接種兩種疫苗或多種疫苗是有害的
截至目前,國內外尚無“同時接種多劑疫苗,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會高于分開接種”的科學定論和研究證據。相反地,有不少文獻報道,多種疫苗聯合接種與一次接種一種疫苗相比,不良反應率并無差異。
對于旅行者等特殊人群而言,多種疫苗同時接種能夠有效地提高各類疫苗的接種及時率和依從性,同時節約受種者的交通和時間成本。相反,一次只接種一劑疫苗,反而增加了一次又一次地發生不良反應的機會。
來源:界面新聞、長春疾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