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而育之(教而不育謂之術,教而育之謂之道!聊身邊教育,分享育人之道)
教案必須手寫,并且每節課教案不能低于5頁,教案最后必須有不少于150字的教學反思;每位老師每周聽課次數不能少于3節,聽課過程要詳細記錄,聽課記錄上必須有建議、有評價、有反思,缺少一項不能被評為A類聽課錄;每天上午、下午必須在規定時間內簽到、簽退;每周至少和5名后進生談心,談心記錄必須按規定格式填寫;班主任每天必須蹲班一節以上……。
這樣的規定在不少學校存在,并且這些學校的領導甚至以此為榮,認為這就是“精細化管理”!
曾去某重點中學聽課,聽了初一年級三節語文課,發現三名教師講的是同一節課,相同的導入語言,相同的教學活動,相同的問題設計,結尾竟然還布置了相同的作業。事后了解得知,他們學校是集體備課,每節課都是集體的心血打造出來的,所以才會教學模式相同。學校領導興致勃勃地介紹說,他們學校的集體備課活動開展的如火如荼,取得了多么輝煌的成果,教師教學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集體備課的最終目的,竟然是打造統一的教學模式,這種所謂的“統一”,不顧及教師的個人特色,不顧及教師的思想感受,更不會顧及每個班不同的學情。教學管理上的“整齊劃一”真的值得驕傲嗎?如此操作,我們的學校難道不成了生產統一規格產品的工廠?
教學管理“整齊劃一”,是教師個人之不幸,更是教育的悲哀
一些學校要求老師們必須手寫教案,并且規定書寫張數,在電子化辦公如此普及的當下,把網絡上現成的教案修改之后,用于教學不可以嗎?
一些有幾十年教學經驗的老教師,難道不能簡寫教案嗎?讓老師們手寫教案,還一視同仁的規定書寫格式和篇幅長短,看似“整齊劃一”,實則是學校領導對老師們的極不信任。老師為了應付檢查而抄寫教案,這樣的教案有什么意義?
規定聽課次數,聽課錄如何寫都有檢查標準,老師們不是為了教研而聽課,只是為了完成聽課任務而聽課,這樣的聽課會有什么效果?
為了讓教學管理“整齊劃一”,就會構建一個自上而下的精致的管理體系,學校需要更多的管理人員,殊不知,學校領導越多,一線教師越累。
北京十一學校原校長李希貴,帶領十一所學校進行了組織變革,他的團隊成員做過一個調研,當副校級干部超過合理數量的時候,每增加一名副校級干部,老師用在學生身上的時間就會減少3—5%。
學校領導越來越多,這是事實。學校領導越敬業,越想做出業績,老師們就需要拿出更多的時間去應對他們交辦的差事兒,結果是老師們越來越累。
學校管理者一邊大喊著“教無定法”,要求老師們“因材施教”,一方面卻不斷把教學管理“格式化”,教育教學“模塊化”,老師們變成了提線木偶,讓“自主教學”成了一個笑話,這是教師個人之不幸,更是教育之悲哀。
別把學校變成“工廠”!
學校有學校的屬性,教育有教育的特點,教學管理“整齊劃一”的唯一好處,就是管理者省事,但這離真正的教育已經十萬八千里了!
我們的學校不是工廠,教育教學也不是生產規格統一的產品。我們要培養“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合格,可以返廠重做。如果我們把學校當成工廠,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合格,我們能怎樣呢?當孩子犯錯了,老師們能把他們拋棄嗎?
學生千人千面,老師們要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實施針對性的教學,而學校領導要求學校管理“整齊劃一”,看上去很好看,實際上就是限制老師們的主觀能動性。
教學管理“整齊劃一”,扼殺了老師們的教育教學主觀能動性,哪里還會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溝通能力和思維能力。大家愿意自己的孩子變成沒有獨立思想的產品嗎?
學校管理的最大效果,是絕大多數老師都心情舒暢,工作愉快,行為自律,精神自由,而不是讓老師們苦不堪言。不管學校采用什么管理方式,如果不把老師當人看待,讓老師們內心痛苦,就是瞎折騰。別再為教學管理“整齊劃一”而沾沾自喜了,也別再把學校變成“工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