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18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3分鐘
您是否注意過校園里這樣一群老師?他們步履匆匆卻從容有序,話不多卻總能切中要害,班級管理井井有條,教學成績始終名列前茅。
從教三十余年,我觀察過上百位優秀教師,發現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特質——“不說廢話”。這四個字看似簡單,卻藏著教育智慧的密碼。今天,我想和老師們聊聊:為什么“惜字如金”的老師,反而能釋放更大的教育能量?
課堂上的“惜字如金”:
每一句話都是知識點
走進這些老師的課堂,你會驚訝地發現:他們很少說“這個很重要”“大家要記住”之類的套話。
課件上沒有花里胡哨的動畫,黑板上寫滿的是精心提煉的核心概念。問題鏈像精心設計的臺階,帶著學生一步步攀向思維高峰。當學生走神時,他們不會停下整堂課去批評,而是用眼神輕輕一掃,或用手指輕叩講臺——這些無聲的語言比長篇說教更有效。
課后單獨談話時,他們只說關鍵:“下次注意力集中五分鐘,你能多解出兩道題。”
課堂時間如此珍貴,怎能浪費在重復和說教上?
與學生相處的“精準溝通”:
規矩比道理更有力量
青春期的學生最煩什么?最煩老師把“為你好”說成裹腳布又臭又長。
有位班主任曾和我分享:學生遲到,她不說“要遵守紀律”,而是遞過班級考勤表:“本月第三次遲到,按班規需要寫300字情況說明,今晚放學前交。”學生反而心服口服。這些老師深諳“打蛇打七寸”的智慧:作業沒交?直接按扣分標準執行;值日敷衍?明天繼續值日。
當規則成為看得見的標尺,學生反而少了抵觸情緒。畢竟,能用制度解決的問題,何必消耗師生情感?
與同事相處的“邊界感”:
辦公室不是茶話會
您是否遇到過這樣的場景?備課到關鍵處,旁邊突然響起:“我家孩子這次考試……”或是對其他老師的評頭論足。而那些“話少”的老師,總是默默打開教案,用鍵盤敲擊聲劃清界限——他們不是冷漠,而是太清楚:辦公室是出成果的地方,不是聊八卦的場所。
他們和同事的交流永遠聚焦工作:“這個課件的第三頁可能需要調整”“明天的公開課,我們可以這樣銜接”。這種干凈的溝通方式,反而贏得了同事的尊重。
畢竟,專業能力才是教師最好的社交貨幣。
與家長溝通的“信息炸彈”:
把話說在點子上
家長群里的通知,他們從來只發干貨:“明日8:00穿校服帶跳繩,天氣預報有雨請帶雨具”。需要電話溝通時,開口就是:"張媽媽,孩子最近數學作業正確率下降,我們約個時間具體分析?"
有位班主任告訴我她的秘訣:和家長說話前,先在心里數“1、2、3”——1是問題現象,2是具體案例,3是解決方案。這種“三段式溝通法”,讓家長既清楚孩子的問題,又感受到老師的專業,比嘮叨半小時更有效。
與領導對話的“直球藝術”:
把時間留給真正重要的事
和領導匯報工作,他們永遠帶著“解決方案”而不是“問題清單”。“王校,關于研學活動,我做了三個方案,優缺點分別是……”
需要提訴求時,直接說:“最近嗓子啞得厲害,能否申請配個小蜜蜂?”
面對領導的試探性提問,他們更懂得“不評價他人,只陳述事實”:“李老師早退?我注意到他最近連續三天加班到七點,可能家里有急事。”
這種分寸感,既保護了同事,也避免了卷入是非。
不說廢話,
是為了把力氣花在刀刃上
這些老師不是天生寡言,而是太清楚:教育者的每一分鐘都該產生價值。他們把說話的力氣省下來,用來精心備課、批改作業、研究學情;把溝通的精力聚焦,讓每句話都成為解決問題的鑰匙。
下班后,他們關上教室的門,也關上了工作的喧囂。陪孩子玩積木時絕不接工作電話,讀一本閑書時絕不刷家長群。
真正的專業,是工作時全力以赴,生活時全心投入。
親愛的老師們,教育從來不是比誰說得更多,而是比誰說得更準。當我們學會把“廢話”變成“金句”,把“嘮叨”變成“行動”,或許會發現:那些曾經需要反復強調的規矩,那些讓人頭疼的班級問題,那些復雜的人際關系,都在“不說廢話”中迎刃而解。
畢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無聲處聽驚雷。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作者丨陳黎明
編輯丨智庫君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