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看弗洛伊德,一百年后看津巴多!”在這個時代的黃昏,我們失去了這位心理學的巨人——據媒體報道,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于2024年10月14日在舊金山的家中去世,享年91歲。
津巴多不僅是斯坦福監獄實驗的設計者,更是心理學界的搖滾明星,他的形象和聲音,代表了當代心理學的面貌。曾當選美國心理協會主席,榮獲“心理學科學終身成就金獎”,津巴多還是社會心理學史上被引用次數最多的10位心理學家之一。
他在38歲時設計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直逼人性的善與惡。實驗被寫進了高校心理學入門教材中,先后被改編成4部電影。就連美國法律,也因為這場實驗做出了相關修訂。
(菲利普·津巴多 1933-2024)
津巴多自己在自傳中寫到,“我不希望我的墓碑上寫著'他是那座斯坦福監獄的監獄主管。'如果有一個很大的墓碑,可以這樣寫:他把人們從害羞的牢籠、無知的牢籠、自我膨脹的牢籠中給解放出來,他做得興致勃勃,同時也激勵年輕人去成為'日常英雄'。”
津巴多教授的一生,是對心理學無盡探索的旅程。他向所有心理學研究者傳遞了一則教誨:源于生活的心理學才有長久的生命力!他不僅在學術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將心理學的知識普及給了大眾,讓心理學走進了每個人的生活。
津巴多大事記:
1933年,津巴多出生于紐約,五歲因雙側肺炎住院半年。1950年,就讀于布魯克林學院,在劇院兼職工作4年;獲得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學士學位。1954年,進入耶魯大學讀研,獲得心理學碩士學位。1959年,獲得耶魯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
1960年,在紐約大學教書,任職長達7年。1962年,在美國國防部長畢業典禮組織反戰活動。1966年,組織項目為弱勢群體高中生提供入學指導。1967年,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教授社會心理學。
1968年,接受了斯坦福大學的終身教授職位。1969年,首次參與《心理學與生活》的寫作。1971年,進行了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斯坦福監獄實驗。1971年,與克里斯蒂娜·馬絲拉奇喜結連理。
1972年,開展關于害羞、時間觀和精神控制的研究。1989年,《探索心理學》的創作者和主持人。2002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協會主席。2003年,阿布格萊布監獄虐囚丑聞專家證人。
2007年,斯坦福大學最后一次“探索人性”演講。2008年,TED“普通人如何成為魔鬼或英雄”演講。2011年,將自己撰寫的論文捐贈給斯坦福大學檔案館。2015年,好萊塢大片《斯坦福監獄實驗》上映……
菲利普·津巴多——
當代心理學的形象與聲音
在對中國心理學領域有著重大影響的心理學家中,菲利普·津巴多是一個獨特的存在。
他所著的《津巴多普通心理學》和《心理學與生活》,是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300所大學的首選教材——那些影響著我們的心理學家,或多或少都受到過津巴多的影響。迄今為止,他已出版600多篇學術著作,其中包括50本科普讀物和教材。
1989 年,津巴多教授參與拍攝《探索心理學》系列電視片
他在38歲時設計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直逼人性的善與惡。實驗被寫進了高校心理學入門教材中,先后被改編成4部電影。就連美國法律,也因為這場實驗做出了相關修訂。
1971年8月的一個星期日早上,一群身心健康的大學生被帶到斯坦福大學的模擬監獄,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扮演監獄獄警,另外一部分人扮演囚犯,開始了“監獄生活”。這項大膽的實驗不僅震撼了許多人的心靈,也讓我們記住了實驗設計者菲利普·津巴多。
科幻小說家吉恩沃爾夫以實驗為靈感創作了短篇恐怖科幻小說;德國作家依照實驗,寫出了小說《黑箱》;意大利把這個實驗搬上了大熒幕,拍攝了電影《牢籠》;德國將實驗改編成了電影《Das Experiment》;2015年,斯坦福監獄實驗被美國人搬上大熒幕,電影名稱就定為《斯坦福監獄實驗》。
迄今為止,津巴多已榮獲10余項教學獎,20項研究獎,5項寫作獎以及近10項電視節目獎,曾受邀到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70余所國內外知名大學進行演講。
2021年,湛廬策劃出版了
津巴多唯一自傳《津巴多口述史》
這也成為了他最珍貴的遺世之作
閃著銀灰色光澤的書封上,是菲利普·津巴多身著“超人”T恤的經典照片——多年前,他就是穿著這件短袖到北大演講,引起了猶如搖滾明星一般的掌聲和歡呼聲。
50年過去了,有關“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各種爭論仍在繼續。耄耋之年出版自傳《津巴多口述史》,除了為世人揭開有關人性實驗的種種猜疑,還有津巴多開誠布公的人生歷程。
1936年,3歲的津巴多在紐約城市花園
1962年,津巴多、他的父親喬治和兒子亞當
1973年,津巴多開著自己買的第一輛車,二手的奔馳380SL,在此之前他一直只騎自行車
1980年,津巴多在斯坦福開辦害羞診所(他位于照片后排)
津巴多與演員比利·克魯德普:克魯德普曾在好萊塢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中扮演了津巴多。
2019年,津巴多和這本口述史的采訪者、斯坦福歷史學家丹尼爾·海特維希的合影
他揭示了人性之惡的無情,但同時也致力于幫助普通人成為“日常英雄”。
2008年,津巴多完成以“普通人如何變成魔鬼或英雄”為主題的TED演講。
早期的人格心理學強調人性的初始性,認為人性善惡生而有之,不受環境左右,就像人們常說的“人之初,性本善”。
但是,在社會心理學取向的“監獄實驗”里,津巴多讓我們看到了被環境綁架的人,看到環境會驅使人們做好事或做壞事。此后,很多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家更加認同環境-人性交互作用理論。
人性善的人在環境好時會見義勇為,但是環境差時可能就會潔身自好。斯坦福監獄實驗之后,津巴多開始尋找用心理學幫助人們的方法,開展了關于害羞、時間觀和精神控制的研究。或許我們也可以在書之外,去尋找津巴多不曾總結過的“對其本身的自我褒獎”。
?不服輸的逆向人
1954年,津巴多從布魯克林學院畢業時的照片
不服輸是津巴多從小就顯示出來的人格特質,擺脫生活貧困,沖破家庭桎梏,經歷種族歧視,面對專業挑戰,所有的挫折并沒有讓他退縮,而是成為使其強大的動力,他一直按照自己的計劃一步步勇往直前。為了完成“監獄實驗”,他從前期到后期都親力親為,克服重重困難。
但是,不服輸并非固執己見,實驗期間,在其女朋友(之后的妻子)的質疑中,津巴多從對實驗的沉浸中清醒過來,他聽從了她的建議。
曾經作為學生的他最不喜歡枯燥的心理學入門課,之后,作為教師的他改變課程風格,開發了頗受歡迎的課程與教材。津巴多還倡導非學術的心理學職業發展,鼓勵學生去硅谷的科技公司、去醫院或診所,將心理學知識運用推廣到各行各業。
他在不同領域中經常以逆向思維改變不合理之處并擴展疆界,成了卓爾不群的人。
?堅持學習的教書人
《津巴多口述史》實拍圖
教學是津巴多最引以為豪的工作,他一生專注于教學,是斯坦福的超級明星教師,也是斯坦福歷史上教課最多的教授之一——每周上5天課。
他開設了很多有趣的課程,例如社會心理學、群體動力學、研究方法、態度轉變、監禁心理學、行動中的社會心理學、害羞心理學、精神控制心理學、癲狂心理學等。
他的課堂不僅跨系合作,還一反常態地邀請了很多嘉賓在不同課程中現身說“法”。
他在課堂上運用了很多與眾不同的另類教學方法,例如,讓學生做一天離經叛道的人,同時鼓勵學生每天通過一些小小的善行,成為“日常英雄”。
通過一項“監獄研究”,他還讓害羞心理學——自我強加的心理監獄,以及時間心理學、精神控制心理學“跨界”而出。最后,他又將監禁心理學知識跨界應用到現實監獄里,將“情境的力量”運用于法庭辯護中……
?愿意做好事的領導者
1944年,津巴多家的一場家庭音樂會
領導力是津巴多一生努力磨煉的技能。津巴多很小就意識到:世界是由領導者和追隨者兩類人組成的,但就算是領導者有時也會愚蠢至極,強迫他人服從自己的指令,所以,要成為一個做好事的領導者。
他從8歲就開始觀察并歸納出領導者的特征,模仿他們,直至具備這些特征。這一能力一直貫穿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最終讓他成為學界領袖——美國心理協會主席、科學協會主席委員會主席。
津巴多——這位具有偉大抱負的心理學家,用其一生的智慧與善行,不斷實現著“解放人類心靈牢籠”的目標,他幫助人們從害羞、無知、自我膨脹的牢籠中解救自我,激勵年輕人成為“日常英雄”。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是走在我們前面的思想引領者,是人類心靈的工程師。
Q-湛廬
我們現在在物質條件和生活水平方面比父輩更好了,卻比過去焦慮了。您能給焦慮的人們提供一些建議嗎?
A-津巴多
我們是否會焦慮,并不在于如今的生活水平是否比父輩更好,而在于我們是否正在享受自己的生活,是不是會創造樂趣、勇于冒險、去計劃一場激動人心的假期,等等。
尤其是對吃穿不愁的中產階級來說,他們的焦慮不是基于經濟原因,而是源于過分擔心無法掌控自己和孩子的未來。
我的建議始終如一:充分利用現在的時光,享受當下,掌控自己能夠直接控制的一切。還有就是找到一項有意義的事業,無論是社會性的還是政治性的,讓自己成為一名支持者和倡導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