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醫科門診接診了不少自覺“濕氣重”的患者,許多患者一進診室,便懶懶地坐在凳子上,除了一臉疲倦外,臉上還有不少大大小小的痘痘,肚腩也有些突出,自訴睡眠不佳,想要“祛濕”。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中醫師李湘力表示,濕氣過重時,人體確實容易感到疲倦、食欲不振,甚至出現皮膚問題和消化不良等癥狀。祛濕前建議了解濕氣重的表現及濕氣形成的原因,才能采取有效措施減輕濕氣帶來的不適。
濕氣重的癥狀從頭到腳都有體現。具體表現為濕氣聚集在哪里,哪里就會出問題:
頭部,頭發會很油膩,甚至脫發,一天不洗頭,頭皮便會瘙癢;額頭和臉頰,臉色暗沉、滿臉有光、臉頰和下巴容易長痘;腹部,濕氣很容易聚集到腹部,和脂肪混合在一起,讓人看起來大腹便便,并且腹部濕氣重還表現為排便不暢,大便黏稠;四肢浮腫,尤其是腿會感覺抬不起來;主觀感受上,會覺得睡不夠、起床困難,睡多了仍很疲乏,頭腦昏昏沉沉。
1. 身體內部因素
身體內有兩個管理著“水分”的臟器,一個是“腎”,一個是“脾”。脾主運化,它會負責把水分運送到身體內;身體血液中的部分水分經過腎臟,排出體外。脾和腎功能減弱,導致水分聚集體內,無法排出體外,久而形成“濕氣”。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這表示一部分人天生的腎處理水能力差,導致濕氣重;另一部分人則是后天的一些不良習慣導致脾虛,從而表現為濕氣重。
如:飲食不節,偏好肥甘厚味、油膩、重口味、寒涼生冷的食物,容易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不利于脾胃消化吸收,進而加重濕氣;缺乏運動,當人體運動時,脾臟中水液可代謝至全身各處,氣血循環暢順,人體一身輕松,若不經常運動,腎臟、脾臟中的水液無法新陳代謝,濕氣容易聚集在體內,一身沉重。
2. 外界環境的影響
南方氣候潮濕,多雨水,長期居住在嶺南濕地,身體更容易受到“風寒暑濕燥火”中“濕”邪的侵襲。濕邪開始由皮膚侵入,接著侵入肌肉、關節,最后侵入內臟。除此之外,貪涼、吹冷空調、熬夜等都會導致濕氣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