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鑄造方法
蓮鶴方壺是春秋時期分鑄法的典范。分鑄法即器物的主體和附件(耳、足、鋬pàn等)不是一次性澆鑄制成,而是分別鑄造,再連接為一體。分鑄法在春秋中期以后成為主流的鑄造方法。
蓮鶴方壺復雜的耳、足和裝飾的小獸等附件都是分鑄,然后焊接到器體上的。
器蓋的蓮瓣和器底的卷尾獸也是焊接。
學者認為龍形耳與器身是榫sǔn式焊接,鑄造器身時預留長榫sǔn,可以插入龍形耳的空腔,再倒入熔化的焊料,凝固后即與器身連接。
分鑄法的優勢在于器物的各部件可以標準化生產,降低了鑄造難度,提高了效率;而且便于處理復雜的配件,制作出結構復雜、華麗精美的青銅器。
四、蓮鶴方壺上的多元文化
鄭國地處中原腹地,春秋中后期的政治形式就是“晉楚爭雄”,鄭國夾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左右搖擺,蓮鶴方壺也體現多元文化因素。
其一是傳統的周文化,壺體呈粗壯的橢方形,主題紋飾是一首雙身的龍形紋,蓮瓣是從西周青銅器的立體環帶形紋飾物演變而來。壺蓋的蓮瓣造型可追溯到西周晚期,如陜西扶風的“梁其方壺”蓋頂的立體環帶紋飾。
晉侯墓地M8的晉侯(臣斤)pǐ壺,壺蓋上有波浪起伏的立體環帶紋飾。
其二是晉文化因素,壺頂的立鶴,顯然是晉國青銅器鳥形頂飾的影響。如晉侯墓地M63的立鳥人足筒形器,M31的鳥蓋人足盉,這種立鳥的裝飾,在晉國以外的地區很難找到。
其三是楚文化因素,壺身兩側的龍形耳,和壺底的卷尾獸與淅川下寺出土的龍耳虎足方壺相似,應該是受后者的影響所致。
五、墓主何人?
據統計,新鄭李家樓的鄭公大墓出土了鼎22件,其中列鼎9件,7件各一套,簋8件,鬲9件……說明墓主人是鄭國國君。
可惜的是唯一有銘文的是“王子嬰次之燎爐”,銘文中“燎”字也有認為是“炒”,其功能是燒炭取暖的用具還是煎炒用的炊具?未有定論。
王子嬰次是誰?王國維認為是楚莊王的弟弟,楚國的令尹子重,可能是575B.C.晉楚鄢陵之戰時,此器遺留在鄭地。郭沫若則認為是鄭國的鄭公子嬰次。
綜合各家所說,鄭公大墓的墓主人為鄭成公(571B.C.)、鄭僖公(566B.C.)、鄭簡公(530B.C.)中的一位。
六、時代精神
蓮鶴方壺最好的總結,是20世紀30年代郭沫若的《新鄭古器之一二考核》,他文采斐然地寫道:
“此壺全身均濃重奇詭之傳統花紋,與人以無名之壓抑,幾可窒息。乃于壺蓋之周駢列蓮瓣二層……而于蓮瓣之中央復立一清新俊逸之白鶴,翔其雙翅,單起一足,微隙其喙作欲鳴之狀,余謂此乃時代精神之一象征也。
此鶴初突破上古時代之鴻蒙,正躊躇滿志,睥睨一切,踐踏傳統于其腳下,而欲作更高更遠之飛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