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呂航
東漢末年分三國,曹、劉、孫三足鼎立的傳奇歷史,千百年來為世人津津樂道。然而,如果站在未可知的歷史環境下,被《三國志》評價為“強盛莫敵”的袁紹,也許才是漢末亂世最耀眼的明星選手。袁紹出身的汝南袁家,更是東漢帝國中晚期最顯赫的家族——從袁紹高祖父袁安到叔叔袁隗的四代人,每代都有人位列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成為東漢王朝第一個完成“四世三公”偉業的家族。擔任其他要職的袁氏家族成員,以及受袁氏家族提攜舉薦的門生故吏,更是數不勝數,遍布天下。
三國時期地圖。來源/《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
不過,袁氏家族的幾個重要人物,卻在漢末亂世紛爭中紛紛敗下陣來,這到底是偶然,還是必然?
袁隗:投機大亨的失算
讓我們把時間的指針撥回光熹元年(189),這是袁氏家族最高光的一年。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在熹平元年(172)、光和五年(182)曾兩度出任司徒的袁隗,很可能在漢靈帝去世后,果斷站隊到實力更強勁的何氏家族(何皇后、大將軍何進)一方,在戰勝支持劉協繼位的宦官蹇(jiǎn)碩、漢靈帝之母董后、驃騎將軍董重等人以后,終于獲得豐厚獎勵,升任位在“三公”之上的太傅,并與大將軍何進參錄尚書事,成為無可爭議的文官領袖。
袁隗的柔軟身段,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在此之前長達十余年的“黨錮之禍”時期,士人集團精英大多遭到宦官打壓,或慘死黃門北寺獄,或亡命天涯,或無官可當,而袁隗卻因為依附有族親關系的大宦官——中常侍袁赦而風生水起、官運暢達,《后漢書》記載:“袁氏寵貴于世。”
但袁隗這個“文官領袖”沒能安穩多久,很快同父異母的何氏兄妹為是否清除宦官鬧得不可開交,何進在袁紹的建議下,調動董卓、丁原等人,以殺宦官為由逼近洛陽,迫使何皇后就范。眼見無路可走的張讓等宦官,決定奮起反擊,誘殺了大將軍何進。按理說,何氏家族元氣大傷,獲益最多的應該是毫發未損的袁氏家族。但協助何進、袁紹表演逼宮大戲的董卓,卻不按計劃出牌,截胡了勝利果實。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就在袁紹、袁術帶領禁軍與何進舊部大殺宦官,漢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被張讓等宦官裹挾逃出京城時,董卓很可能得到擔任奉車都尉的弟弟董旻的密報,獲悉皇帝被迫出逃的信息和大致方向,所以才能置火光沖天的洛陽于不顧,直接奔向北邙山,及時截獲漢少帝和陳留王,成為忠勇護駕的大功臣。抓住機會的涼州武人董卓,再接再厲、擴大戰果,以明暗雙管齊下的雷霆手段,在極短的時間內,成功策反呂布(丁原部將)殺死丁原,收攏無主的何氏舊部,一躍成為京城的最強實力派。
而面對董卓的強勢來襲,以及廢立皇帝的提議,袁紹和袁術表達了反對立場,相繼從洛陽出奔。但袁隗選擇留下,再次積極調轉船頭,與掌控朝廷的董卓合作,《后漢書》記載:“卓以廢帝議示太傅袁隗,隗報如議。”
袁隗不僅表示口頭同意,還身體力行地大力支持——在廢立皇帝儀式上,由他親自解下了廢帝(漢少帝)劉辯的璽綬。
雖然袁隗的華麗轉身堪稱完美,但這次卻失算了。出奔冀州的袁紹和南陽的袁術,很快組織起反董卓聯軍,并對洛陽形成半弧狀的包圍。董卓盛怒之下,擔心袁家人內外呼應,于是將太傅袁隗、太仆(九卿之一)袁基(袁術的哥哥)和身在長安的袁氏家族幾十人,全部收捕下獄處死。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平心而論,袁隗在宦官亂政、何氏掌權、董卓稱霸等各種復雜情況下的流利切換立場,表現也算上佳,但他沒料到會被“以天下為重”的兩位侄子“無意”背刺,導致人頭落地。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結果的最大受益者,顯然不是董卓,而是袁紹和袁術,他們成了袁氏家族新領袖的兩大候選人。
當然,除了家族成員立場分歧且各懷心思,還有董卓不計后果的野蠻操作,袁隗自身也有問題。董卓武力把控朝廷,不僅有袁紹、袁術的出奔,還有曹操、荀彧、盧植、鮑信等很多人通過各種形式離開洛陽。所以,袁隗與其抱怨兩位“愛侄”置他的生命安危于不顧,不如檢討自己的政治遠見實在有問題。即使袁隗身居高位不易走脫或告老還鄉,至少可以想辦法讓兒子們避禍,不至于落得“卓殺太傅袁隗及其三子”的下場。
袁術:眼高手低的無奈
初平元年(190),袁隗和袁基死后,袁紹和袁術很快分道揚鑣、針鋒相對,開始角逐誰能成為袁氏家族的新領袖。盡管袁紹過繼給伯父袁成之后,從庶出搖身變成嫡子,但在出生就是嫡子的袁術眼里,同父異母的血親哥哥袁紹,是上不了臺面的“奴仆”。
除去身份尊貴,袁術的綜合表現也算可圈可點。少年時,袁術便以俠氣聞名,長大一些,又及時收斂心性,與士人精英謙遜有禮交往。步入仕途后,袁術更是順風順水,歷任折沖校尉、虎賁中郎將、后將軍等職。尤其在討伐國賊董卓的作戰中,袁術憑借猛將孫堅的神勇發揮,一度收復洛陽。
銜著金湯匙出生的袁術,少時錦衣玉食,長大官運亨通、表現高光,多少人仰望羨慕而不得。可袁術志向遠大,還想要更多——比如天下。袁術以為,大漢王朝江河日下,能夠取而代之的,除了“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還能是哪家?而袁家里,除了文韜武略的自己,還能是誰呢?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不幸的是,袁術所處的大爭之世風起云涌、英雄輩出。在曹操、劉備、孫權以及袁紹、劉表等人的對比下,袁術的軍事能力平庸無奇,行政管理水平堪憂,又缺乏雄主的人格魅力,搞得名聲越來越臭,不僅孫策、周瑜等人不愿傾心相助,就連招攬控制區內的魯肅等人才也常常落空。
當然,最要命的不是袁術“手低”,而是袁術“手低”的同時還“眼高”。建安二年(197),袁術在政治條件遠不成熟、軍事力量也并不強大的情況下,居然“乃建號稱仲氏(類似第二皇帝)”。不得不說,有些事情的確需要先發優勢,但有些事情,比如亂世稱王稱帝,大概最好還是靜觀天時、后發制人。
袁術不合時宜地選擇了當“出頭鳥”,很快便遭到各方勢力的圍攻、聲討,尤其是早已與袁術離心離德的孫策,終于等到了正大光明的決裂理由。僅僅兩年,袁術在一系列失敗的打擊下,于建安四年(199),走到了自己人生的盡頭。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不幸中的萬幸,是袁術兒女們的運氣還可以。袁術死后,其女婿和從弟率部曲依附袁氏故吏劉勛。不久,孫策擊敗劉勛,俘虜了袁術的家眷。盡管袁術在做孫策上級時,屢屢誆騙孫策,但孫策還是對袁術子女進行了妥善安置,袁術的兒子袁燿在東吳做官,袁術的女兒成為孫權的夫人,袁術的孫女后來也許配給了孫權的兒子。
相比起袁隗父子和袁紹父子的“團滅”,袁術子女的結局算是最好的了。
歷史因果,真是深不可測。
袁紹:薄情寡義的惡果
建安四年(199),袁術嘔血而亡之后,“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新領袖是誰,再無爭議。然而,“雄才大略”的袁紹也沒堅持多久,便倒下了。被《三國志》評價為“超世之杰”的曹操,顯然是袁紹垮臺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如果袁紹能夠避免致命的失誤,并憑借巨大先發優勢,謀求與曹操的長期抗衡,也不是完全沒有希望。
但歷史沒有如果,袁紹自身存在的致命缺點陸續埋下很多隱患,并最終在極重要的官渡之戰集中爆發。
三國時期兵器 青銅弩機。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第一個爆發——“攸怒叛紹”。建安五年(200),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僵持不下的最緊要關頭,一封說許攸家人貪贓枉法的舉報信,被順利交到袁紹手下留守鄴城的主官審配那里(很可能是荀彧的精心布局)。審配秉公執法,把許攸的“不法”家人收進大牢。與此同時,也不知是誰千里傳音,總之遠在官渡的許攸,竟很快得知此事,惹得“攸怒叛紹”。隨后,許攸來到曹營,將袁紹軍隊存糧地點烏巢等情況全盤托出,處于被動防御的曹操當機立斷、奇襲烏巢、取得大勝,一舉扭轉全局。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結果都知道,但原因呢?《魏略》記載:“攸字子遠,少與袁紹及太祖善。”憑借許攸與袁紹幾十年的交情,難道不能為家人爭取到寬大處理?況且選擇叛變投奔曹操,只會讓留在鄴城的家人必死無疑。對袁紹有幾十年了解的許攸,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十有八九是料到自己的說情不會有效果,家人的死亡不會有改變,還很可能把自己也搭進去。
畢竟,官渡之戰前,袁紹剛把用拐杖戳地強諫的田豐扔進監獄(后被殺),連屬下堅持意見都不能容忍,就別提真的違法亂紀了。但是,許攸和田豐能一樣嗎?許攸是跟著袁紹二十多年的老戰友,這些年獻計獻策,多有功勞吧?不過《先賢行狀》的記載已給出答案:“紹后用豐謀,以平公孫瓚。”也就是說,功勞再多,在袁紹這里也都是已經翻篇的事兒。所以,袁紹做人歷來太薄情,如此對待有功謀士,許攸怎能不叛變?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第二個爆發——“輔從太祖于官渡”。這是說幽州實力派軍閥鮮于輔,在官渡之戰的緊要時刻,帶領數千幽州鐵騎,叛投曹操。綜合各類史料推斷分析,筆者以為鮮于輔的叛變,很有可能發生在曹操奇襲烏巢的戰斗中。
《三國志·袁紹傳》記載:“紹遣騎救之,敗走。破瓊等,悉斬之。”就是說,英明神武的曹操,率領五千精銳步騎,在一夜急行軍的情況下,不僅迅猛消滅萬余以逸待勞的烏巢袁軍,還打敗了增援的幾千甚至上萬袁軍騎兵,實現戰勝于己三倍或四倍敵軍的完勝。當然,也許事實根本沒這么夸張,因為袁紹派出的增援騎兵,應該包括鮮于輔的數千幽州鐵騎,興許還占大頭。
結果知道了,但原因呢?鮮于輔原是幽州牧劉虞的部下,劉虞被公孫瓚殺害,鮮于輔繼續擁戴劉虞的兒子,并與袁紹共同攻打公孫瓚。公孫瓚敗亡,劉虞兒子遭到袁紹軟禁,從此不見于史書。鮮于輔礙于袁紹實力強大,不得不忍氣吞聲,假意擁護袁紹的次子袁熙為幽州刺史。直到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持不下,鮮于輔終于等到為舊主報仇的良機!所以,還是袁紹做人歷來太薄情,如此對待曾經的盟友,人家故吏鮮于輔怎能不報仇?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第三個爆發——“郃(hé)懼,乃歸太祖”。這是說,袁紹派騎兵救烏巢的同時,讓張郃率步兵攻打看似空虛的曹軍官渡大營。而正在兢兢業業攻打曹營的張郃,也得到烏巢戰況不利的消息。張郃與將士拼盡全力,不要命地輪番強攻,可曹營堅如磐石。是繼續打下去,還是效仿許攸、鮮于輔?
《三國志·張郃傳》記載:“瓚破,郃功多。”張郃作為屢立戰功、久經沙場的名將,若拼盡全力,未嘗不能創造奇跡。而且即便打不下曹營,張郃也可以撤軍回到袁紹大營,曹營士兵應該不敢追擊。因為《三國志·荀攸傳》記載:“郃之來,洪疑不敢受。”就是說,占據局部戰場主動權的張郃來投降,曹營主帥曹洪都不敢接受。不過,張郃既沒有繼續攻打曹營,也沒有組織撤退,而是選擇了就地叛變。
結果知道了,但原因呢?張郃也許想到麹(qū)義將軍,這位在界橋之戰力挫公孫瓚精銳騎兵的名將,為袁紹大體統一黃河以北立下汗馬功勞。但袁紹嫉妒麹義功高震主,竟以一次小敗仗為由,把麹義及其舊部斬盡殺絕。張郃如果攻不下曹營,或是即便帶領軍隊安全撤回袁紹大營,等待他的會是什么?所以,還是袁紹做人歷來太薄情,如此對待功勛卓越的戰將,張郃怎能不叛變?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建安七年(202)夏,始終無法走出官渡失利陰影的袁紹,料定翻盤無望,由氣生病,嘔血而亡。面對曹袁實力逆轉的形勢,袁紹的兒子們,誰也沒有能夠創造奇跡,而是逐步走向衰亡。盡管袁紹兒子們的綜合能力比之曹操存在差距,但最關鍵是——袁紹生前的落子布局存在重大失誤。
在接班人的選擇上,袁紹喜歡老三袁尚,打算廢長立幼,可依然重用長子袁譚、次子袁熙以及外甥高干,分別委任為青州刺史、幽州刺史以及并州刺史,號稱讓他們各據一州,比誰能力強。本來由老爹直接拍板決定的事,搞成內定人選卻在名義上公平競爭的“四不像”。謀士沮授勸諫失敗,一聲長嘆:“禍始此矣。”一語中的!袁紹撒手人寰,袁譚和袁尚很快相互猜忌、大打出手,即便劉表、王修等人都陳說利害,希望兄弟齊力抗曹,但袁譚和袁尚大概都認為“攘外必先安內”,始終沒有形成有效聯盟,最終被曹操各個擊破。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官渡之戰的失敗,是袁紹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官渡三叛又是官渡之戰的勝負手,而官渡三叛的根源則是袁紹長久以來對立功謀士和武將以及同盟者的薄情寡義。與此同時,袁紹廢長立幼的選擇,把兒子能夠奮起抗衡曹操的最后一絲希望也斷送了。所以,袁紹之敗亡,固然有曹操很厲害的因素,但也在于袁紹的胸懷和格局的不足。
汝南袁家作為東漢帝國中晚期最耀眼的家族,原本在漢末亂世中具有其他家族無可比擬的巨大先發優勢,卻因為家族內部的立場分歧和傾軋、個人政治遠見的不足和胸懷性格缺陷等主觀因素,以及曹操的出色表現和董卓的意外攪局等客觀因素,導致痛失好局、黯然退場。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底圖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值得進一步深思的是,袁氏家族作為普遍意義上的失敗家族,史料很容易偏向記錄他們的失誤行為,而他們的英明決策則大多消失或是輕描淡寫。也有可能袁氏家族在真實的歷史中表現得更好,敗亡則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
正所謂,失敗者的歷史,往往是失敗的。
參考文獻:
[1]《三國志》
[2]《后漢書》
[3]《青梅煮酒:三國群星閃耀時》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作者:呂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