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看來,改到11月6日舉辦的「小鵬AI科技日」,確實升級了,但更新鮮的看點卻是在飛行汽車和人形機器人。(當然還有新加的增程)
不是說AI汽車不新鮮,主要是因為10月24日,小鵬汽車副總裁、自動駕駛負責人李力耘已經分享過一波干貨。
在此,RoboX將就何小鵬這兩個小時的信息量,總結出AI強相關的、更應關注的幾點。
1、明年百公里最多接管1次
首先,小鵬已將智駕系統統稱為NGP,而不再區分高速和城市。
何小鵬表示,今年年底,會打通AI代駕——用戶只需上車激活、下車關門,其他都能由車輛自動完成。
到明年下半年,小鵬要實現在中國所有城市,百公里接管一次以內,盡管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在這背后,是小鵬汽車的端到端方案,它將車端的大量數據匯入云端大模型進行訓練,然后再通過知識蒸餾回饋車端大模型,同時也通過仿真和強化學習來提高下限。
“我們在今年也看到OpenAI對于下一代訓練模型的做法變遷,這和小鵬在去年年底做的剛好吻合——從原來一個端的大模型,變成了多端的組合。”何小鵬說道。
2、NGP已在圖靈芯片跑通
“我認為到2030年左右,算力可能要達到10000 Tops, 而現在的算力通常只有500 Tops左右。”何小鵬認為,在這種需求下,為擺脫算力限制,一定要定制芯片。
他介紹稱,目前,一顆汽車上的最貴的芯片接近1000美元,但它們并沒有充分發揮出功能。因為芯片公司是為了整個行業、甚至多個行業來設計的產品。為求多面性和多能力,其中50%-60%都是通用算力,也會為此浪費掉很多能力。
據介紹,小鵬自研的圖靈芯片,是專為了大模型定制的AI芯片。它擁有40核處理器,能夠支持高達30B參數的大模型運行,可同時應用于AI汽車、AI機器人、飛行汽車。
在發布會上,何小鵬宣布,今年10月,圖靈AI芯片已跑通最新版本的智駕功能,而且僅用40天就完成了多達2791項功能驗證。
從研發周期來看,如果采用海外芯片,每發現一個問題,可能需要數周時間才能解決,但現在有了圖靈芯片,小鵬可以兩三天就改進問題。
“我相信,要想在AI領域做出好的模式和特色,就也要在芯片領域得到重要的發展。”
何小鵬表示,在大模型應用中,圖靈芯片的有效算力能做到“一顆頂三顆Orin”,既可以驅動自動駕駛大模型,也可以驅動智能座艙大模型。
3、滄海底座的作用
如果圖靈芯片是小鵬汽車的大腦,那么「滄海底座」則是其神經網絡。
滄海底座面向L4自動駕駛而設計,涵蓋了核心計算平臺、基礎軟件平臺以及智能車控應用平臺,例如可將整車總通訊帶寬提升33倍、攝像頭出圖速度提升12倍,同時實現L4級別的安全冗余。
據何小鵬介紹,在推出G3時,整車域控大約有70個,而在最近的車里只有7個,之后會減少到4-5個。
今年小鵬覺得與大眾合作的EEA 3.5,就是滄海的當前版本。而未來的滄海底座,會是更輕的版本。
從效果預想來看,由于滄海可將車內通信帶寬提高33倍,OTA僅需幾分鐘,算力調配空間更大,攝像頭效率可提升12倍,還可以大幅省電,例如哨兵模式可以省72%的電。
4、PRO版本或可升級芯片
在已經無人再提「FOTA」概念的當下,何小鵬突然宣布,將針對老用戶開啟芯片煥新眾籌計劃,對智駕和智艙芯片進行升級。
他表示,盡管該計劃意味著整個底層要重新開發,整個的軟件的訓練體系、標注體系都會產生巨大的工作量,但得益于端到端大模型的平臺化上車,讓Pro升級到Max成為的可能。
“之后,如果我們可以升級,擁有激光雷達的Max版本可能比升級后的Pro版本能力還是要高一些,但是能力會不斷地接近。”據悉,該眾籌將于11月11號到3月12號開放。
5、為了L4,布局線控轉向
為了實現部分場景或全場景無人駕駛,何小鵬表示會推動線控轉向:“線控轉向會讓將來的方向盤可以收縮到或者折疊,甚至完全消失。”
另外,小鵬也正在研發全新的「Ultra」車型,將會采用高階的自動駕駛。而目前版本會逐步進入到全新的人機共駕,即從部分無人逐步發展到完全無人,也就是到Robotaxi。
“那時你們會看到小鵬一臺車的算力有3000 Tops,我們會支持全冗余的硬件和軟件設計。”
6、需要兩顆芯片的AIOS
“如果我們將AI能力深度整合到原來的操作系統中,一定會顛覆現在的操作系統。”
何小鵬表示,AI大模型的下一步,一定是AIOS。而且,由于手機等智能設備的算力和電力都有限,所以電動車一定是AI汽車的未來。
據介紹,小鵬天璣AIOS將基于自研的圖靈AI芯片,由2顆芯片同時驅動:“更多的芯片去跑更大的操作系統,我們的AI算力提高了20倍。我們也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將小鵬研發的百億以上參數的大模型放進車端。”在他看來,這不僅能提高功能效率,還能保護隱私。
何小鵬以最近的功能測試舉例——在尾箱距離墻停靠得很近時,如果想打開尾箱,只需發出語音指令“你往前一點”,車輛即可自動前行一點,然后再把尾箱打開。這就是AIOS可以做到實時感知對話并進行思考。
同時,天璣AIOS還將驅動車輛自身音響、動力、電池和底盤的變化。例如它可以根據車中不同的引用類型來調整風格,并做到主動的降噪;它還可以提前感知前方的顛簸路面,調整底盤高度等。
7、AI機器人的難度遠超AI汽車
何小鵬認為,當交通工具有了思想之后,無人駕駛汽車也好,機器人也好,都是殊途同歸。未來的無人駕駛汽車都應該有溝通和說話的能力,甚至能懂得主動規避一些道路、交規相關的復雜風險。
通過他的觀察,近期機器人公司已經造出了眾多機器人的實體,但能力依然有限。
這是因為,機器人比汽車更難做,更難制造,因為機器人的每一種能力都要做到60分,就像一個木桶的每塊板都必須一樣高。這與自動駕駛相比,難度相差了1萬倍。
“大家想一想,小鵬在自動駕駛領域熬了這么多年,一年在AI領域投了35億,到現在還沒有把無人駕駛干出來。可機器人一出來就得是無人駕駛的,且無人駕駛還只是它最基礎的能力。我現在做機器人做到了第五年,越做越覺得機器人難做,需要比自動駕駛更大的投入。如果做自動駕駛需要200億,那么沒有500億做不好AI機器人。”
他表示,有消息稱OpenAI正在準備開發硬件,很有可能是從機器人開始。這也就意味著,需要極強的軟硬件融合能力,才有可能做好基礎。
在現場,何小鵬展示了第四代機器人——Iron的視頻,也展示了其靈巧手的特寫動作。但令人失望的是,Iron依舊沒有出現在現場。
“很多朋友說,機器人不需要雙足,可以用輪子滾動,不是跑得更快嗎?更穩嗎?其實,如果從科研的角度來說,確實可以做得不擬人,因為每一個場景都可以做到定制。但是如果從規模量產的角度來看,輪式機器人難以靈活適應所有人類所在的場景。”
同時何小鵬表示,如果想在a環境里去做a機器人,在b環境里做b機器人,那么所有的機器人都不一樣,每一個機器人都沒有規模,從而都不便宜,也就沒有辦法形成更大的規模。
因此,小鵬堅定地走著擬人路線——Iron是1:1的真人尺寸,身高是1.78米,體重70公斤,身體有62個自由度。
“我們會思考人的心臟、肌肉、脊椎、大腦、小腦、腦干、眼睛、耳朵、嘴巴、觸感、溫感等系列能力。”
另外,Iron采用了比小鵬汽車更多的圖靈AI芯片,因為如果要把大腦、小腦、腦干、脊椎全部做在一起,就需要巨大的算力和模型去訓練。同時,小鵬會將AI鷹眼視覺系統也應用在機器人上,使其不光擁有360度的視角,還可以實現720度看到立體空間。
8、飛行汽車明年或可一鍵報備
何小鵬預計,低空經濟在今年開始加速起飛。
在此背景下,他宣布小鵬匯天的分體式飛行汽車,已經在中國完成了試航合格證的申請受理,最快在明年就會拿到中國民航型號的認證。
他表示,如果在會開車的情況下,5分鐘就能簡單上手駕駛飛行汽車,3小時就可以達到基礎出師的級別。
這是因為,小鵬在飛行的輔助駕駛領域,可以解決非常多的飛行問題——AI可以幫助用戶實現智能化的自起飛、降落、規劃航線,甚至一切的返航。
目前,小鵬的飛行汽車已經在江西省和湖南省,還有深圳等6座城市進行試飛。
“我相信在2026年左右,中國的很多區域都可以實現電子化的一鍵的報備,報備后就可以起飛。”
小鵬還有另外一個方向,也就是長途飛行。通過展示的長途飛行汽車視頻來看,它是一臺同樣可以垂直起降,擁有固定翼的飛行汽車,飛行速度更快,可以達到超過300公里每小時,并且與鯤鵬動力同源,做到了超過500公里的續航,可以乘坐6個人。
9、用增程補齊應對海外補能短板
在發布「小鵬鯤鵬超級電動體系」前,何小鵬介紹了推出增程的背景:在一些海外國家中,何小鵬發現,我們在中國覺得已經習慣的穩定電力供應、強大的基礎設施等,在其他不少國家中,卻還是奢望。
所以他認為還需要一個新的儲能方式,來幫助小鵬走向全球更大的發展。
于是,小鵬所推出來的下一代增程系統——「小鵬鯤鵬超級電動體系」基于全域800V高壓碳化硅平臺,搭載了5C超充AI電池、混合碳化硅同軸電驅、靜音增程器(運行噪音僅為1dB),以及AI電池醫生和AI動力功能。
在AI的賦能下,小鵬鯤鵬超級電動體系可實現「一車雙能」,做到純電、增程絲滑切換。針對相對平滑的鋪裝路面,車輛將更多使用電能,減少能耗;針對爬坡、泥濘、雪地等場景,發動機會提前介入避免電量過低導致動力不足。
據介紹,小鵬鯤鵬超級電動體系純電續航達430km,綜合續航里程超1400km,并通過搭載全新同軸混合碳化硅電驅,實現高達93.5%的CLTC效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