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最西南的郎村,僻處山中,是個湖州自己人都不定去過的所在。
但退休第九年、平日已鮮少自己開著車到處跑的甘惠芬,還是盤著山道開上去了,且這一去就是三年。
“盤山的時候看著晚霞,真是美。忍不住也要感慨,這件事情,跟我的退休生活實在太配。”
甘惠芬,是來這兒當“文藝村長”的。
何謂文藝村長?這得先談談湖州的“藝術鄉建”。
自去年8月,中國文聯和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重點部署了“強基工程”——文藝助力基層精神文明建設行動,浙江省文聯便始終把藝術鄉建的推進,作為開展“強基工程”的重要抓手,著力于鄉村文化振興。
作為昔日的三吳名郡,今日的美麗中國集成之地、美麗鄉村發源之地,湖州于此中,自然又一馬當先。
這樣的“當先”,不但意味著頂層設計上的奮勇而前——“藝術鄉建”,直接納入湖州市委、市政府工作范疇,已先后三年寫入市委全會工作報告,且有了專門的全市綱領性文件《關于開展“藝術鄉建”助力共同富裕的實施意見》、形成了全省首個藝術鄉建特色村地市級標準,也同樣展現著文藝隊伍建設上的創新發力——11月7日,湖州市文聯系統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暨“強基工程”專題培訓班,便在長興龍山街道落地。開班儀式上,市文聯發布了“Art Walk 藝行湖州”地圖,旨在打造更多湖州“藝術鄉建”標志性成果,持續擴大“藝術鄉建”影響力。
而這樣的專題培訓外,上下聯動、整合優勢,湖州全市兩區三縣68鎮街,更全部成立了基層文聯組織,以4000多位國家、省、市各級文藝家協會會員為主體,一套市、縣、鄉、村各級齊備的文藝志愿服務組織體系,被系統構建起來,其中尤吸睛者,正是由湖州市文聯,派駐到省、市、縣各地的“文化特派員”“文藝村長”與“駐村藝術家”們。
“文藝村長”在鄉村藝校給孩子們上課
所以在湖州,甘惠芬這樣的文藝村長,具體要怎么當?
首先,專業自然要硬。18歲考入縣越劇團的甘惠芬,當了10年專業演員,當得起一個“角”字。而離開臺前的她,也將畢生精力傾注在了鄉鎮文化站,始終奮戰于文藝戰線。從昌碩街道的文化干部崗位上退休后,她依然不下火線,成為了縣里第一個文藝村長,與藝術鄉建的帶頭人之一。
再者,盡心盡力、全心全意也是關鍵。郎村是一個以畬族為主的村落,村里鳳凰圖騰路燈劃一、畬族彩帶墻繪斑斕,有著濃烈的民族特色風情,甘惠芬到此的首要任務,也正是要幫助郎村村民,把村里流傳的傳統舞蹈《響木舞》,重新創排,拿出一個能“走向全國”的精編版本。
可問題是,參與《響木舞》創排的村民們,職業五花八門,有賣菜阿姨、有農家樂老板、有泥水匠師父,大家來回商量,也只有晚上才能排練。甘惠芬雖有熱情,但畢竟家離村里有一個多小時山路,白天還要照顧孫輩,考驗是實打實的。
“開始的時候確實覺得辛苦,每次都是傍晚出發,天黑了趕到村里,排練三個多小時,到晚上10點,再一路盤山盤下去回家。”甘惠芬笑言,“但是干著干著,就感覺自己被山里的晚霞折服了,被村民們感受到自己表演進步以后,那種開心給感動了。而且三年里這樣重復了100多趟,我這個駕駛技術也是突飛猛進!”
當然,一個文藝村長的堅韌與幽默背后,講的也還是方法。村里的“文藝基礎設施”畢竟薄弱,缺場地、缺設備,甘惠芬早已習慣,“只要大家是全心投入來排練,外在環境并不是那么重要,這三年,我們就都是拿一個小音箱,直接在村委門口的空地上練的,下雨了大家就穿雨披。”
甘惠芬覺得,比起村里有限的排練條件,村民們作為單純的文藝愛好者,怎么去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不讓大家“三分鐘熱度”,真正把文藝這件事堅持下去,才更有一番講究。“以我的舞臺經驗,我覺得對表演者來說,最好、最有力的正反饋,就是觀眾的鼓勵。郎村不大,人口只有1000多,但這邊有一定的文旅基礎,開了一些民宿。所以每次排練,我就請村里男女老少,包括來山里旅游的客人們,都過來圍觀,這下子演員們就真的既緊張又興奮了,而且是越練越不緊張,越練越興奮。”
于是乎,三年后的《響木舞》成功了。去年,它作為浙江省唯一代表,參加了第十六屆中國民間藝術山花獎初評比賽、登上長城居庸關展演。今年,它又參加了央視拍攝,登上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舞臺。
更重要的是,郎村的村民們,因為村里這場“文藝大事件”,對自己、對村子,也都有了全新的熱情,陣陣木鼓聲中,游畬寨、住畬家、嘗畬菜、品畬茶、聽畬歌、觀畬舞,讓這里成了網紅打卡地,郎村因文藝,活了起來。
由此看來,甘惠芬這樣的文藝村長,無疑使命通達。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在湖州藝術鄉建“強隊伍”的奮力中,推己及人、成人之美的“文化特派員”們,其效能也自不遑多讓——
特別是“強隊伍”與“建機制”的雙線融合里,機關事業單位,國有、民營企業,文藝家協會與高等院校等等單位,跨部門、跨區域協作創成的“湖州文藝事業發展共同體”里,也誕生了眾多優秀特派員,構建起一套多維度的文藝服務發展新模式。
“文藝輕騎兵”基層送文化
這其中,作為省首批文化特派員,同時也是湖州師范學院教師的李睿浦,就是極好的例證。
今年5月,他的文化派駐之旅,從溫州蒼南錢庫鎮的項東村開啟。
“一開始,最大的障礙可能就是語言。”錢庫鎮項東村,是目前少數仍以“蠻話”為通行方言的區域之一,這種方言語速極快,最大特點是與其他任何方言都不能互通。“但最大的障礙,也是最大的優勢。因為在當代,文化傳播的一個客觀規律就是,‘越是地方的,越是世界的’。蠻話本身就是當地最杰出的文化代表,是村民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之所在。我們作為特派員,要思考的就是怎么幫助村民,去讓這樣優秀的、獨到的傳統文化破圈。”
文化破圈,不是說破即破,李睿浦開始了他的多線并進。
第一步,自是讓村民們先接受文藝、愛上文藝。靠著音樂學院的專業優勢與湖州文聯下屬的市音樂家協會資源,李睿浦在村里的文化禮堂時不時就能攢出一場演出。
演出看多了,水到渠成,便也有了“技癢”的村民,哪怕只是想上臺高歌一曲。這一來,李睿浦也“接住需求”,組團開文藝講座、搞藝術指導,與村里不少文藝骨干建起了結對關系。大家表演切磋,慢慢又生出創作的熱情,李睿浦也“再接一球”,助村里寫出了一首頗具蠻話韻味的“村歌”。
近來,李睿浦更思考著要再進一步:為了在高通量的網絡時代,給項東村民們也來幾個“爆款”,兩部取材項東生活、凸顯項東特色的短劇,已經在他張羅下拍攝完畢,就差后期配音。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李睿浦堅信的,不只是某幾項文藝產品的“火”,更是項東村的精神生活富足,與蠻話的文化傳承突破,乃至此一閉環的更后一節,一種文化增量,向經濟增量的轉化。
所謂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論起“拿結果、促成效”下的實踐之果,資源共享、多措并舉、結對共建的推進策略,其實已為湖州帶來了鄉村文藝領域內,基層陣地的“活”、惠民活動的“實”與村民精神的“富”。
“活”之一字上,這里的鄉村閑置資源破“土”出圈,形成了老鄧漫畫美術館、西塞山美術館等等特色文化空間基礎上,又已聯合浙江畫院青年創作中心、長三角·省際攝影原鄉聯盟大本營、洛漾書院·張抗抗文學藝術館等等主體,打造出市級藝術鄉建特色村46個、文藝創作實踐點54個。
11月7日的“強基工程”專題培訓班開班儀式中,湖州市文聯更發布“Art Walk 藝行湖州”地圖,圍繞“共筑文化 繪就青綠”主題,全面匯集了域內藝術鄉建特色村、文藝創作實踐點的標志性鄉建成果。
“地圖將分兩階段推進,今年將完成地圖框架建設,明年完成地圖點位和線路串聯,并正式投入使用。”湖州市文聯相關負責人表示,“屆時,通過系統性的主題文藝行走路線,將實現‘一線串聯’全域行,游客跟市民朋友們,可以更便捷地了解和體驗湖州的藝術鄉建成果。”
“實”之一字上,憑借扎實的基層文化陣地,“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中國文聯文藝志愿服務團文藝演出走進湖州、“綠水青山在安吉”全國攝影大展等10多場國家級文藝活動,紛紛落地于此,各類常態化文藝惠民活動的舉辦,更已超過了5000場次,參與的文藝志愿者超1萬人次,服務群眾百萬余人次。
“富”之一字上,這里凝聚各方力量而成的29位文化特派員、136位文藝村長、166位駐村藝術家,其針對藝術鄉建的參與廣度、服務深度,本身已是命題里充實的注腳,更不必提這過程中孵化、促成的25個重點文藝結對項目、超200場次的本土文藝人才培訓,與以報告文學《陽光記得你》、長篇小說《山水謠》、藝術節目《響木舞》為代表的各類優秀文藝作品。
“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中國文聯文藝志愿服務團文藝演出走進湖州
但事實上,論及更進一步的文化增量向經濟增量之轉化,這里同樣也已成果初顯——
不論是在自家的郎村,還是在溫州的項東村,應該看到,藝術鄉建工作之于湖州,其真正基底,正是通過文藝項目的提升轉化,培育文藝領域新質生產力,以帶動傳統經濟轉型升級——這也正是“強基工程”中,以文藝助力基層精神文明建設,促進鄉村文化振興之真意。
而如果說,前兩個案例在行進之路中,都還有畬族風情、蠻話傳承這樣的“先天優勢”加成,那么像湖州本土的另一例證、“平平無奇”的上墅村這樣,憑借“駐村藝術家”們與地方有機合力,就實現了文化增量與經濟增量之變的,其所彰顯,很顯然即一種純粹后天的力量。
全省首批藝術鄉建帶頭人,生長在上墅、離開過上墅,最終又回歸到上墅的藝術家戴勛,是此中繞不開的人物。
足球少年出身的他,因球離家,在賽場拼搏多年,又在外求學多年后,出于對民謠的熱愛,逐漸蛻變為一位音樂人。
2016年,由湖州發源的美麗鄉村建設已然如火如荼,帶著民謠夢,戴勛決定回鄉。
“回來之前,其實并沒有完全把家鄉建設就跟藝術聯系在一起,只是在村里做了一個民宿,起名叫大麓書院。”但巧的是,那一年民謠音樂在國內也枯木逢春,迎來絕大生機,戴勛的民宿,開始演變為音樂友人們的相聚之所,琴聲、歌聲,漸傳漸遠。“音樂品牌越打越響之后,不只是更多音樂界的朋友聞訊而來,省、市文聯對我們也關心有加,這幾年,依托藝術鄉建,我們更是打造了音樂山谷、音樂廣場、音樂禮堂,把全國各地的民謠都帶來了上墅,村子也因為音樂破圈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匯聚過來。”
去年8月,“強基工程”啟動,戴勛更是第一時間參與,與上墅小學“音樂結對”,將公益演出的門票收入捐贈校方,還在學校里建起了各類音樂社團,讓上墅的孩子們,都成為了“音樂的孩子”。
上墅村舉辦暑期音樂小課堂
“當然,音樂產業在村里的持續發展,也一直都是我們同步在奮斗的目標。”大麓書院的“音樂人駐留計劃”,已經成功引入了老狼、痛仰、聲音玩具、低苦艾等等六組音樂藝人。他們也開始做音樂節,近年來舉辦了大麓青年音樂節等活動共計50多場次,吸引了超10萬人次的游客,帶動相關行業消費超2億元。
“當然我們最自豪的,還是在推進藝術鄉建、參與‘強基工程’的過程里,也給鄉親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戴勛表示,房屋、土地的流轉租金,加上新增的就業機會,經他們初步測算,一年大約能給村里一戶人家,帶來數萬元的增收。
藝術鄉建,文藝強基。實績之上,湖州還將奮進:近日,湖州市文聯便明確表示,下一步,將持續以“強基工程”——文藝助力基層精神文明建設行動四大任務為引,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文藝文聯工作高質發展,為鄉村文化振興與基層精神文明建設,高效添注動能。
而此刻,我們也已有足夠理由相信,一個鄉村文藝之花更進一步盛放的湖州,將是鄉村發展之路的孜孜探求中,一個多么值得研究的地方。
多說兩句:
最近,“三土城市筆記”聯合數十位國內資深媒體人、寫作者,發起“為父親寫史”計劃。我們希望盡可能多地記錄每一個普通人或平凡或坎坷的一生經歷,為家人珍藏回憶,為這個大時代留下見證,為將來的國史編寫收集資料。如果您有人生故事需要傾訴,或者希望將父輩的經歷整理成冊,歡迎私信聯系我們。
︳END ︳
想了解更多區域城市最新信息, 歡迎加入三土城市筆記讀友群。入群請先添加土哥助手號,并注明“我想入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