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NTRODUCTION TO THE
MODELPENALCODE
《模范刑法典導論:基于三階層的解讀》
作者:[美] 馬庫斯·德克·達博 著
譯者:潘星丞, 陳芹 譯
ISBN:978-7-5764-1831-6
定價:50 元
作者簡介 ▼
Author Introduction
馬庫斯·德克·達博(Markus D. Dubber)
達博教授現為多倫多大學法學院法學教授,曾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法學院任教,擔任布法羅刑法研究中心主任。達博教授是刑法學領域的頂級專家,尤其在比較刑法學的研究領域,他以德文及英文的形式出版(或主編)專著18本,發表論文70多篇,其論著在國際上具有較大影響力,被翻譯為多種語言(包括漢語、阿拉伯語、意大利語、韓語、波斯語及西班牙語)。
譯者簡介 ▼
Translator Introduction
潘星丞
法學博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刑法學研究會理事,曾任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莫里茲法學院、德國馬普比較刑法與外國刑法研究所、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摩爾法學院訪問學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出版學術專著2部,于《清華法學》《政法論壇》《法商研究》《政治與法律》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多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轉載。
陳芹
法學博士,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具有中美兩國的法學教育背景與法律實踐經歷。在中國,先后獲得法學學士、刑法學碩士、刑法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執業證,并有相關法律實務經歷;在美國,于印第安納大學摩爾法學院先后攻讀并獲得法律碩士(LLM)及法學博士(SJD)學位,持美國紐約州執業律師資格證,曾在紐約州一家知名律師事務所工作。
內容簡介 ▼
Content Introduction
本書之目的在于為美國《模范刑法典》提供配套注解,并以《模范刑法典》作為理解美國刑法的鑰匙。
本書對于美國《模范刑法典》的解讀,基本上是按照歐陸的三階層架構進行的,宏觀層面,本書將美國《模范刑法典》的“行為—正當—免責”體系架構,與德國“構成要件—違法—有責”三階層一一對應;微觀層面,本書在諸多刑法概念、理論的討論中,多與德國刑法的對應概念、理論進行比照分析。
由于判例法傳統,英美刑法最精彩、最有價值的內容就在于裁判說理,但因為思維模式與概念術語的差異,大陸法系的法律同行較難理解英美裁判說理的思路及其背后的教義學原理,而本書對于《模范刑法典》及其法理的比照對接式的解讀,恰是跨越這一障礙的有效工具,不但有助于提升我國刑事裁判說理的質量,還有助于將刑法學比較研究視野從大陸法系內部擴展至不同法系之間。
譯者序 ▼
Translator Preface
為了使讀者能更快捷地對本書的內容及其翻譯情況有一個大體的了解,我們(譯者)提供以下序言:
一、本書的特點
該書的目的在于為《模范刑法典》提供配套注解,并以《模范刑法典》作為理解美國刑法的鑰匙。鑒于《模范刑法典》對美國刑法理論及實務的影響力,它實際上已成為絕大多數英美刑法教科書的核心內容。而本書對于《模范刑法典》的解讀方式,使之更適合作為英美刑法研究的工具書或入門必讀書。因它,它不是從浩如煙海的判例中歸納、介紹英美刑法學原理,而是直接對《模范刑法典》的核心法條進行解讀,在解讀法條的過程中,以判例作為法條解釋的輔助材料。這使讀者不至于迷失在判例的森林中,而是可以獲得一條更為安全的捷徑,可以快速入門并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由于本書原著作者馬庫斯·達博教授諳熟大陸法系的刑法理論,他按照三階層架構對《模范刑法典》進行解讀,讓人耳目一新,使得兩大法系的刑法理論可以拋開概念稱謂的差異而展開更深層次的比較研究。該書第一版即獲兩大法系刑法學者的歡迎,第二版更新了相關的引注資料與參考文獻,將《模范刑法典》的修訂也納入其中,對刑法理論的比較分析也更深入、更全面。
二、本書對于我國刑法學研究的意義,主要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理論方面。英美刑法學以判例為主要研究素材,這對于我國研究者是極為陌生的;我國研究者更熟悉大陸法系的刑法理論,習慣于“由一般到具體”的思維模式。而本書按照大陸法系的刑法理論(三階層)來解讀英美刑法學,因此,極大地方便了我國研究者,這相當于為我們提供了一把了解英美刑法學的鑰匙,使得我們可以從長篇累牘的裁判說理中輕易找到關鍵所在,從而使得我國刑法學的比較研究有可能擺脫“言必稱德日”的窠臼,獲得更廣闊的視野。
第二,實踐方面。我國司法實踐提倡裁判說理、推行案例指導制度,但一直以來,裁判說理質量難以提高;而英美法系精于裁判說理,只是由于思維模式不同,難以被我國法律同行理解。本書的解讀方式有助于克服這一障礙,從而有助于通過借鑒而提升我國司法中裁判說理的質量,增強案例指導制度的有效性。
第三,刑法學話語體系建設方面。構建中國特色刑法學話語體系,既是學術任務,也是時代使命,但“移植”并“改造”國外概念只是使得我國刑法學充斥德日概念,卻無法落實到司法實踐。而本書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模范刑法典》的刑事責任分析架構(犯罪論體系)與德日三階層完全對應,但卻用自己特有的話語來展開,即,德日三階層是“構成要件—違法—有責”,而《模范刑法典》三階層則是“行為—正當—免責”,兩種體系架構討論的問題完全相同,但討論的方向完全相反。這表明,刑法學知識在實質內容上具有普適性,在話語形式上堅持本土概念(而非移植國外概念),深入挖掘其中的普適性內容,就能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易于被本土實踐所接受的刑法學話語體系。
三、本書的目標人群或適用范圍,大體有如下三類:
第一,法科學生。本書適合作為《英美刑法學》《比較刑法學》等課程的參考用書。一方面,《模范刑法典》是英美刑法學研究的最核心內容,本書不但以《模范刑法典》為研究對象,而且,它集中反映了英美刑法長期探討的熱點問題與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作者是兩大法系刑法比較研究領域最負盛名的學者之一,本書按大陸法系的三階層架構對《模范刑法典》進行解讀,易于被我國的法科學生所理解和接受。
第二,法學研究者。長期以來,我國的刑法學比較研究對德日刑法關注較多,對于英美刑法的了解停留在一些陳舊的(甚至是不正確的)觀念上,例如,英美是判例法國家,不太注重制定法;英美重個案思維,不重體系思維,等等。法律思維模式的不同,也使我們對英美刑法望而卻步,而本書可作為探索、研究英美刑法的鑰匙,既適合初學者,也能滿足深入研究的需要。。
第三,法律工作者。司法實務經常要面臨的問題是:如何進行案例分析。我國最高司法機關也在推行指導案例制度、強調裁判說理,但成效不大。而這正是英美刑法的“強項”,英美刑法最有價值的學術貢獻也集中體現在判例說理中,但由于思維模式的差異,我們至今未能從英美判例說理中獲得有益的吸收借鑒。本書剛好契合了這一實踐需要,它揭示了英美判例說理背后的邏輯架構,并且是從我們所熟悉的大陸法系的思維模式來揭示這一架構,這將有助于我國的法律工作者通過學習借鑒而提升判例分析及說理的技巧。
四、關于本書的翻譯
首先,本書的原著作者馬庫斯·達博教授對于比較刑法的研究,尤其是兩大法系的對比研究,極負盛名,從內容看,本書可以作為我國讀者理解英美刑法的工具書或入門指南,為此,我們要感謝馬庫斯·達博教授的翻譯授權,并感謝他在這個過程中對我們所提的相關問題的解答與指點。
其次,我們在此要感謝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對本書出版的大力支持,在此過程中,編輯老師對譯稿進行了細心編排和反復校對,并數次與我們核實確認,其細致認真的程度,超乎我們想象;這些編校工作,大幅提升了譯稿的質量,我們將珍藏這些來往的校對稿件,上面黑色、藍色、紅色的手寫筆跡,以及掃描版上的批注,都使我們感到溫暖與感動。我們還要特別感謝馮琰編輯,她全程跟進了本書的選題、翻譯、編校、出版工作,多次與我們進行溝通,在很多具體的工作細節上提供了熱忱、無私的幫助。編輯部同仁的辛勤付出,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翻譯的過程不僅是痛著的,更是快樂著的。
最后,作為譯者,我們想借此機會,說說我們對于翻譯本書的一些想法與做法。
我國的刑法譯著中,德日譯著不僅是數量還是影響力,都遠甚于英美譯著,即使是著名的英文原著,在譯入我國后,也難以獲得較高的引注率。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法系不同導致的思維模式差異,我國屬于廣義的大陸法系,英美法系的判例思維對我國法律同行來說,顯得零散雜亂,毫無章法可循;二是因為話語體系的差異,例如,英文的act、action、behavior、conduct、deed、actus reus,都可譯為“行為”,但在英文刑法語境中,這幾個行為概念的涵義是截然不同的,有些多用于存在論語境,有些則多用于規范論語境;有些是包含了主觀心態的行為,有些則僅指客觀行為;有些是刑法評價之前的行為,有些則是作為刑法評價對象的行為。如果都以“行為”來指代,雖然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各種不同的行為概念所附帶的刑法意義與邏輯關系就被遮蔽了,難以讓人發現其中的學術價值,甚至難以理解。
為了呈現原著所蘊含的學術價值,我們在翻譯時本著“從語義學到語用學”的初衷,遵循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力求用詞精確。通俗的英文翻譯并不難,困難在于,如何將英美刑法概念翻譯為對應的中文刑法概念。這種翻譯與其說是語言性的,不如說是學術性的。為了做到精確,我們不得不大量閱讀原著作者在書中提及的參考文獻。其間,譯者陳芹博士還翻譯了原著作者達博教授的論文“The Legality Principle in American German Criminal Law: An Essay in Comparative Legal History”(中文譯名:《美國與德國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則:以比較法律史為視角》,發表于《刑事法評論》2023年第1期);為確定某個字詞的含義,譯者除向原著作者請教外,還曾查閱相關法哲學著作,以了解個別概念的語用學背景。
第二個原則是便于學術理解。由于概念和語境的差異,不少著名的英文刑法學作品,在我國的引注率并不高,甚至存在誤解。為了克服不同法系的語境障礙,本書在翻譯過程中,對于一些從表述上看較為生僻的英美刑法理論添加了“譯者注”,以中國刑法話語對之進行比照對接式的說明。由于原著作者達博教授的研究常在美國刑法與德國刑法兩種語境中穿梭,我國研究者也比較熟悉德國刑法的概念術語,因此,為了便于理解,對于一些因話語差異而可能誤解的英文概念,我們在提供中文翻譯后,還以“譯者注”的形式提供了對應的德文概念及其常見的中文翻譯,嘗試為讀者的理解及進一步思考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輔助材料。
當然,由于時間倉促,加之我們自身的學識淺薄,錯漏在所難免,誠請批評指正。對作品的批評,就是對作者(當然,我們只是翻譯作品的作者)的嘉獎。
2024年10月15日
目 錄 ▼
Directory
▼本書即將上市,點擊即可預購▼
內容來源:第三編輯部
編校排版:信息中心
審核簽發:社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