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A table》)
公元1380年,沒有人比大明朝的兩位丞相更焦慮,因為他們快下崗了。 ????
其中一位是開國功臣李善長,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被封為宣國公。洪武三年,又再次因功進爵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位極人臣。
這要是擱到現在,論誰碰上都會問一句:「這官,要當到多大才算大啊?」??
而另一位丞相胡惟庸,正是經他舉薦,從通判、知縣地方官,一路升至正國級。除此之外,胡惟庸的侄女還嫁給了李善長的侄子李佑,倆人之間有著撇不清的關系。???????????????
出任中書省左丞相后的胡惟庸 驕橫跋扈, 很多事務不向CEO朱元璋匯報就擅自做主,這讓草根出身的明太祖很是不爽。就以謀反罪誅了他的九族,并下了一道圣旨,裁撤中書省,廢除持續一千五百多年的丞相制,后世子孫永不得復立。
大明朝的丞相們就此失業,明太祖即將直面五府六部百官,從此再也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所謂權力無常,管你是開國功臣還是權至丞相,這些title有沒有以及封給誰,都不過是CEO老朱一句話的事。
世人對于力量,往往缺乏真正的了解。分不清什么是虛名,什么又是實利。自然就更分不清丞相的頭銜和構成丞相的力量。
所以很多人一輩子費盡心思去謀求一個職務,以為只要有這個名頭就可以高枕無憂。孰不知,真正有價值的從來都不是那個「名頭」,而是其背后的力量。
|01 權力背后真正的力量
1980年,法國哲學家及歷史 學家福柯在一次采訪中,這樣解釋權力:
如果我完全沒有強迫你,并使你處于完全自由的狀態,你卻依然選擇了我為你預設的道路,那就是我開始運用權力之時。
倘若把這句話套用在職場上,通俗點的解釋就是領導可以干掉我、想干掉我,但卻不得不留著我。?????????
而這種權力的有效組成力量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武力震懾,正如德國 「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的那句名言:「真理只在大炮射程范圍以內」。?
清朝中期,曾國藩曾孤身入京,功高而不震主,60多歲得以善終,這背后難不成是慈禧太后心慈手軟?恐怕不是,而是因為他背后有一整個湘軍。
只要湘軍還沒解散,誰也不敢動曾國藩半根毫毛。他背后的力量,就是他身后的勢力。
二是資源壟斷。我認識一個在大廠做to B銷售的老哥,據我所知這老哥經歷過好幾輪派系斗爭但仍毫發無傷。我就很好奇,怎么不管上面怎么斗都影響不到他,后來我才知道,原來公司這條線上有50%以上的客戶都是他的,其中一個KA大客戶還是他家屬所在的公司。???????
所以無論派系斗爭如何變化,只要這片業務的土壤還在,人家的日子就能過得不錯,這就是樹大根深。
三是意識形態約束。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很難擺脫社會評價。這個時候,別人的眼光、輿論就可以起到道德約束你的作用。例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三綱五常」等等,都是意識形態層面上的權力約束。
從今天的職場上來看,你的一切力量,根本來源是你手上的資源能否持續為公司創造價值。
這里的資源不僅是指外部資源,還有本身的技能,裁了你這攤業務就得停擺。這才是你能穩住自己在公司生態位的原因,而不是因為你有一個總監的title,虛名是一文不值的。 ? ?
|02打工之路并不安全
客觀地說,我們多數人并沒有掌握壟斷性資源的能力,所以才有了「職場35歲」的涇渭分明。 但實際上,這也不是什么很新興的特色。
早在20世紀90年代,外資進入中國,像麥肯錫、百事、普華永道、以及德勤等外企執行的都是「Up or Out」(不晉升就離職)的人才管理策略。???
所以除了少數的幾個高管,外企幾乎很少能看到35歲以上的員工。這一點跟國內的互聯網大廠倒沒什么差別。
一直以來,我也認為打工是最穩妥的一條路。事實上我也足夠幸運,一畢業就趕上了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期, 觸碰到了一份可能是原生家庭階層所能摸到的天花板工作,工作光鮮,薪酬體面。
但30歲后,當我陸陸續續看到同齡人在工作中戰戰兢兢,亦或是很難回到職場,我就意識到打工這條路并不安全,應該未雨綢繆,在工作中不斷地為自己的第二職業積累資源。? ? ? ? ? ? ? ? ? ? ? ? ? ? ?
前不久,有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在讀者群里請教職場生存法則,一個大佬做了回復,我覺得非常地受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除了搞科研,大部分崗位都沒什么技術含量,所以「抄襲→熟練」是最快的成長方式。 ? ? 2、基層=重復性工作,中層=匯總性工作+擔責,高層=擔責,所以領導并不一定比下面的人會干活,純靠能干熬出來的領導確實沒幾個。 3、多在有普適性的工作技能上下功夫,比如溝通技巧/外語/人脈維護/經濟法律常識/人性把握,減少重復性工作對你精力的占用,比如日報周報/ppt Excel/領導發言稿/日常瑣事,能交給AI搞定的就盡量甩出去。 ? 4、工作不像愛情,多備胎是正常的,也是科學的,一主多備的斜杠青年,才能更好地在當前經濟環境下抗風險。
你想全身而退,就得提前規劃退路。只是很多時候,大家根本不相信自己當不了一輩子的白領,也不相信自己會中年投身其他行業。
|03一生至少改一次行
產業結構在不斷變化,生產力時刻都在變遷,這些不以個人的意志而改變。
美國《財富》雜志曾有數據顯示,大企業平均壽命不足40年。而麥肯錫的相關研究表明,在上世紀50年代末,標準普爾500指數企業的平均壽命為61年,等到了2016年,這個數值已經下降到了18年。
與歐美的發達國家相比,中國 用40多年的時間迅速走完了西方國家400多年的歷程,產業結構變化迅猛、市場競爭更為激烈等客觀因素的存在,也導致了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會更短。
與此同時,AI正在引領新一輪的生產力革命。前兩天,我在朋友圈刷到云深處科技的全地形越野機器人「山貓」,已經能夠在復雜的山地地形中行進,可以預見的是,AI很快就會在各個領域大量替代人類勞動力。
我想要不了幾年,人們的職業發展觀就會發生集體性逆轉,就業市場和企業的組織形式也會隨之改變,很多中型公司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輕量的個體品牌經濟。
當企業的生存遭遇危機,或者整個行業沒了,年輕人的失業率高,畢業生的就業率低,大家的簡歷就會集體出現空窗期,用人單位也就沒什么好奇怪和吹毛求疵的了。
這樣一來,大家慢慢地就會發現,職業的連貫性似乎沒那么重要。
在琳達·格拉頓和安德魯·斯科特寫的《百歲人生》這本書里,就提到了這樣一個社會現象:在一個長壽的時代里,人生就不再是三段式的:上學、工作、退休。
而是會出現多段式的人生,就是說一個人可能在工作幾年之后,重新回到學校修一個新的學位,然后再繼續工作。也可能是辭職休假一段時間,去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遷移到一個新的領域。最終的人生可能是五六段、甚至七八段不同經歷的一個組合。
所以年輕人不要對自己的工作焦慮、對行業焦慮,在未來這一切都會漸漸脫敏,因為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對不確定性的適應度和包容度都會提高。 但你一定要提前做好轉行的心理準備。
前兩天跟一個35+從大廠離職創業的朋友聊天,我問他是不是創業了就很難回去上班了,因為習慣了自由。他回答我說,自由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主要以前上班也不用打卡),更多的是一種掌控感,我知道這一切都是我的。? ? ? ? ? ? ? ? ? ? ? ?
35歲之前,在職場少追求虛名,多積攢實利。只有這樣,才會有穩穩的中年。??? ? ? ? ? ? ? ? ? ? ?
商務合作、稿件邀約、媒體專訪等事宜可直接掃碼添加「知趣同學」的微信,一起「交個朋友」。
互聯網行業 當代青年 中產家庭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