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對許多被肥胖所困擾的人來說,以司美格魯肽為代表的“明星”減肥療法讓他們體驗到了簡單、安全減肥的快樂。這種藥物通過模擬胰高糖素樣肽-1(GLP-1)分子的作用來促進胰島素分泌,可以抑制食欲,減少能量攝入,使用者在16個月內可以平均減重約12.7千克。今年9月,素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研究獎就授予了為開發GLP-1類療法作出貢獻的三位科學家。
從目前的更多研究來看,GLP-1類療法還可以幫助改善腎功能,降低心臟病發生的風險。美中不足的是,這類藥物可能帶來反胃、嘔吐等副作用,這讓一些肥胖患者無法堅持使用藥物。科學家也正在繼續探索與GLP-1類療法同樣有效,并且沒有明顯副作用的減肥方式。
圖片來源:123RF
就在本周的《自然》雜志上,來自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團隊介紹了一種全新的減肥策略,他們發現激活一種名為神經激肽2受體(NK2R)的分子可以有效減少小鼠食欲,提升胰島素敏感性,同時小鼠不會出現惡心相關的癥狀。另外,該方法的最大亮點是:相比于GLP-1類療法,新策略在降低食欲的同時還能增加能量消耗,以此實現一箭雙雕的效果。
我們之所以會產生肥胖,是因為體內的能量平衡失去了控制,攝入能量遠大于消耗能量。相關分析研究顯示,近40年來,人類的基礎代謝率是在不斷下降的,因此也變相加劇了肥胖的發生。GLP-1類療法可以通過抑制食欲來減少攝入,推動能量平衡走向負平衡。但在提升能量消耗方面,仍然缺乏有效的針對性策略。
研究中,作者借助公開的2型糖尿病數據庫進一步挖掘了具有潛力的減肥靶點。GLP-1類療法在研發時,最初的作用就是有助于平衡血糖,對治療糖尿病有積極作用。隨后,科學家們才進一步揭示了它們的減肥妙用。
而新研究發現,一項2型糖尿病的臨床指標——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與NK2R基因變異有著最顯著的關聯性。作者在另一個超過40萬人的歐洲人群數據庫中,鑒定了900多個與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相關的NK2R變異。
這也讓他們對這一分子產生了巨大興趣。與NK2R相關的分子是否與GLP-1一樣,不僅與糖尿病有關,還具有治療肥胖的潛力呢?一開始,研究者嘗試給肥胖小鼠注射了神經激肽A,這是NK2R的一種天然配體。結果非常樂觀,這些肥胖小鼠的體重顯著減輕了,并且分析顯示小鼠的能量消耗有著明顯提升。當然,天然配體在體內消失的速度太快,難以發揮“一次注射,長期減重”的效果。
▲長期激活NK2R,可以從多方面改善肥胖小鼠的代謝(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正如司美格魯肽中的GLP-1類似物是從天然分子改造而來,從而大幅延長了在體內的壽命 , 新研究也對神經激肽A進行了改造。他們主要對肽鏈上特定位點的氨基酸進行了替換,用以增強NK2R的選擇性以及白蛋白親和力,避免被免疫系統快速清除。 根據在小鼠中的測試,全新NK2R激動劑在體內的半衰期得到顯著延長,每日注射一次即可長效發揮作用(與GLP-1藥物利拉魯肽的使用頻率一樣),甚至在一周注射一次時也有減重效果。
每日注射一次NK2R激動劑的肥胖小鼠,可以在21天內持續減重,即使中間暫停治療,重新啟用也能迅速發揮效果。值得期待的是,單次注射NK2R激動劑,可以在7天內減掉10-15%的體重,效果與現有GLP-1類療法相當。
接受處理的小鼠除了減少了攝食行為,它們整體的脂肪酸氧化、氧氣消耗有著明顯提升,并且負責產熱的棕色脂肪組織活性迅速上升,相關部位溫度升高,這都代表體內的能量代謝有著明顯提升!同時,小鼠也沒有表現出任何惡心相關的行為。
▲NK2R激動劑可以同時抑制食欲,促進能量消耗(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當然,新方法能在人類中應用之前還有大量臨床試驗需要開展,但至少研究者已經揭示了一類全新的減肥策略,它可以從減少攝入、增加消耗兩方面同時起效,有望在未來可以成為一種更加“明星”的減肥療法。
肥胖已成為全球最常見的健康問題之一,盡管GLP-1類療法的出現讓人類對肥胖有了全新對策,但關于肥胖仍然有許多問題有待回答。
為什么人類會變胖,為何有些人更容易胖? 科學家發現了哪些新的肥胖治療方向?除了節食,生活中如何更簡單地預防肥胖和減肥?
《學術經緯》團隊整理了20余篇肥胖與減重主題的研究報道合集,帶你了解肥胖背后的科學。掃描或長按下方二維碼即可獲取↓↓
參考資料:
[1] Sass, F., Ma, T., Ekberg, J.H. et al. NK2R control of energy expenditure and feeding to treat metabolic diseases. Nature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207-0
[2] Two for one: candidate obesity drug boosts energy use and curbs calorie intake. Nature (2024). DOI: 10.1038/d41586-024-03548-2
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內容微信團隊,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謝絕轉載到其他平臺。如有開設白名單需求,請在“學術經緯”公眾號主頁回復“轉載”獲取轉載須知。其他合作需求,請聯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責聲明: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專注介紹全球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進展。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