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鄉愁》之172
人們經常是不講道理的、沒有邏輯的和以自我為中心的。
不管怎樣,你要原諒他們。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們可能還是會說你自私和動機不良。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友善。
當你功成名就,你會有一些虛假的朋友和真實的敵人。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取得成功。
在生產隊那會兒,附近村子里也有一些“丐幫弟子”,大家稱他們為“要飯的”。
這些要飯的有時候會經常來乞討,有時候是很久來一次。
媽媽說:“這些人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家里孩子實在多,到冬天沒糧食吃了,出來乞討點干糧或者糧食回去糊口。另外一部分是‘職業’要飯的,不愿在生產隊掙工分,也不想做啥掙點收入,就養成了游手好閑的習慣,每天賴著去乞討點殘羹剩飯吃。”
最早的時候,不管什么樣的要飯的到家門口,媽媽都會喊我拿一兩個窩窩頭送給他們,要飯的也千恩萬謝地走了。
有時候遇到吃飯的時候,還喊要飯的拿碗來,滿滿地盛一碗稀飯或玉米粥。
放兩筷子腌的蘿卜絲,再拿兩個窩窩頭,塞到他們手里。
農村里有句話,叫“要飯的供奉窩頭——窮心盡到”。
原意是指過年時,要飯的拿不出好點的東西供奉祖先,能拿幾個討來的窩頭上供,已經是最大的努力了。
后來說這話時,一般是指幫助別人時,也只能盡到自己的心力。
那時候,要飯的確實能要到玉米面窩頭,已經不錯了。
有時候,還會要到高粱面或者其他雜糧的窩頭。
但后來,大家生活稍微好點,要飯的就很少再要窩頭了。
一般的要飯的再去到哪個村里,都是背著個布袋,看上去像是丐幫的“布袋長老”。
只是這些人就背著一個布袋,大概都是“一袋長老”吧。
進門后,就拿出一個很大的搪瓷缸子來舉著。
在給他剩飯菜和窩頭時,還搖頭不要,這些人就只要一缸子玉米粒。
媽媽說:“這些要飯的就不是家里揭不開鍋的,是專門到人家家里要了玉米粒。要夠半袋子了,就拿去集市上賣。然后,買酒買肉自己去揮霍的人”
所以,以后見了這樣的“布袋長老”們,我就開始討厭。
再聽見敲門聲,才打開一條門縫,只要看見有舉著個大搪瓷缸子站在門外的人,“咣當”就關上了門。
這些要飯的吃了閉門羹,還經常嘴里不干不凈地嘟囔著。
有時候,一些外地人也會拿著搪瓷缸子來要飯。
媽媽也就不說啥,舀了一缸子玉米粒,就遞給了要飯的。
我納悶,問她:“為什么見了外地要飯的,就要給他玉米粒???”
媽媽說:“外地的來要飯,有些是家里人口多,想要點糧食兌換點錢,回去再買成糧食糊口。你給他飯菜,他自己倒是吃飽了,多了也帶不回去家里啊,還是給點糧食吧?!?/p>
那時候,孩子們也無聊,有時候玩耍的時候,就扮成要飯的自己窮開心。
幾個孩子聚在一起,隨便哪個孩子淘點鍋底灰,在臉上胡亂抹兩把。
把開花的破棉襖袖子里的舊棉花,往外薅出來一點,找個棍兒拄著。
打扮好了,那孩子把腰一弓、背一縮,眼睛瞇著裝瞎子,小棍棍往前杵著找路,跟其他的孩子要飯吃。
那時候,《天龍八部》還沒出來,不然,孩子們都會扮演喬峰,不扮演小花子了。
要飯的孩子點頭哈腰,嘴里喊著:“大爺,行行好吧,給口吃的?!?/p>
其他的孩子,從家里偷來老娘的粉撲兒,在臉上隨便拍打得白嘟嘟的“裝大爺”。
這時候,就“哼著哈著”地說:“唱個段子,大爺就給你吃的。”
那扮要飯的孩子就扯著嗓子鬼叫一通,嗓音比用瓦碴打磨鐵锨的聲音還難聽。
其他孩子聽不下去了,就捂著耳朵轟他下去。
自己用唾沫從那孩子臉上沾點鍋灰,來擦在臉上,自己來扮要飯的。
但后來這孩子唱的“曲子”,也像是鍋鏟刮鍋底灰的聲音,最后還是被其他孩子踢下去了。
玩這個游戲,每當被大人看見,都要被痛罵一通:“玩什么不好啊,玩這個,長大了想去要飯??!不長進!”
一邊罵,一邊從柴火垛上拽根樹條子或花柴來,追著一頓亂打,一群孩子立即做猢猻散。
跑得慢的,屁股上早挨了幾下子,一邊“嗷嗷”叫著,一邊捂著屁股“加速”逃跑。(待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