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孩子正在進行一場“劣幣驅逐”,雞娃的隱患將在十年后爆發。功利主義的教育,正在制造大批量焦慮的家長,空心病的孩子,還有爆滿的精神科。
作者:立正媽媽,藍橡樹專欄作者。國家人社部高級兒童情商管理指導顧問,中國圖書館學會 兒童閱讀推廣人。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點擊卡片,預約精彩直播
近期,社會學家項飆的一段采訪,在我的朋友圈刷屏了。
他說:“學校和教育系統不是在供給知識,而是好像在吸收一個什么東西。我想這個就是生命力。學生來學校提供生命力的消耗,去生產分數、生產成績?!?/strong>(來源:《教育系統正批量生產炮灰》,公眾號:青年志Youthology)
許多學生說,他們被無力感淹沒、找不到生活的意義、感受到生命的枯萎……對學校來說,抓人比教人更重要。整個教育體系主要就是一個把人分等的機械,而不是一個真正的培育過程。
這一切是怎么發生的?我們又該何去何從?
功利化教育橫行,
困在牢籠里的孩子
提出“空心病”一詞的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總督導徐凱文醫生,曾發出過一個靈魂拷問——
“我們的教育是在幫助孩子成長,還是在毀掉一代孩子?”
“我們教育的最大成就似乎就是學生做試卷,有句流行語:提高一分干掉千人。你知道嗎?我做心理咨詢最大的挑戰就是怎么把同學這樣的價值觀扭回來,你周圍的同學是你的敵人嗎,他是你人生最大的財富啊!我們的課堂怎么會這樣?為了好的成績,可以不惜生命,這是在不斷暗示孩子自殺啊!”
作為精神科的主治醫生,近些年他見過數以萬計的年輕病患,讓他驚訝的是,當整個國家自殺率在大幅度下降時,中小學的自殺率卻在上升。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2022年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顯示:中國青年是抑郁癥高風險群體,18-24歲年齡組的抑郁風險檢出率達24.1%。
這一數據表明,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嚴峻境地。
所以,徐凱文醫生在《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濟學》的演講中無不痛心地抨擊——
“學校的任務是困住這些孩子,逼著他們考上大學,然后成為我的病人?!?/p>
為什么現在心理咨詢的需求成倍地增長,危機干預發生頻率也是迅速地增長?因為孩子走出學校之前他們就已經絕望了!
一出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就吹響了雞娃的號角。
耳朵尚未發育完善,耳邊就開始旋繞莫扎特的音樂,視力尚且模糊,黑白卡就開始上陣,手腳還沒靈活運用,各種繪本已經登場,牙牙學語還沒能吐字清晰,唐詩宋詞、英語啟蒙的音頻就已經開始磨耳朵,剛學會掰手指,加減乘除的學習就排入日程表。
更別提上學后,白天學習,放學上培訓班,晚上寫作業,周末興趣班,996,007都不足以形容這一代孩子堪比牛馬的生活。
童年看似衣食無憂,身在福中不知福,實則困在一方書桌下,內心空蕩蕩如也。
“你只管好好讀書,其他的都不用管?!笔沁@一代孩子從小聽到大的話。除了學習,他們的人生似乎再無他物。
正如《小舍得》里被媽媽從小雞到大的學霸顏子悠,怒氣回懟的那句話——“考上重點初中,還要考重點高中,然后還有重點大學,這樣的人生什么時候才能結束?”
人生拼完一場還有一場,為了所謂的“讀好書,考好大學”,只能不停地過五關斬六將,為了學習,可以犧牲掉運動、犧牲社交、犧牲睡眠、犧牲健康,甚至犧牲掉人情味。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彭凱平指出——
我們常說“教育的真諦,就是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父母的終極使命,就是發現孩子的天賦?!钡珜嶋H上很多家長的做法卻與之背道而馳。在功利主義的大環境下,家長們卻把天賦優勢曲解成了適者生存的工具,好像只有和學習相關的才能算作天賦,其他一概不算。
“一切為了學習”,已經成了引領這代孩子成長的唯一關鍵詞。
可是,背負了家人太多的期盼,背負了對未來無盡的焦慮,在反復的挫敗感、焦慮感、無力感的蹂躪下,扛不住的孩子要么如同泄了氣的氣球,擺出消極、逆反、破罐子破摔的擺爛姿態,躺平、厭學、對抗,要么咬緊牙關死撐、內耗,發展到抑郁、走極端的方式。
北京安定醫院梁月竹醫生說:自己接診的抑郁癥患者中,最小只有6歲,已經有了自殺的念頭。
6歲本應該是初升的太陽,對人生飽含熱情和期待,但這個孩子卻覺得:“活著沒意思,別給爸爸媽媽帶去麻煩了。”
“沒意思”、“沒用的”、“沒意義”,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孩子嘴里蹦出來的話越來越喪,心理門診里看病的孩子越來越多,越來越低齡化。
作為一個高校的心理咨詢師和心理科醫生,徐凱文醫生不斷發出呼吁:“救救孩子!別讓他們帶著嚴重的問題進入高校,被掐著脖子的教育摧殘了創造力?!?/p>
可是,太多困在牢籠里的孩子,還沒等長大,就先拒絕期待明日的曙光了。
生病的是孩子,
該看病的是家長
《兒科醫生》的紀錄片里,有一集記錄過一個泌尿科的病人。
3歲多的小孩,陰莖裂傷、包皮系帶撕裂,情況緊急。而造成傷害的始作俑者,居然是他媽媽的一腳“猛踹”。
最初,醫生以為是誤傷,誰知道家長卻大言不慚地表示這是“有意為之”:“我直接踹的,我就是這個打算?!?/p>
讓人大跌眼鏡的暴力行為背后,原因更是駭人聽聞——
因為兒子不愿意好好學習!
而媽媽口中的學習,是指讓一個三歲多的孩子,每天在5個課外班中連軸轉。早教、英語、美術、平衡班、鋼琴,因為孩子不配合,就換來了媽媽的拳打腳踢。
對此,媽媽甚至振振有詞:“我今天就是想治他一下!”
即便是在醫院里見多了人間百態的醫生,在此刻都忍不住質疑這位“喪心病狂”的媽媽——“你是不是親媽媽?”
當代心理診所最矛盾的現象是:父母忙著雞娃,孩子忙著抑郁。
孩子生病,家長火急火燎帶去看病,但看病最關心的不是孩子的病情,而是“明天能上學嗎?”
孩子已經游走在身心崩潰的邊沿,但父母為了優異的成績、好看的簡歷、各類競賽的獎項,不惜犧牲孩子的睡眠、娛樂、身體健康、性格培養……
父母嘴上說著“一切為了孩子”,倒不如說“一切為了成績”。
可是,當評判人生成敗的標準只剩下學習,孩子的心中就只剩下“死不了就只能繼續學”的絕望。
難怪急診科的徐醫生忍不住在微博上吐槽——“孩子心理有問題,大人一定要去看精神科?!?/strong>
正如《兒科醫生》這一集的結尾所說——也許該補課的,不是孩子。
焦慮的家長,
空心的孩子
《十三邀》最近一期廣為傳播的對談視頻中,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林小英直言——評價標準單一,是教育越來越卷的首要原因。
因為這個時代對優績主義的盲目吹捧,“使社會褒獎了很多只有單一特點的人”。
升學式教育,讓“唯分數論”,以好大學來論成敗,變成了評判人生價值的片面評價體系。而深陷其中的學生們,就像待價而沽的商品,價值被單一化,個體的意志不復存在,唯有在社會共識的價值上(分數、學歷、工作)形成差異了。
為了確認自己正將身邊的競爭者甩在身后,只能使盡卷,盲目卷。
“現在的孩子在學校里,吃飯時間只有 5 分鐘。他們過度地自我監控、自我算計,不敢休息?!?/p>
為了卷贏別人,這帶孩子已經無暇關注其他。
有人說,中國人太心急了,急著長大,急著出成績。
如今,孩子的學業成績已經直接捆綁著一個家庭的成敗。父母心里也苦,在這個“分數為王”的時代,內卷無可避免。當眾人都咬緊牙關向前沖時,誰敢停下來慢悠悠地欣賞路邊鳥語花香?
功利的時代,大家都只能被裹挾著往前走。
所以雞娃路上,家長不遺余力地狂奔。被“別人家的孩子”鞭策著不敢松懈,眼看一山還有一山高,像極了背后有著追趕獵物的獵豹,只能像擰緊發條的時鐘,不斷向前,一刻不停。
但學習的最終目標是什么?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還是僅僅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
林小英教授的那句——“如果你一生做的所有事情都只是為了謀生,你這一生就是個苦役?!?/strong>這句話猶如當頭棒喝,讓我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
“如果有個鏡頭把高一到高三的生活,濃縮在一個小時里面,就能看到(孩子的)生命力是怎么慢慢萎縮的?!?/p>
太過單一化的教育體系,過分追求成績和升學結果,不僅讓孩子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還造成了家庭和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
一味追求學業成就的功利心,使得家長和老師都忽視了孩子的其他成長需求。忘記了我們培養的是孩子,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流水線上千篇一律,模糊了個性的產品。
張朝陽在《星空下的對話》節目中,曾經說過一句話:“中國人成長很慢,一生浪費太多時間?!?/p>
這句話深深刺痛了無數人的心,因為很多人的“一生”從未為自己而活。
不敢折騰的中國人,從小習慣“按部就班”,讀書、考大學、工作、結婚、生子……像上緊了發條的機器人,按照既定程序,一生都走在父母安排好的路線,追尋單一的“標準答案”,最后到年紀很大,依然不知道自己這輩子最想要干什么,只能“迷迷糊糊”地過完一生。
十年苦讀不一定能換來笑逐顏開,似錦前程。也可能花還沒開先枯萎了,曙光還沒出現就先墜入深淵了。
《沒有起跑線?》的紀錄片里,有段話特別有道理——
不是每一個孩子的個性,都適合一開始就用盡全力去跑。就像每只馬的特性都不一樣。 有些馬的特性是在開始時領頭,但是有些馬留在后邊發力,開始時守在后面,去到直路才沖出來。 如果孩子的特性是留后,在一開始就催迫他去跑,很可能跑到一半就潰敗,隨時死在跑道上。 贏在起跑線的那一刻,未必贏在終點線。”
掙脫開功利主義的牢籠,父母應該認識道:雞娃只是為了更好的活著,但學習的意義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藍橡樹教育日歷2025
新的一年
繼續成為懂教育的父母
點擊圖片,進入下單頁
12個教育話題
從根源上理清思路
在2025年的教育日歷中,我們精選出青春期、性別教育、友情、健康生活等12個話題,有針對性地提供一些洞見。
其中既有腦科學的原理、也有心理學的最新研究,認知科學的發現。用這些專業知識去武裝大腦,成為內核更堅定的父母。
當12個月過去,在365天的陪伴下,漸漸建立穩定的內核,直面孩子成長帶來的各種挑戰。
每天一個教育理念
通俗易懂,輕松掌握
越來越覺得,父母的認知高度,決定孩子人生的高度。在有高度之前,你得先有認知。
藍橡樹教育日歷堅持6年的初心,就是幫中國家長找回教育常識,把「送分題」答對。
比如:
為什么現在抑郁的孩子那么多,當孩子說“活著沒勁”時,父母應該怎么做?
讓孩子精力充沛、輕松不累的高效學習法真的存在嗎?
在人工智能時代,什么職業能讓孩子不被淘汰?
最初我們只是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但讓身體健康的科學方式我們真的了解嗎?
家庭教育的難度在于,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每個家庭也都不一樣。你很難照抄別人成功的經驗,只能將這些理念內化,運用起來才能如魚得水。
待辦事項 每日小結
得心應手的每一天
藍橡樹教育日歷,除了讓你日有所思之外,也可以成為你得力的生活助手。
今年的日歷延續去年備受好評的「備忘錄」和「小結」功能。在設計上大氣簡約并存。我們堅持多功能、可持續的經典實用、多場景使用路線,送人也非常體面哦。
寫一寫、做一做,配合藍橡樹少年日歷,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每一天,讓親子時光變得更有意義,增進家庭成員的情感。
人是需要儀式感的動物,每日一撕,開啟全新的一天。
藍橡樹教育日歷2025
火熱售賣中
父母穩住內核,孩子就能穩住人生
(點擊圖片,開始選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