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到《中國新聞周刊》的一則報道:
來自北方某省重點中學的女生楊宏,是班上的學霸,常年穩居班級前五。
然而步入高三,隨著學習壓力變大,她的成績下滑至十名開外。
為了讓女兒提高成績,楊宏的母親在網上通過非正規渠道購買了一款“聰明藥”。
她聽說,很多學生服用這種藥后,學習效率會大增,考試成績顯著提高。
楊宏吃藥之后,果然“立竿見影”,她覺得自己上課時注意力更集中,喜歡上了這種“被按下加速鍵”的感覺,還自行把藥量加大。
可是,在后面的月考中,她雖然重返班級前十,卻開始頻繁出現失眠、掉發、心悸等問題。
高三上學期接近尾聲時,母親察覺到了女兒的異常,勒令她立刻停藥。
結果,楊宏經歷了劇烈的戒斷反應,每天頭痛、惡心、精神恍惚,學習狀態也一落千丈。
直到高考結束,母親才不得不帶著她走進了北京高新醫院藥物成癮科。
據主任醫師徐杰爆料:
楊宏所吃的所謂“聰明藥”,在臨床上,被用于治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俗稱兒童多動癥),屬于國家嚴管的精神藥品,
近年來,為了提高考試成績,“聰明藥”正在被許多非ADHD患者人群私下購買并服用。
然而,“聰明藥”的主要成分與毒品類似,對非ADHD患者人群來說,長期服用會產生依賴,并損害其神經系統,影響情緒和認知功能。
嚴重的話甚至會讓人像吸毒一樣上癮,陷入欲望的泥潭。
父母以為是在給孩子“吃藥”,實際卻是在給孩子“投毒”。
這位給高三女兒買“聰明藥”的母親,就是千萬焦慮家長的縮影。
在教育孩子的這條路上,越來越多的父母試圖走捷徑,來幫孩子換取一個美好的未來。
然而,教育的真相是:所有的捷徑,都是人生的陷阱。
暑假已至,不少家長又開始研究給孩子報什么課外班。
有這樣一種培訓班,說是可以開發孩子的腦屏——讓孩子三分鐘就能看完100頁書,三天時間記住三年的單詞,而且過目不忘、倒背如流。
作為父母,你會心動嗎?
如今,市面上的不少機構就打出這樣的“腦屏”噱頭。
據他們介紹,“腦屏”可以將孩子腦中的文字、想法、信息可視化呈現,如同大腦中裝了一臺彩色電視機般神奇。
許多父母紛紛心動,希望能讓孩子提高記憶力,贏在起跑線上。
然而,有記者暗訪這些機構發現,所謂的腦屏開發就是“全腦培訓”的一種,而且幾乎無一例外宣稱“孩子越早開發越好”。
為什么越早越好呢?
一個機構說出了實話:因為越小越好騙。
一年級孩子的父母,孩子稍微學點東西就很高興,可是三年級的孩子的父母,就不那么好糊弄了。
浙江大學醫學院腦科學教授康利軍曾表示,腦屏是絕對不存在的,是完全偽科學的概念。
不管是前幾年風靡的“量子波動速讀”,還是如今的“腦屏開放”,全都是智商稅。
網上有位父親爆料,自己花了32800元給6歲的兒子報了“右腦開發神童班”。
機構要求孩子每天“一目十行”地看書,幾秒鐘就要看一頁書。
結果3個月過去了,孩子的成績不僅沒有提高,反而下降了很多。
科學研究表明,孩子的大腦的前額葉一般在12歲左右發育成熟,過早過度地開發,會導致腦細胞過早凋亡。
這些所謂的捷徑,非但不能讓孩子變得更聰明,反而還會給孩子的大腦帶來不可逆的傷害。
有句話說得好:你可以逼工廠24小時產出零件,但你能讓水稻一夜開花嗎?
很多時候,父母以為的捷徑,全都是教育路上的一個個坑罷了。
電視劇《搭錯車》中有一句經典臺詞:人生沒有捷徑可以走,橫著省下的路就會變成豎著的坑,早晚都要經過。
所謂捷徑,可能會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卻不能讓孩子贏在終點。
真正能讓孩子走得更遠的,是堅持不懈的努力,以及父母正確的引導和陪伴。
今年高考,來自開封的學霸代易瓚以724分的高分驚艷眾人。
很多人稱贊她是天才。
代易瓚卻坦言,她自從上高中以來,每天清晨6點就起床背單詞,還要堅持晨跑800米,平常充分利用了碎片化的時間學習。
心理學上有個農民思維:
就是任何人任何事都必須遵循自然法則,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循環往復,按部就班。
這恰恰也是教育的底層邏輯:
沒有一蹴而就,更沒有一步登天,唯有奮力拼搏、穩扎穩打,才能一步步積累向上的資本。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從來不會讓孩子走什么捷徑,而是培養孩子自由選擇人生的能力。
1. 幫孩子打好地基 ——培養受用一生的學習習慣。
- 自覺學習的習慣
今年高考,來自泉州的林凡皓考出了696的高分。
林凡皓的爸爸在采訪中坦言:兒子從小就特別自律,幾乎沒參加過什么補課班,而是摸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不少學霸的成功背后,除了天賦和努力,更重要的是擁有強大的自律精神。
作為父母,一定要給孩子充足的自主權,在學習上多給他鼓勵和認可。
逼孩子學習,他只能走一陣子;讓孩子自己愛上學習,他卻能走一輩子。
- 堅持閱讀的習慣
今年廣東高考670分的胡童在分享經驗時,強調一定要多閱讀。
他從小就涉獵廣泛,哲學、小說、歷史無所不讀;高三哪怕備考再緊張,周末也要看課外書。
堅持閱讀,不僅可以豐富孩子的頭腦,還能提升孩子的認知水平,滋養靈魂和心靈。
李雪琴曾經有個“塑料袋”理論:
不少人經常會在家里攢一些買菜的塑料袋。
那些塑料袋看似無用,但總有一天,會在你最需要的時候,派上用場。
閱讀對孩子來說,就是這樣一個循序漸進、厚積薄發的過程。
- 規劃時間的習慣
要想成為學霸,精力分配與時間規劃尤為重要。
北大15級的學霸劉嘉森曾自曝,自己的秘訣便是時間管理。
他把一天分成了三個階段:
早晨,按時起床,吃完早餐,立即投入到緊張有序的學習中。
中午,適當午休和運動。
晚上,間歇式工作,并做好睡前總結。
憑借明確的時間規劃,他的整個高中過得游刃有余,最后考到全省第二名的成績。
真正的學霸,從不會靠臨時抱佛腳,而是規劃好自己的時間,穩扎穩打,步步為營。
一個做事有規劃,生活有目標的孩子,才能一步一個腳印,笑到最后。
2. 幫孩子打開格局——助他開闊眼界,增長見識。
有句話說得好:視野決定格局,格局決定高度。
一直認為,幫孩子找到真正的人生目標,比盲目的雞娃、學習更重要。
所以父母要從小帶孩子見世面,培養孩子廣闊的視野和格局。
教育這件事,既要讀圣賢書,也要走天下路。
父母可以選擇帶孩子去博物館、科技館接受靈魂的洗禮,也可以帶孩子去菜市場、去工廠里看看真實的世界,還可以看看花鳥魚蟲,感受自然之美。
一個孩子,只有真正見過世面,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為了這個目標不懈努力。
這樣的孩子才能更好地自己掌控人生,不被一時的誘惑所迷惑。
聽過這樣一段話:
“教育是世界上唯一需要慢下來做的事情,沒有捷徑,而是一點一滴積累的過程。要努力但不要著急,繁花錦簇,碩果累累,都需要過程。”
作為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
請像一棵樹一樣生長,該扎根時扎根,該抽枝時抽枝,該發芽時發芽。
那些笨拙的、緩慢的、扎實向下的時光,終會化為滿天星辰,照亮你前方的路。
點個贊吧,希望每個全力以赴的孩子,都能滿載而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