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在傳統二聲道領域發燒友群中,McIntosh麥景圖是一個聞名遐邇的品牌。作為一個成立時間長達七十五年的老牌廠商,麥景圖為發燒友們帶來了眾多經典的模擬放大類設備,行業地位簡直無可撼動。尤其是在真空管放大器領域,麥景圖不僅擁有全電路設計的“獨門方案”,還坐擁著能夠全流程生產加工HiFi器材的工廠車間,出品質量穩定性極高——毫不夸張地說,麥景圖就是膽機乃至高保真音響領域“頂尖”的代表。
前段時間的展會上,剛剛梳理通中國大陸銷售代理渠道的麥景圖帶著五花八門的器材亮相現場。在一群“大家伙”中間,一款身材小巧卻居于“C位”的器材顯得多少有點惹眼。
這款名為MHA200的真空管耳放是麥景圖面向耳機系統領域推出的首款器材,售價高達24800元。在短暫的試聽體驗中,我覺得MHA200和我過往聽到的許多國產膽機風格并不雷同,頗有標志性。說起來,從去年開始,沉寂了很長時間的頭戴大耳領域驟然井噴式出新,把玩這些耳機的時候,我也不斷去嘗試找一些新的耳放搭配方案,而MHA200就這樣走進我的視野中。于是,我干脆向代理商潤影音借來一臺樣機詳細把玩。
設計:小巧,復古
MHA200的體積實在是嬌小。拿一個常見的B5筆記本冊子和它比照一下,會發現長寬尺寸相差無幾,放在桌子上不怎么占地方。造型上,它頂部三個獨立變壓器的外盒挨著真空管的造型、正面面板傾斜的設計,都和多年前的MC系列功放極為相似。
正面面板設置了負載阻抗匹配的旋鈕,可以在32Ω、100Ω、250Ω、600Ω這四擋之間切換,以匹配耳機的特性;中間是待機/開機按鈕,在MHA200接上電源之后機器就會馬上進入待機狀態,開機后真空管預熱不到半分鐘就可以開始工作。右側的音量調節按鈕和一般的機器有明顯區別:旋鈕中央是一個停頓擋,中點往前區間調節效果極小,但過了中點之后音量變化幅度急劇變大,這一設計有著和專業錄音棚機器類似的規范。如果MHA200連接的音源能夠調控輸出,或者MHA200連接了前級放大,那我們可以把音量旋鈕停在中央作為“Unity Gain點”,然后通過音源或前級來控制音量。
按鈕下方是耳機接口。MHA200配備了一組雙3pin卡農耳機口、一個4pin卡農口、一個6.35mm單端口,這種配置也是很多舊式耳放的標配。只不過如今雙3pin插頭在新上市的大耳機中幾近絕跡,4.4mm平衡頭大行其道,MHA200的耳機口配置實用性有點打折扣。
在把玩操作MHA200的過程中,我始終能感受到一種屬于上一個時代的復古感。它保留了一臺耳放原始但純粹的形態,在我看來,其設計多少還有一些改良的空間,但這種硬核工業風放在現在倒也未必過時。
聲音:豐滿熱情
這次開始試聽MHA200時,我選擇用飛傲K19作為解碼,以XLR連接到MHA200,驅動森海塞爾HD 800 S(平衡輸出,耳放阻抗設為250Ω擋)。在雙ES9039SPRO芯片加持下,K19的解碼能力非常強悍,基本上達到了萬元級臺機的水平,與MHA200搭配完全合適。
如果讓我用一個詞來描述MHA200的聲音特點,我會用“濃郁”來形容——
MHA200的聲音個性非常強烈。它有一定程度的音染,并且是朝著醇厚而非妖艷的方向添加修飾,基本上不改變聲音特征,但感染力大幅提升;聲底透出一股溫潤“膽味”,不顯得粗糙,順耳且耐聽。與此同時,MHA200的聲音能量充沛,顯得熱情飽滿,絲毫不發軟;但這股能量并不是以一種力道剛猛、咄咄逼人的方式表達出來,而是保持了平和、穩定的態勢。
經過這些方式處理之后,MHA200的音色變得相當特別:聲音的感情豐沛,人聲演唱情緒飽滿,直達胸臆;質感扎實,對音樂的演繹效果鮮活而生動。比如在演繹張國榮的《風再起時》時,歌手厚重的聲線特征在MHA200的表達下更顯凝練,唱詞之中灌注進真摯動人的情感。這種熱情、濃郁的聲音極具辨識度,正和麥景圖經典的膽機一脈相承,往日在音響系統中讓人沉醉的音色仿佛被復刻、濃縮到這部小小的耳放中。
除了音色方面的特點外,MHA200值得稱道的是它絲毫不遜色于高端晶體管機的整體細節揭示力:它能夠把隱藏在樂曲中極為細微的聲音元素都挖掘出來,而且幾乎沒有強加任何銳化的效果,最終以一種自然的、強弱交錯的方式把信息予以還原。動態的表現同樣很出彩,其對于樂曲的強與弱把握得十分妥帖,從細微聲響到陣勢磅礴之間變化幅度特別大,基本上能夠把音樂的情感展現到位。聲場有著不錯的縱向深度,橫向邊緣有一定的約束感,整體規模中規中矩,稍欠一點宏大的感覺,應對一些復雜的大編制交響曲時稍顯局促。它有著不錯的密度,并且在整個聲音空間中分布較為均勻,從而營造出一種舒展松弛但不空洞的效果。結像略大但邊緣比較清晰,立體而不發糊,且表面沒有過分的涂抹。
比如在演繹Scorpions和柏林愛樂樂團合作的《Hurricane 2000》時,MHA200從開篇三聲驚雷到中途的疾風驟雨都展現出了雄壯的氣勢,管弦樂的演奏細節刻畫栩栩如生;加入電吉他和貝斯之后,舞臺前的solo與后排的演奏層次分明,呈現出強烈的臨場感。
MHA200的三頻架構維持在大致均衡的狀態,高頻與中頻的表現尤為亮眼。它把高頻的亮度調得比較明麗,演奏的細節刻畫絲絲入扣,極高頻的延展性也非常好,在演繹小提琴、三角鐵等樂器曲目的時候聲音相當抓耳。中頻方面,MHA200對于厚度的鋪展到位,人聲的位置略顯前傾,演唱細節表達得也足夠清晰。另外,MHA200對聲音殘響控制得比較內斂,這也讓各個頻段的聲音聽起來量感都不會過于豐盈,進而導致某一部分被掩蓋。
盡管MHA200走的不是細膩的路線,但它依然保持著良好的聲音線條感。它的聲底保持了非常高的通透性,一曲終了的時候,剩下的只有黑暗的背景。
綜合MHA200各方面表現來看,它所擅長的音樂類型主要在于人聲流行樂、小編制古典樂這兩個方向。它對于人聲的演繹有著親切、醇濃的特點,一耳朵便能觸動人,對于厚重人聲、尤其是男聲的效果特別明顯。同時,它對于管弦樂的演繹也稱得上張力十足。另外,MHA200并不是一款帶有極強感官刺激的耳放,如果想用它來欣賞電子、搖滾、嘻哈等類型的音樂,可能就要從搭配耳機方面去多下點功夫了。
如果以目前耳機領域常見的“高大全”審美來評判MHA200的話,它放在兩萬元價位分體式耳放里的綜合素質表現或許并不算一騎絕塵的領先。但顯然,它的價值在于以較高的綜合水平來支撐膽機獨特的風格審美,最終達到“神形兼備”的效果——好聽的聲音不光來自于強大的素質實力,更源于對聲音美感的雕琢。
“內力深厚”的搭配效果
對于習慣以隨身機器參數“軍備競賽”一樣的標準來選擇機器的燒友,也許邁入到大耳機甚至二聲道系統后(尤其是接觸電子管機器),需要經歷一定程度的“認知重塑”。簡單來說,同樣的功率標識,對于膽機、AB類以及D類放大的機器而言意義也許完全不同。晶體管機在使用中需要留很大的功率余量,以確保實際工作功率輸出時失真很低,而以“參數失真”為特色的膽機經常可以不需要余量,因為其“失真”正是我們所謂“膽味”的一部分。
雖然在紙面數據上MHA200 500mW的輸出功率并不高,但這并不意味著它是一款“推力小”的耳放。除了HD 800 S之外,我還選擇了幾款主流的動圈和平板大耳來測試適配的效果。
MHA200 + aune SR7000
居于進階價位的SR7000是一款驅動門檻并不太高的耳機,在以往的試聽過程中,我用萬元級的一體機就可以把它的潛力基本挖掘出來。換用MHA200驅動SR7000(搭配AR3金雕平衡線,耳放阻抗設為32Ω擋),一方面SR7000能夠將自身聲場寬廣有層次的特點發揮得當,另一方面耳機的線條感也更加清晰、明快。風格上,SR7000偏素的聲底也能在MHA200的渲染下平添幾分感情。此外,AR3這根線材能夠提升耳機聲音光澤度,這和MHA200的特點也有一定相似之處;而它對聲音體態的削弱效果又被MHA200強勢地補償了回來,整套系統堪稱既“增益”又“互補”。
出于自身定位限制,或許MHA200驅動下的SR7000也難有跨越等級般的表現,但細節上的改良也確實讓SR7000獲得幾分高端耳機的神韻。
MHA200 + DENON D9200
“遇強愈強”的D9200對于前端實力的反映直接明了,同時,它還對前端的控制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戰。MHA200與D9200的搭配(單端輸出,耳放阻抗設為32Ω擋)可以說極盡華麗之風,對聲音的塑造效果精致而活潑。D9200本身解析出色、空間感宏大的素質底子幾乎沒有任何隱藏,尤其是大開大合的動態表現更是讓人聽得非常過癮;與此同時,MHA200本身較為溫潤的風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減掉D9200的刺激性。整套組合無論是出眾的素質還是匹配度不錯的風格都讓人耳目一新,可能需要留心的也就是高頻會有點過亮,當然,這也可以看作是D9200的“本色”了。
MHA200 + ZMF Caldera
在不少燒友眼中,平板大耳往往意味著“難驅動”,這是由平板單元與動圈單元不同的驅動特性決定的。而作為一款售價近三萬的超旗艦平板大耳,Caldera對耳放的考驗也相當嚴苛。
MHA200驅動下的Caldera(平衡輸出,耳放阻抗設為32Ω擋)密度厚實,平板耳機的天生優勢體現得淋漓盡致;其呈現出來的細節極其綿密,讓人感覺樂曲信息撲面而來。整套組合聽來收放自如,聲音中的能量源源不斷地涌現,但又梳理得井井有條,有著非常高的安定性。與此同時,耳機在高頻和低頻兩端也有明顯的伸展,各個頻段又都能夠以平和自然的方式徐徐展開。這套搭配素質與聽感兼具,具備廣泛的音樂適配性,表現力極強。
輸出功率看似不高的MHA200,驅動Caldera時絲毫不露怯,這和麥景圖膽放強大的電流輸出能力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樣一套搭配,完全可以作為MHA200驅動平板耳機效果的參考。
MHA200 + final D7000
D7000這款耳機最顯著的特征是聲音形態穩重,聲底極為扎實,音色則趨于“理性嚴肅”,對前端器材的風格有一定的要求。MHA200搭配D7000時(單端輸出,耳放阻抗設為32Ω擋),耳機的端莊貴氣與耳放的醇厚濃郁產生了奇特的化學反應:MHA200完全能夠把耳機扎實的聲底以毫不拖沓的方式呈現出來,鋒芒不外露,姿態內斂溫和、沉穩有力,面對一些激烈變化的樂曲時,這對組合強大的動態表現又能夠帶來鮮活的能量。
過往用晶體管耳放搭配D7000時,我傾向于將其視為一種比較莊重的音樂表達方式,借以欣賞古典音樂。MHA200+D7000的組合并未跳出均衡的大框架,卻以相對更活潑的方式給音樂加入一些熱烈的情緒,以我個人的喜好而言,這套組合的音色對于浪漫主義、現代古典主義流派作品有著出乎意料的表現力。
分享到這里,我也想聊一聊“阻抗匹配”功能的實操意義。從MHA200機身頂部三個獨立變壓器外殼的電路示意圖可以看出來,在不同阻抗擋位上,變壓驅動的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樣的:輸入輸出端阻抗相匹配時,系統的細節損失和失真會達到最小化;而如果選錯匹配阻抗,比如在32Ω擋驅動HD 800 S,或者600Ω擋驅動D9200,就會出現發悶、發糊、嚴重失真等各種“惡聲”。打個不那么準確的比方,這種調節有點類似于徠卡相機的黃斑手動對焦,阻抗匹配相當于對焦斑塊對齊、拍出清晰的圖像。當然,對與錯并無絕對,耳機阻抗參數也只是一種參考,在試玩各種搭配的時候,我還是建議多對比測試MHA200各阻抗擋位的實際效果。
在過往很多經典的耳放型號上,我們都能見到同類功能的設計。而MHA200的這番操作,實打實地拓寬了適配耳機的范疇,某種程度上也給了這臺機器“打遍天下”的底氣。
小結
MHA200的聲音滿足了我對于一臺優秀真空電子管放大器聲音“形態厚實”“感情濃郁”的想象。它以今天的聲學技術實現了高級耳放應有的素質實力,在此基礎上承載了真空管極致鮮明的韻味,算得上是經典聲音審美在現代的延續。
從音響系統跨越到耳機系統,器材體積的縮小并不意味著技術的縮水。MHA200相當于業內頭部大廠在模擬電路領域頂尖技術的下放成果,從它身上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傳承自麥景圖老器材那獨一無二的味道。我也樂于看到以后出現更多類似MHA200這樣特色鮮明的器材,在燒友們的系統里挑起大梁。
以上。
耳邊燒友團閑雲散人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