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馓飯
? 謝蘭
說起美食,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道人間至味。或許你吃過重慶的火鍋,北京的烤鴨;嘗過廣西的螺螄粉,四川的回鍋肉;買過長沙的臭豆腐,岐山的搟面皮……但你或許還不知道西北地區,我的家鄉甘肅清水有一道名不經傳的美食——馓飯!
馓飯,是我們甘肅天水、隴南等地的特色小吃,是我的家鄉清水人情有獨鐘的一種面食。它源遠流長,生生不息,曾陪伴著祖輩們度過了無數個艱難困苦和辛勤勞作的日子;它用料簡單,制作方便,是家鄉農家人飯桌上的常客;它手工烹制,食材純粹,能讓你品嘗到最正宗最本真的美味。
提起馓飯,我們天水地區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呢。話說清朝年間秦安的安維峻安老爺進京做官,京中官員為其接風,知道安老爺來自窮鄉僻壤的甘肅,沒有吃過山珍海味,就故意在宴席上大擺花樣,想借機譏諷一下他。
安老爺自是聰明人,哪有看不出的道理。事后,他也在府中設宴回請。待大家就座后,他叫家人給每人端上來一碗黃燦燦的馓飯。看到眾人不解,安老爺便笑著說,這叫“纏頭裹腦飯”,吃法很講究的,食者必須夾起飯在頭上繞一圈后,方可入口。說罷,安老爺便給大家示范了一遍。由于家中常吃馓飯,故而他輕車熟路,信手拈來,而眾官員則窘態百出,一頓馓飯吃得頭上、衣服上到處都是……
時光荏苒,官員們吃馓飯的笑話人們早已忘記,但馓飯卻成了家鄉人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
馓飯可以用純玉米面做,也可以混合白面、莜麥面、青稞面、豌豆面和蕎面做,我們主要用玉米面制作。因為玉米面中含有大量的營養保健物質。除了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胡蘿卜素外,還含有核黃素等營養物質,具有改善便秘、護眼明目、延緩衰老等功效。而且做出來的馓飯色澤金黃燦爛、清香誘人 ,不僅口感獨特,而且能養胃和增加食欲,適合各年齡段的人群食用,尤其頗受女同胞的青睞。
馓飯根據味道分原味的和酸味的。
原味馓飯我們叫甜馓飯,它一般用純玉米面做,也可以摻白面,放土豆塊,吃起來軟糯香甜。
做甜馓飯時先燒開鍋里的水,再把事先用涼水攪和好的面糊糊徐徐倒入鍋內,并用筷子不停地攪動(有人直接往開水里撒玉米面粉,這樣做的馓飯疙瘩多。)。之后把鍋里的面糊糊燒開,接著右手拿一雙長筷子,左手抓起一把玉米面,手指縫捏得細細地輕輕蠕動,手腕也隨著節奏上下微微抖動,讓面粉猶如春雨般洋洋灑灑地落在鍋里。這時,右手里的筷子要分開腿快速而均勻地劃圈圈攪動。動作要干脆利落,不然水蒸氣會呵濕手里的面,到了鍋里容易結成一顆顆小疙瘩,里面包著生面。
均勻地撒下的面粉和鍋里的面糊糊攪合后,會咕咚咕咚冒出一個個小氣泡,像水面上小金魚吐出的水泡泡。氣泡隨著筷子的攪動,跟著跑弧線。這時候,火候一定要旺,要一邊攪動,一邊繼續加面。如果人多散面時間長,兩條胳膊酥軟發酸,中間你可以跟著手的節律晃動身體,亦步亦趨地挪動腿腳,也可以喘口氣再哼著小曲兒接著散。直至鍋里的面糊糊變稠,攪起來感覺費勁了,鍋里接二連三冒出更多大氣泡,又噗嗤噗嗤塌下去變成一個個小酒窩時,就用鐵勺舀起馓飯往下倒,面糊像一條黃瀑布,掉在鍋里能堆成團的時候就行了。不過,有的人吃得稀,有的人吃得稠,喜歡吃稠就再撒兩把面,其實馓飯稀了吃起香。然后再用勺子用力攪拌數圈,常言說,馓飯若要好,攪上一百零八攪。意思是,馓飯攪動的次數越多,里面的疙瘩就越少,馓飯就越柔韌勁道。最后蓋上鍋蓋小火燜三五分鐘即可食用。
甜馓飯要配下菜吃。老話說得好,好馬配好鞍,英雄配名劍,甜馓飯必須搭配可口的配菜,才吃起來滿口生香。
甜馓飯的配菜因人而異,我們這里的配菜主要有干紅辣椒和蒜苗炒的麻菜,熱油澆過蔥花和香菜的咸菜,涼拌胡蘿卜香菜海帶絲、涼拌漿水香菜白蘿卜片,熗鍋酸菜和家常炒青椒、青椒炒土豆絲,大白菜炒肉片和各種涼拌野菜……
麻菜下散飯,堪稱經典版。麻菜,也被稱為長活菜。每到深秋,我們這兒勤快的女人都要壓一大缸“麻菜”。主婦們把大白菜和包包菜洗凈,切成四半,放在開水中焯了,等菜七八成熟后撈出晾涼,然后一層層撒上花椒碼在缸里,最后在缸口壓一塊石頭,半個月后就可以吃了。吃馓飯時,將壓好的麻菜撈出切碎后用干紅辣椒和蔥,或者蒜苗和香菜炒了,那味道又麻又辣,吃起來又脆又香。夾一筷子鳳辣子麻菜,吃一口暖心窩的馓飯,那滋味簡直無法形容!
在甜散飯眾多的配菜里,神之配菜是入口酸爽的柔情酸菜。她才是甜馓飯最癡情的愛人,郎有情妾有意,永世不分離!我從小時候吃到現在仍不覺得膩。不論苦苣酸菜,還是包菜、秋白菜和芹菜酸菜,只要用干紅辣椒,蔥花或蒜苗蒜片熗了,夾在金黃的馓飯上,再挖一勺油潑辣子,碗里瞬間艷光四射勾了魂魄。你只管用竹筷在碗沿邊一掠,一卷,挑起夾雜著嗆酸菜拌油辣子的馓飯,送入口中,酸辣香味,頓時溢滿整個口腔。真過癮!
我母親還“秘制”了一道配菜——荏油炒洋芋片。先把荏籽炒熟,搟成細末備用。再把土豆去皮切成片,用少許清油和蔥花炒了,添水燉爛,然后把荏油末灑在土豆片上,翻炒均勻,盛在盤子里,吃甜馓飯時和酸菜一起當下菜,那個香啊,一想起來就叫人饞涎欲滴,念念不忘。
酸馓飯我們叫調和面馓飯,就是馓飯里面調了酸菜和食鹽,即把鍋里的水燒開后,根據自己的口味先把適量熗好的漿水酸菜和食鹽調到鍋里煮沸,再散面粉,散到自認為稀稠合適為止。
我做酸馓飯一般里面放切成塊的土豆,等土豆煮爛了再調味,散面。平常散的是玉米面,有時候和雜面混合,比如蕎面,莜麥面等。
最好吃的是莜麥面洋芋酸馓飯,散面時玉米面用六成,莜麥面用四成,莜麥面用粗的。水開土豆煮爛調味后先散莜麥面,再加玉米面,這樣不易結疙瘩,且能熬煮出莜麥面的醇香來。做好后,配上涼拌胡蘿卜絲,香菜白蘿卜片,炒青椒,油潑辣子和其他愛吃的熱菜,吃上一碗想兩碗,吃了上頓還想下頓!吃完后,莜麥面的幽香久久在唇齒間蕩漾,打出來的嗝兒都是香的。
如果用現炒的火爆硬核的線辣子,合著酸菜馓飯一起下肚,辣氣從舌根往下竄,周身頓時發熱,細密的汗珠爭先恐后冒出來,在寒冷的天氣,更是勁爆!
馓飯盡管看起來用料平常,但不是人人都能做出一碗好馓飯。火大了,容易焦糊;火小了,容易夾生;稀了,就成糊湯了;稠了,就不軟糯了;攪動不到位,吃起不勁道;撒面不均勻,容易出疙瘩......在馓飯的江湖上,手上沒功夫,是拿不下來的。
做馓飯需要技巧,吃馓飯也是一門學問。吃馓飯須用兩根筷子,一根不行。家鄉罵人時常說:“你一根筷子吃馓飯哩,攬得寬!”罵人自不量力,好多管閑事。
吃馓飯時一般人先從碗邊上下手:夾一筷子菜,放在碗邊的馓飯上,用筷子沿著馓飯的邊緣輕輕刮卷一下,讓面裹住菜,然后挑起送到嘴里。端碗的手要邊吃邊轉碗,不然時間長了會燙手。
當然,馓飯的吃法因人而異。有的人轉著吃,吃一下轉一下碗,一圈一圈,直到碗底最后一口;有的人喜歡一半一半吃,鴨子吃菠菜似的;有的人吃一口馓飯夾一口菜。有的人吃得干凈利落,有的人細嚼慢咽,有的人大快朵頤。節儉的人吃完馓飯,還長舌頭一伸,將碗罩在臉上轉兩圈,把碗舔了。有的老人吃了還伸開食指,沿碗捊一遍,手指再順嘴一捋,然后咂巴咂巴嘴舔舔嘴唇……土生土長的家鄉人,吃馓飯那可都是行家里手。
但外地人大多不會吃馓飯,他們要現學現吃。否則會把一碗馓飯吃成稀湯飯,還會把馓飯抹到鼻子和臉蛋上,像地圖,滑稽可笑。有的甚至還會吃出搞笑的橋段……
老家鄰居家的兒子明明在外地打工,臘月里回來時領了個川妹子準備結婚。剛來時三嬸高興地合不攏嘴,頓頓給她做好吃的,他們一家人早晨則吃馓飯。有一天吃早飯時,那女孩看見大家又在吃馓飯,而且吃得津津樂道,就好奇地問三嬸:“這叫啥飯?很香嗎?我能吃嗎?”三嬸說:“這是馓飯,我們這里人常吃,香著哩,你想吃了我給你舀。”說完就真的舀了一碗。這個四川女娃接過那碗熱氣騰騰的稠粥,便拿起筷子學著別人的樣子吃,結果筷子伸到碗里,愣是挑不起馓飯,因為三嬸家的馓飯比較稀。
幾次失敗后,小媳婦不由尷尬得紅了臉。三嬸是個幽默的主,看著她難為情的可愛樣子,心里一樂,就打趣說:“來,狗狗娃,我教你吃。”于是,這位淘氣的母親就握住兒媳拿筷子的白嫩的雙手,沿著馓飯碗邊掠了一筷頭滾燙的馓飯,然后伸長脖子嘴對著筷子噗噗地吹了幾口喂到兒媳的嘴邊。女孩可能是靦腆,也或許是拘謹,她順勢只吃了一支筷子上的,另一支筷子上的馓飯失去平衡,瞬間吧嗒一聲掉在自己高聳的胸脯上,她頓時驚得“啊”地叫了起來,惹得全家哈哈大笑。女孩見狀,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一碗酸馓飯端起來噗嗤噗嗤吸著喝了,還迷糊了一臉馓飯,喝完直念叨“香,香,真香!”逗得全家人前仰后合。第二天早上,這女娃自己舀了一碗馓飯,像模像樣地吃了……
吃馓飯,圖的就是個熱火。 記得小時候每到冬天吃早飯時,男人們端一大老碗馓飯,手拿一根蔥或半截白蘿卜湊到村巷里,或貓著腰站著,或慢條斯理地走著,或背靠低矮的土墻立著,或索性曲腿蹲著,他們一邊大口大口地抹著馓飯,一邊有高沒低有頭沒尾地閑諞。碗里和口里冒出的熱氣,在眉毛和胡須上打轉,一會兒功夫就變成了白霜。吃完飯,你瞅瞅我,我瞅瞅你,都成白胡子老爺爺了,于是都嘿嘿地笑起來……
那時候,母親每天早上都要給我們全家做馓飯。在那個缺油少米的年代,盡管早飯幾乎頓頓都是馓飯,但我們就是吃不敗。白玉米面甜馓飯,黃玉米面酸馓飯,莜馇面洋芋馓飯,母親經常變著花樣做。
每當星期天放假或者寒假里,母親總要讓我給她當幫手坐在鍋灶前燒火 。我手持燒火棍,將一把把柴草慢慢送進灶眼,火大了用棍壓壓,火小了再頂頂。母親則左手將玉米面均勻地、細細地撒入鍋中,右手拿漿水缸里的大筷子勻速地在攪拌。還時不時地提醒我“火小點、火大點、不要再添柴了.......”
馓飯做好后,我們一人舀一碗熱氣騰騰的馓飯,一家人盤腿坐在一坨熱炕上,圍著小方桌,看著上面擺著的紅辣椒炒麻菜,綠蒜苗熗鍋的酸菜,不由得垂涎三尺,食欲大增。于是便不管三七二十一搶著夾上菜,埋頭就吃。我們一邊轉碗一邊用筷子掠著碗里的馓飯和菜,同時還不停地用嘴噗~噗~地朝筷子上吹氣,然后一大口吞掉筷子上的飯菜。霎時,舌頭又麻又燙又辣,于是又是一邊吸著氣,一邊抖著舌頭,一邊繼續又一筷頭一筷頭大口抹著馓飯……馓飯的燙,麻菜的麻,辣椒的辣,酸菜的酸,直擊著我們的味蕾。我們吃得眉飛色舞、吃得津津有味,吃得酣暢淋漓,最后連碗都舔得干干凈凈。細密的汗珠滲出我們的額頭和鼻梁,紅紅的臉蛋熱得滾燙,馓飯的香氣和我們口里吐出的熱氣充滿了整個屋子。此刻,我們忘卻了冬天的嚴寒,只享受著馓飯的清香和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溫馨。盡管那時的玉米面是粉碎機磨的,比較粗糙,而且有時是谷面散的,下菜也很少!
吃完馓飯,娃娃們就搶著吃鍋底的瓜瓜。它焦黃干脆,我們每人手里捏上幾片,幾口就吃完了。如果瓜瓜軟了,母親會放點蔥花蒜苗,加點清油炒了讓我們分開吃。那個味,現在想起來都很香。這份“香”是母親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家鄉的味道,更是記憶中難忘的青蔥歲月……因為這一口馓飯,養活了我們,養大了我們,養育了我們!它是我們的生命之本!
如今,我們還吃馓飯,仍然愛吃馓飯,天陰下雨秋霜落地了吃,北風呼嘯大雪紛飛時吃,七大姑八大姨聚在一起吃,老相識新朋友約在一塊吃,甚至招待親戚款待貴客時也吃……吃的是鋼磨石磨磨的新鮮精細玉米面馓飯,下的是一桌子葷素搭配涼熱兼備的美味菜肴,而且吃得興味盎然熱火朝天。但吃它再也不是填飽肚子,而是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在吃精油細面大魚大肉的同時,搭配粗糧,科學飲食,均衡營養,改善生活。現在吃馓飯,是對傳統美食文化的傳承和堅守,是讓這道美食在歲月的流轉中發揚光大,繼續散發它獨特的魅力。吃的是一種心情一份快意;吃的是一場緣分一腔情義;吃的是人間煙火和人情世故;吃的是國家富強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欣慰;吃的是滲透了家鄉地方文化特色的名副其實的舌尖上的美食!
朋友們,如果你想吃馓飯,請到我的家鄉清水來,酸馓飯甜馓飯任你品味,吃完再帶你品嘗家鄉別的美食,陪你游覽大美清水,包你心滿意足樂不思蜀!
作者簡介:
謝蘭,甘肅清水人,天水市作協會員,中華新文學聯盟暨《青年文學家》雜志社理事,清水縣作協理事。作品散見于《文學百花苑》《人生與伴侶》《青年文學家》《首都文學》《東方散文》《齊魯文學》等報刊雜志及網絡平臺。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