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積極樂觀的,《論語》中有一百多處談到“樂”(悅),通篇沒有一個“苦”字。
不是孔子不苦,孔子很苦,但他能苦中作樂,能貧而樂,能“君子固窮”,“樂在其中”。
孔子是典型的積極型人格。
今天開始,梳理一下《論語》中的“樂處”。或長或短,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偶爾寫寫。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這是《論語》第一章,是《論語》之眼。
核心第一是“學”,第二是“樂”和“說”(通“悅”)。
時習,不是重復的復習,那不可能快樂。學習然后在某個時機發現所學的課本知識可以應用于實踐,是快樂的。
有朋,本意不是所有的朋友,而是同學。同學們來自四面八方,一塊學習,難道不快樂嗎?
所以第一章,類似于孔子的開學典禮。強調學習,強調在實踐中發現學習的樂趣,強調處理好人際關系和君子品格。
《論語》認為,“學”是人生所有事項的階梯、門檻,很多事情的解決,最終靠一個字,就是學。不好學,即便好仁、好知(智)、好直、好勇、好剛,也會帶來很多弊端:
子曰:“由(仲由,即子路)也,女(汝)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
“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論語·陽貨》
孔子問子路知不知道“六言六蔽”,子路回答不知道。孔子說,坐好了,我和你說。好仁德不好學習,弊端是愚蠢;好知識不好學習,弊端是放蕩;好誠信卻不學習,弊端是(被人利用而)害了自己;剛直而不好學習,弊端是說話尖刻傷人;勇猛卻不好學習,弊端是搗亂闖禍;剛強卻不好學習,弊端是膽大妄為。
樂就不用說了,孔子是典型的樂觀型人格,被困陳蔡七天,依然撫琴唱歌;富而樂是正常(遺憾的是富而不樂),貧而樂是境界。
說《論語》是生活之書,一定程度上是指《論語》可以指導人們處理人際關系。
孔子深諳職場哲理,比如他說君子與小人: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論語·子路》
君子容易一起做事,你用不符合道義的方式取悅他,他就不高興;他安排下屬的時候,量才而用,讓合適的人干合適的事(不摻雜主觀色彩、按照私人喜好厚此薄彼)。
小人呢?很難和他共處,但容易取悅他,即便用不道義的方法(阿諛奉承、拍馬行賄等)取悅他,他會很高興。他安排下屬干活的時候,一定是橫挑鼻子豎挑眼,求全責備的。
這不是活脫脫的職場圖嗎?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中國歷史超好看(6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32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