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函谷關不止一座。
最早的秦函谷關,始建于西周,后來秦國在舊址基礎上重建。
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西漢之前,秦函谷關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為兵家必爭之地。
咱們今天游覽函谷關景區,可能會覺得古人言過其實。
若論險峻,就函谷關那個地勢,在國內根本排不上號,憑什么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了?
函谷關歷史文化景區(河南三門峽市)
這個問題要分兩方面來講。
首先,今天看到的函谷關附近的自然環境,與當初大不相同。
先秦時代,函谷關的南北兩翼分別為秦嶺和黃河,東邊是弘農河,西邊則是稠桑塬。
所謂的“塬”,就是指黃土高原因流水沖刷而形成的一種地貌。呈臺狀,周圍陡峭,頂上比較平坦。
而稠桑塬,顧名思義,就是塬上長滿了密密麻麻的桑樹。
根據測量,稠桑塬南北距離達20多公里,東西最窄處也有4公里。塬上距離地面的高度平均在170米左右。
以先秦時代的生產力水平,直接穿越稠桑塬,等于九死一生。
想繞過去也不可能,因為稠桑塬北面的塬壁緊貼黃河,塬體向南深入秦嶺,更難走。
不過天無絕人之路,在稠桑塬靠北的位置,有一條長達7公里的自然山體裂縫。
這條裂縫平均深約30米,底部寬約2米。
經過修整,可供車馬通過。
昔日周平王將都城由鎬京遷到洛邑,就曾路過這條通道。
而函谷關和它東邊的崤山,就是“崤函古道”名字的來源。
結合地形可以看出:關東六國聯軍必須先渡過弘農河,然后才能叩關。即使打進了函谷關,還要經過十余里的峽谷,行軍風險極大。說秦函谷關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并非夸張。
當然僅憑這些,秦函谷關也不算兵家必爭之地。
因為此路不通彼路通,大不了,繞開整條崤函古道嘛!
那可以繞開嗎?可以。
戰國初期,吳起率魏武卒從山西龍門渡口(山西河津縣)渡過黃河,并第一時間在河西修筑城池,打敗了前來迎戰的秦軍,站穩腳跟。
隋朝末年,李淵在太原起兵,南下爭奪皇位,亦是在龍門渡過黃河,進入關中。
類似案例歷史上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不過,從山西入關中,乃背水一戰,必須兵力雄厚,速戰速決,否則背水戰敗,就會不可收拾。
所以,只有當河東政權的實力明顯大于關中政權時,才會選擇這個方向。
如果實力倒轉了,那么從山西入關中,不僅會有很大風險,還會被反推。
前面提到的吳起大破秦軍,就是建立在魏文侯推行變法,國力遠超秦國的基礎之上。
但隨著秦國也開始變法,國力反超魏國,秦軍不僅奪回了河西,還在河東建立防線。
除了從山西入關中外,由云中(今屬內蒙古)南下;沿武關道西出;走蜀道翻越秦嶺,也可以攻打秦國。
南下這條線路,最早由趙武靈王提出。
后來匈奴入侵漢朝,清軍滅大順,就曾走過這條道。
不過,趙武靈王能想到,秦國人也能想到。
秦昭襄王在位時,命人在上郡、北地郡修筑長城,斷了趙國奇襲關中的可能。
并且從云中南下,對后勤的壓力也極大。
兵法云:“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意思就是說,如果派十萬人千里征戰,就得征調七十萬人服徭役。接下來一段時間,這七十萬人就不能從事農業生產了。
兵法又曰:“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
意思就是說,假設一個民夫運200斤糧食,他自己來回就得消耗190斤。只有10斤糧食能運到前線。
常有人問,為啥古代一打仗就缺糧,難道古人平時不吃飯的嗎?
這就是原因。
平時消耗和戰時消耗,根本不是一個量級。
那有沒有省錢、省力的方式呢?
有兩種,一是就糧于敵,就地搶敵國的糧食。
但就糧于敵不可控,畢竟敵人可以堅壁清野。
二是走水運。
相比于陸運,水運要靠譜得多。
《姑蘇繁華圖》
一來,水運的運輸能力大,一艘船的運力頂得上100輛牛車。
二來,水運成本低,船不用消耗糧草。且所需船夫的數量要大大少于民夫。
第三,鐵路和高速公路出現前,水運的用時最短,效率最高。
也正因為水運有這些優勢,歷史上的很多戰爭都是沿著江河進行。
但很遺憾,流經陜北的北洛河下游,九曲十八彎,河谷地形極其險峻,難以利用。
加之駐守上郡一帶的秦國將領又是司馬錯、白起這類狠人。
這架勢,即使趙武靈王沒被他那兒子坑死,也怕是難以掀起風浪。
再說武關這條線路。
當年張儀戲楚一事中的商於之地,就是在武關附近。
秦楚鄢郢之戰后,楚軍在武關外的威脅基本被清除。
而武關路線,道路狹窄,不利于大軍行進。關東諸國想從武關方向攻秦,成功的可行性非常低。
當然,后來劉邦成功了。
但劉邦的成功也有前提,那就是項羽殲滅了秦軍主力。
換言之,武關道很難走,如果一定要經此地攻秦,也得先派兵在函谷關正面牽制秦軍主力。否則就是瞎子打蚊子——白費力氣。
至于走蜀道,以漢中為跳板,北伐關中,就更難了。
且不說秦國先一步控制了巴蜀和漢中。
即便秦國沒能掌握巴蜀和漢中,六國聯軍想要翻越秦嶺,也是難如登天。
再者,繞路必然會增加行軍時間。
這樣一來,秦國就有充分時間摸清六國聯軍的動向,從容加強防守,甚至是征調大軍,兵出函谷關,或斷絕六國聯軍的糧道,或直接攻擊六國。
可以想象一下,小偷想要入室盜竊,發現大門太硬,就去砸墻。這時候,主人荷槍實彈從大門出來,從背后給小偷來一梭子。那畫面簡直......
綜上所述,關東六國死磕秦函谷關,并非一根筋,不知道函谷關易守難攻,而是相對來說,這地方距離關中最近,通關難度最低。
這也是秦函谷關為什么被稱為兵家必爭之地的原因。
既然函谷關最好打,那歷史上有沒有攻破此關的案例呢?
有案例。
公元前298年,孟嘗君召集齊、韓、魏三國合縱攻秦。聯軍與秦軍對峙于函谷關。
雙方對峙一年多后,魏軍戰敗,秦昭襄王親率大軍沖出函谷關,追擊魏軍。
趁此機會,埋伏在附近的齊、韓兩軍攻打函谷關。
由于守關的秦軍太少,函谷關被攻破了。
得知函谷關丟失,秦民大恐,秦昭襄王和秦太后羋八子甚至動了遷都的想法。
但事后來看,昭襄王和羋太后顯然多慮了。
關東六國根本沒有滅亡秦國的雄心。
用蘇洵的話說:“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當年關東六國搞合縱,只是想搶過函谷關,讓函谷關成為六國的大門,把秦軍關在門外,然后任兇橫的秦軍在門外怎么罵,他們都閉門不出。
至于殲滅秦軍,攻破秦都,六國聯軍不敢想,也做不到。
為什么做不到?
因為此時秦國家底雄厚,且凝聚力極強。
秦廷既可從后方調遣兵力增援咸陽,亦有能力在渭河、涇河、黃河一線構筑防線。壓根不存在函谷關一破,關中就守不住的情況。
秦末農民起義初期,起義軍大將周文也曾帶兵攻破函谷關,一路殺至驪山,但因秦廷在關中仍有相當的武裝力量。義軍很快又被迫退出關中。
不過,秦國家底再厚,它該亡國還是得亡國。
公元前207年,項羽在巨鹿之戰中,殲滅了原駐扎在九原一帶的王離軍團。
這時候,另一支秦軍主力、章邯統領的驪山軍團仍然控制著函谷關。
但秦廷內部主昏臣佞,章邯備受排擠,最終做了“帶路黨”。
而早年被秦始皇派到嶺南的趙佗部,此時也聯絡不上。
如此一來,秦廷掌握的武裝力量,就只剩下了關中的衛戍部隊。
偏偏又在此時,咸陽還發生火拼。
先是趙高殺了秦二世,接著秦王子嬰又殺了趙高,搞得人心惶惶。
當劉邦攻取武關后,秦朝徹底沒得玩了。
吳起曾說過:“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
這顯然不是一句空話。人心一旦散了,縱使有險關在手,也不過是紙糊的罷了。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指正修改錯誤之處,發表不同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