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問:孩子五年級11歲,周末和同學約好在萬達吃火鍋,每人準備120元,合適嗎?
我家孩子五年級11歲,周末和同學約好在萬達吃火鍋,每人準備120元(一共三個人),是不是有點不符合這個年齡的風格?我覺得這么大孩子約看個電影喝個奶茶都可以接受,下館子這種事總覺得不符合這個年齡該做的事!于是我提出要求,錢數控制在50元內,孩子也同意決定今天和同學去商量,但是我看出孩子眼中的為難和遺憾,我不知道我這樣做對不對,是不是太扣扣搜搜了?
咨詢師答: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消費習慣,不同的地區也會有各自不同的消費水平,當一群人決定共同消費的時候,提前協商出共同可執行的消費計劃,是值得推薦的做法。你的孩子雖然只有11歲,但顯然他們已經在嘗試以近似成年人的方式進行社交活動。
做為父母想要進行監管,不妨先思考一下自己監管的著眼點在哪里?
我可以猜想到的是這幾個方面:
一是孩子提出的消費水準超出了父母日常的消費習慣,父母自己內心里掙扎是否能夠支持到孩子的消費。
二是孩子提出的消費水準并未超出家里的日常開支,但父母不認同在這個年齡階段要達到這個消費標準,這里面包含了父母自身在金錢消費方面的抑制,有著屬于父母自己一些嚴苛的消費觀念。
三是在孩子的養育過程中,父母習慣了實施管控,而且日常中永遠能夠找到可以進行教育引導或者管控的切入口,尤其對某個消費水平感覺無所謂高或低,只是覺得應該樹立一些價值觀,或者應該有所引導的時候,就會引發出沖突性的反應,此時父母給出的回應常常會顯得很掙扎,既想就此實施些教育或引導,又擔心因此令孩子為難或委屈。
針對前兩個方面,父母相對都會受到自己局限性的影響,有時是受到家庭經濟上的影響,有時是受到父母自身關于對金錢欲望掌控上的影響。
如果父母對自己的局限性有一定的認知,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達出自己想法的,比如可以坦誠消費過高,對家里經濟有所影響;也可以坦誠這種消費促發了自己關于欲望膨脹的焦慮等等。
其實當父母可以認知并接受自己局限性的時候,常常在約束的同時也會出現有相對的靈活,比如既使家里經濟不佳,但可以偶爾贊助孩子一下;或者父母理解到自己內在的緊張擔憂源于自身與欲望的關系沖突,由此會愿意嘗試著讓孩子體驗一下屬于其自己的自由。
可以說這都是一種父母與孩子各自處于相對獨立位置上的互動,父母與孩子各自有自己的需求、感受與情緒,雙方順暢表達,交流協商以平衡各方的感受。
針對第三個方面,就已不單純是對消費進行的討論,而是在傳遞父母與孩子的關系,里面有種控制與被控制的模式。父母潛意識中在試圖操控著孩子的情感感受,外顯的方式又常常顯得冠冕堂皇,比如是為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或者需要經歷些挫折或者磨難什么的。
每當父母潛意識中決定著自己需要進行這么多操控的時候,就難免會緊張孩子的情緒波動,同時又不是真的去在意孩子的情緒反應,只不過是想要從孩子的回應中獲得對父母的認同罷了。
倘若是真的在意孩子的情緒感受,不妨認真聽聽孩子的表達,如果孩子一貫的乖順,則很可能孩子早已經放棄了表達出自己的主張與看法。此時更需要父母放慢自己的節奏,警惕自己時刻想要進行操控的愿望,將孩子放在相對獨立的位置上,允許并接受孩子可以以不同的感受和想法進行生活。
——劉老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