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而育之(教而不育謂之術,教而育之謂之道!聊身邊教育,分享育人之道)
網上有一句很火的話是這樣說的:“一流校長抓文化,二流校長抓成績,三流校長抓考勤”,這句話之所以能引老師們的共鳴,背后是一線教師對于考勤打卡的“深惡痛絕”。
白巖松說:“當一個企業開始強調考勤打卡的時候,這個企業也就開始走下坡路”了,這是著名的“白氏理論”。而白巖松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觀點,源于他對《道德經》的解讀,在《道德經》中有這么一句話:“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這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最好的統治者是人們都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是能讓人們親近他并且稱贊他;再其次的統治者是會讓人們畏懼他;最次的統治者是讓人們輕蔑他。
學校“變態式”抓考勤,背后是學校領導對老師們的極度不信任。說好的要“以人為本”,難道只是寫在紙上,掛在墻上,當老師們疲于考勤,他們能快樂嗎?一個不快樂的老師能教出幸福的學生嗎?
變味地精細化管理,剝奪了教師尊嚴
一些學校,對教師進行的忽視規律、用行政手段進行的強制性管理比比皆是。這些不尊重職工人格的做法,與“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相違背。
教師的工作并非如流水線般刻板,也無法僅僅通過八小時工作制來衡量其全貌。試想,當夜幕降臨,時針已悄然指向九點半,而教師的身影才剛剛離開校園,此時若家長的電話鈴聲響起,接還是不接?若直言拒絕,告知對方已下班,明日再議,恐怕難免招致家長的不滿與投訴。
教師之職,遠非簡單的勞作。備課、授課、輔導、批改作業、考試、教研,這些只是其全部工作的冰山一角。除此之外,還有諸多日常事務等待處理,如接待家長、面談學生、應對上級檢查、上報各類數據、準備公開課等。這些繁重的工作,往往無法在正常的上班時間內全部完成,因此,許多教師不得不犧牲周末的休息時間,自愿加班,而這一切,卻并無額外的報酬可言。
若一所學校僅僅依靠打卡制度來維持管理秩序,那么其管理層面或許已潛藏危機。試想,打卡之后,教師在辦公室內的具體行為,又怎能僅憑技術手段來監督?畢竟,我們不能在辦公室內安裝監控,時刻監視教師的一言一行。這種人為制造的不信任感,只會讓教師與學校之間的關系漸行漸遠。
如果出個校門也要有領導的簽字,這樣的學校還有“人情味”可言嗎?這是為了彰顯學校領導的“官威”?還是為了難為老師們?
就像提倡教師讀書一樣,鼓勵教師讀書本沒有錯,但往往要求必須寫多少萬字的讀書筆記。這種被動讀書計劃不可能激發教師讀書興趣,往往造成應付等反作用。導致讀書似乎不是為了自身的成長,而是為了外界的檢查。
當一個學校“變態式”的狠抓考勤,老師們能幸福嗎?
手寫教案、一天簽到簽退……所有這一切背后,都是學校領導的極度不自信,也是對老師的最大不信任。當把老師們的尊嚴剝奪殆盡,老師們能教出什么樣的學生?
快樂的老師才能教出幸福的學生!
教育是培養人和塑造人的事業,教育管理有其內在的規律。教師是教書育人的專業人員,是具有專業自主性和自主權的知識密集型腦力勞動者。學校的約束機制雖然必不可少,學校的規章制度也要遵守執行。但學校“變態式”考勤,對教師個性和創新發展帶來不利。
學校管理應在激發教師的責任心、創造性上下功夫。教師發揮了積極性,就能把任務執行好,而這一切的前提是學校的管理是否人性化。
學校是一個教書育人的地方,這里應該充滿著人性的關愛、人際的信任和濃濃的情感,要盡量淡化生硬的制度,更加關注柔性管理的投入。學校對教師有沒有關愛,勢必會影響到教師對學生的關愛。試想,如果教育孩子的教師們都沒有幸福感、快樂感,又怎能讓孩子們享受到幸福與快樂呢。
一所學校的學風校風的打造,需要用一定的精神文化引領,在這種文化下,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尊重和認可,當每一名教師覺得有盼頭的時候,他的個人發展利益和學校利益將會很自然地捆綁在一起,學校的發展會給自己個人帶來的榮耀時候,每一名教師都將會努力工作。
如果老師們整天苦于學校的考勤,這個學校就開始走下坡路了!這絕非危言聳聽,當學校把老師們當學生一樣管著,老師的教學自主性根本就無從發揮,何談幸福?各位校長大人,醒醒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