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這么多“樂”“悅”“喜”,但最能體現《論語》之“樂”的,還是著名的“顏回之樂”——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孔子說,顏回真是個賢人啊。吃著竹筐盛的飯(很含酸的),用瓜瓢盛涼水喝,別人都受不了,他卻不改他的快樂。
顏回樂處,孔顏樂處,他以及他老師,到底“樂”什么?宋朝以來,理學家、心學家樂此不疲,無休無止,汗牛充棟。
顏回到底樂什么?那么窮,那么苦?
最好從最樸素的角度來理解,返璞歸真,最為簡單。上升到哲學的高度,答案一定越來越玄。
畢竟,哲學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玄學。牛頓都搞不明白,科學的盡頭都是哲學。
樸素地理解,顏回之樂,就是自我修養之樂。通過學習,提升修養,內心充實,從而帶來快樂。
升職、財富帶不來這種快樂;或者說,它們帶來的快樂很短暫。
貧窮甚至困窘中,知識修養的積累依然讓人快樂。
這還不是最關鍵的。關鍵是兩個字:“不改”——“回也不改其樂”。
什么意思呢?顏回并不是因為貧窮而樂,也不是因為修養、充實而一時快樂,而是一直快樂著。
富裕(如果有),他快樂;升職(如果有),他快樂;貧窮,他快樂;被撤職,他也快樂。
總之,就是不改,就是一直快樂。
這就太難得了。誰能做到?
“不改其樂”是一方面,說明他的人生態度,豁達,樂觀,這一點和蘇軾有點像;另一方面,是他面對錯誤,該改則改,改得徹底,從不再犯——也就是“不貳過”。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論語·雍也》)
魯哀公問孔子哪個弟子好學,孔子說只有顏回。然后加了兩句話:不遷怒于人,同樣的錯誤不犯兩次。
這很值得玩味。首先是孔子對“好學”的定義,絕不是讀書本、死讀書,而是側重于人性。真正的好學,是從生活中學,是在人性修養上提高。
而且,顏回死了之后,“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現在再也看不到這樣好學的學生了。孔子有多看重顏回,由此可見一斑;“不遷怒、不貳過”有多難,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顏回做到了。既“不改其樂”,始終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又不犯同樣的錯誤,這樣的人生修養,絕不是凡夫俗子能達到的。
孔子之所以對顏回之死極為痛惜,正是因為這種難得的品性。
天妒英才啊。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中國歷史超好看(6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32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