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有一種編制叫“整編師”,表面上看它是師級部隊,但其實是由原先的軍改編的。
在不同的時間段,整編師的編制實力數也大不相同。
比如最開始編成的整編師,有二旅制師,也有三旅制師;一般來說二旅制師的兵力可達14000人,三旅制師則超過20000人;諸如整編第74師這種比較特殊的單位,它的兵力則超過了30000人。
在這一時期,整編師所下轄的整編旅都是只有2個步兵團,雖然說3團變2團,實際是將多余的兵力充實到了保留單位中,但這種“方塊”編制并不適用當時的戰斗。
因此,到1947年中后,整編旅又紛紛恢復三團制;稍微熟悉戰史的網友,對這一段歷史應該是有所了解的。
比如孟良崮戰役殲滅整編第74師時,它當時也組建了3個新兵團,準備補齊三團制,只不過新兵還沒有就位,基本部隊就被消滅了。
而在恢復三團制的過程中,編制上的變化,其實遠不止是給整編旅里多加一個團那么簡單。
首先,就恢復三團制后的步兵團編制實力數,一個團總兵力為3100人,這樣三個團的兵力就達到了9300人。
如果再加上旅部和直屬隊的話,那這樣的所謂“整編旅”跟之前的師就完全沒有區別了;真這么改的話,豈不是說明原先的整編師操作全錯了?
所以在恢復三團制的基礎上,當時將整編旅的直屬隊幾乎砍光了,什么炮兵營、工兵營、輸送營全部拿掉。
整個整編旅的直屬隊只剩下了1個通信連和1個搜索連,這兩個連加上旅部,滿打滿算不過三四百人(折中計350人),還沒有先前一個直屬營的兵力多。
因此,改為三團制后的整編旅,其實是頭小身子大,全旅的總兵力將近10000人,但下屬三個步兵團就有9300人。
而且它既沒有炮兵營,也沒有工兵營,輔助作戰力量幾乎是空白。
可團以上單位的作戰,沒有這些輔助力量,又根本不行,那怎么辦呢?
答案是:大力強化整編師級直屬隊。
可這又是如何強化的呢?
首先,成立整編師直屬炮兵團,下轄野炮、山炮營各一個;然后在整編師編制內配齊搜索營、工兵營、輜重營、通信營、野戰醫院、衛生隊、兵器保養連等單位。
在有需要時,從師直屬隊中抽調力量再去支援下屬的整編旅。
這樣的話,整個師部及師直屬隊的兵力就比較龐大了,總計有4500余人。
原先有兩個整編旅的整編師,想辦法各自擴充一個新兵團;而原先有三個整編旅的整編師,則抽調一個旅部為后調旅,將其所屬的兩個團各分給其余的旅;另外主力部隊的三個整編旅,不拆分后調,也是新補齊三團制。
不過這種主力整編師在當時不算普遍,起碼國民黨軍的編制表上是規定,一個新改制的整編師應有兩個整編旅。
這樣的話,兩個各有約9650人的整編旅,外加4500人的整編師師部及直屬隊,總兵力就達到了23800人。
應當說單純看其實力數,其實并不算少,但是由于整編旅直屬單位過少,其實在作戰中這種編制的部隊也是很不好用的。
因此后續又不斷往整編旅級加直屬隊,加著加著就真的跟原先的步兵師沒有區別了。
所以到1948年大決戰前,國民黨軍的那些整編師、整編旅也就陸續恢復成原先的軍、師單位,無非就是改改名字、番號,并在軍級也盡量補齊三個師而已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