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送別詩堪稱一絕,讀來既暖人心扉,又撩起絲絲離愁。
他從不輕易直抒胸臆,而是借景寓情,讓情感在字里行間緩緩流淌。
比如,黃鶴樓畔送別孟浩然時,他未直言不舍。
而是把目光投向遠行的孤帆,以及那一江浩渺春水,“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將那份深情融入這江水里,綿延不絕。
送偶像如此,與粉絲惜別時也毫不吝嗇、不造作。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他不直言與汪倫之情,卻讓人感受超越言語的深情厚誼,歷經千年而不衰。
對友人如此真誠,對家鄉亦是如此。
行船駛出三峽,回望故鄉時,他不說自己無限留戀,反而說“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故鄉之水舍不得我離開,一路陪伴我遠行。
李白不直白,送別之情不直說;送別之痛,更不能直說,比如這首《勞勞亭》。
勞勞亭
唐·李白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勞勞亭:據《景定健康志》記載,三國時期的東吳在城南約十五里的牢牢山上,修建送別亭,供親友送別。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勞勞:此處是憂愁傷感之意,指勞勞亭是傷心之地,讓人一想就不禁失落傷感。
這“勞勞”和《孔雀東南飛》“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中“勞勞”情感類似,都有那種難舍難分的離愁別緒。
但是需要注意,它在不同地方意思不同。
比如,在梅堯臣《曉》中“人世紛紛事,勞勞只自為”中“勞勞”就變成辛勞、忙碌之意。
這句是:人世間的紛擾,都是自己忙忙碌碌造成的。
再換個場景,“觴酣出座東方高,腰橫半解星勞勞”這句詩里。
“勞勞”又變成稀疏、散落的樣子。是夜空中星星點點、散落的星星。
而到“年年警報如星火,牌插勞勞遠筑城”中,“勞勞”則是遙遠的意思。
說的是每年警報頻傳,人們為防御外敵入侵,不得不在遙遠的地方筑起城墻。
這一字多義,不得不感慨,漢字博大精深。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如果簡單地把這幾兩句解釋為:
天下最讓人傷心的地方,莫過于送別客人的勞勞亭。
那也太小瞧詩仙李白。
那時馬車很慢,而道路也沒有今天發達,千里之遙,需要數十日。如果中間有變數,可能今日一別,終身難見。
因此,屈原在《九歌·少司命》中說的“悲莫悲兮生別離”,沒有比離別更悲傷的事。
南北朝時江淹也不會發“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的感慨。
王維更不會肉麻地對沈子福說“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分別之痛,痛徹心扉。所以,李白說勞勞亭是天下傷心處。
李白以亭為題,將焦點對準離別之地——勞勞亭。
他不直說天下最讓人傷心的事是分別,而說最傷心的地方是送客的勞勞亭。
此勞勞亭,非彼勞勞亭,它是現實中分別之地。
這一筆,既直接又曲折,既明了又含蓄。
李白越過具體的離別之事,不聚焦于送別之人,而是專注于離別之地。這樣的構思,不僅立言更巧妙,運思也更超脫。
而讀者會不由自主地由亭及人,由地及事,聯想到在勞勞亭的一次又一次深情惜別,心中各種情緒無限上演。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古人送別之際,除了設宴餞行,還會折下柳條贈予遠行的親友。
“柳”諧音“留”,有挽留惜別之意。
這一習俗,在唐代尤為盛行,是送別場景中的標配。
曾經,長安東門附近的柳枝幾乎被折盡。就連著名詩人王之渙,在送別友人時也未能折到一根完整的柳條,只能賦詩:“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對此現象,白居易更是直接呼吁:“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
他懇請人們在折柳時手下留情,為小樹留下幾枝綠意,也為春天留下一抹生機。
而李白送別友人時,正值柳色未青的時節。
于是,他產生奇想,不言離別之痛,借春風之手,讓無情春風變得有情、知冷暖。
春風這位使者,能洞悉人間悲歡離合。它知曉離別的苦澀,不愿意看到人們的離別場景。
因此,寧愿選擇沉默不語,讓柳條保持枯黃;也不愿讓柳條返青,它們成為離別時的見證。
所以,放慢腳步“不遣柳條青”,不忍心吹綠柳條。
李白很直白,他赤裸裸夸耀玉真公主是天女下凡:
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
他吹捧楊貴妃是瑤臺仙女,君王見之能緩解疲勞: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然而,到《勞勞亭》時,李白的風格變得含蓄而委婉,這算是他最內斂的一首詩。
天下最傷心地在哪里,各位詩友怎么看?
#頭條興趣尋寶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