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英,56歲,化龍鎮北柴東村一位樸實的農村婦女。她不僅十幾年如一日、無微不至地照顧婆婆,還將年幼喪母的侄子撫養成人,視如己出。她孝順和善良的事跡廣為流傳,感染著鄉鄰紛紛效仿。近年來,楊秀英加入了善德公益組織,不光照顧好了自己的家人,還力所能及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2019年6月,她被評為孝老敬親“中國好人”。
好兒媳
十幾年如一日照顧年邁婆婆
多年來,楊秀英的婆婆身體狀況一直不好,楊秀英夫婦沒少帶著她四處求醫問藥。前些年,婆婆因一場大病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看到婆婆無助的樣子,楊秀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為了寬慰婆婆,她日夜相勸,耐心疏導,并發動親朋好友、街坊鄰居到家中看望,讓婆婆逐漸放下了心理包袱。
那段時間,楊秀英的主要工作就是照顧婆婆。每天起床為婆婆擦臉洗手后,楊秀英就開始給老人做可口的飯菜,然后一口一口地喂她吃飯。老人平時愛吃些什么,她都會變著樣地做。伺候婆婆起床吃飯后,楊秀英又給婆婆整理房間衛生。忙完這些,簡單吃點早飯,楊秀英還要到田里忙農活。期間,她還要想著家中的婆婆,中途再回去看看,生怕她需要人照顧時自己沒在身邊。
無論是日復一日地給婆婆端湯送水、洗臉洗腳、揉肩捶背,還是每周一次的洗頭洗澡、擦身換衣等,楊秀英從未落下,也從未說過一句怨言。鄰居親友去看望老人,老人的衣服被褥全都是干干凈凈、整整齊齊,沒有一絲異味。婆婆常說,楊秀英雖然是自己的兒媳,但跟女兒一樣貼心、孝順,“我很有福氣”。
好伯母
伺候重病弟媳撫養侄子長大
多年前,楊秀英的四弟媳患上重病,從確診、做手術直到離世,一直是楊秀英照顧她。以前交通不便,弟媳要去醫院做化療,楊秀英都是和丈夫用三輪車載著弟媳到離家幾十里外的醫院;她每天給弟媳擦洗身體、清洗衣物,日夜陪伴,幾乎寸步不離。
弟媳臨終前,將她唯一的兒子托付給了最信任的嫂子楊秀英。楊秀英毫不猶豫地保證:孩子交給我你放心就行,我一定拿他當自己的孩子對待。弟媳離世后,楊秀英就成了侄子的“娘”。楊秀英說:“他那么小就沒了母親的疼愛,但還有我和丈夫,無論吃多少苦、受多少累,我都要把他撫養成人。”憑著這一股韌勁,家境不寬裕的楊秀英省吃儉用,自己寧愿少吃點,也不虧待孩子;為了地里的莊稼多點收成、多賺點錢,她早出晚歸,每次都在地里多忙一會兒……就這樣,十多年來,楊秀英把侄子當親生孩子養育,直至拉扯成人。
楊秀英對侄子的付出,鄰居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他們說,“像這樣心眼好的伯母,真是打著燈籠難找”。如今,侄子已經參加工作,對楊秀英孝順有加。看著懂事的孩子們,楊秀英心里暖暖的,覺得這些年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好鄰居
身體力行幫助他人踐行公益
生活中,楊秀英是大家的好鄰居,與親朋鄰里和睦相處,以誠待人。每當左鄰右舍遇到急事,她總能伸出援手,盡力幫助。周圍的年輕人上班忙,她知道后經常做好飯給其家里的老人送去,好讓他們安心在外工作;村民誰家有紅白事,楊秀英也都會主動前去幫忙……
2018年,善德公益服務中心在村里成立了一支善德公益分隊,楊秀英二話不說就報名參加,成為一名志愿者。雖然平時照顧婆婆和家人已經讓楊秀英忙碌不已,但每當遇到公益組織有集體活動,楊秀英都會擠出時間參加。北柴東村及鄰村舉辦餃子宴,楊秀英和隊友們都會準時趕到現場,為老人們包水餃、演節目;逢年過節,不管家里有多忙,楊秀英都會和隊友們一起看望孤寡老人,為他們送去溫暖……
如今,婆婆去世,楊秀英在外地幫兒子和兒媳照看孩子。離家在外,她依然時刻關注家鄉,有空就回家住一段時間,到孤寡老人家里看看,力所能及地幫他們做些事情。“志愿者意味著無私奉獻,我沒有想過要做什么大事情,只想在能力范圍內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兒,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實、更有價值。”楊秀英說,一個人活著不能只為了自己,還要更多地幫助他人。多年來,她用“小我”書寫“大愛”,成為四鄰八村群眾學習的榜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