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借人工智能展示音樂創作成果,辯論隊員們則跨學科展開思維碰撞,現場“舌燦蓮花”“妙語連珠”……12 月 9 日晚,在西安交通大學東二樓362 多功能教室中,西安交通大學第三屆 “國運杯” 辯論賽系列初賽精彩上演。同期,西安交大新增通識課程《走進音樂人工智能》學生交流展示與辯論賽開啟。本次活動由中華網面向全國網友同步直播,累計觀看人數42.3 萬人次,獲贊 8.3 千人次。
陜西國運教育慈善基金會理事長辛曉紅,國際辯論賽著名教練及評委、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韓鵬杰,泰和泰(西安)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董春紅等嘉賓出席本次比賽。
當晚,該課程實踐活動在李梓源同學悠揚的鋼琴聲中拉開帷幕。本場活動主持人為梅景榮,同時也擔任辯論賽主席。在上半場學生交流展示環節,《走進音樂人工智能》課程的學生張家碩、鄭海歌、馬秀蘭三位同學率先登場,他們以 “成為音樂‘創作人’” 為主題進行了匯報。匯報簡要介紹了音樂作品的創作過程,涵蓋創作靈感的來源、歌詞創作、人聲分離、歌詞替換、AI 翻唱、音軌合成等內容。同時,還介紹了相關AI 創作軟件,并通過兩首歌曲對比,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與人類藝術家在創作上的差異。
隨后,司龍昆陽同學通過 “音樂生成、風格遷移、人聲替換 —— 音樂與人工智能的關系”主題分享,對音樂生成、音樂風格遷移和人聲替換技術進行了簡要介紹,并現場應用目前熱度極高的音樂生成平臺 cursor 和音軌合并軟件 musicfy 進行演示,同時對人工智能技術能否代替音樂創作這一話題展開了討論。
接著,電氣工程學院能源互聯網 2201 班的吳建霖同學滿懷深情地演唱了他填詞原創作品《西遷一往無前》,用歌聲表達了對西遷精神的深刻理解以及新時代西安交大學生對西遷人的尊重與敬意。因不會作曲,吳建霖只能 “依曲填詞”,他希望人工智能能夠幫助他實現作曲的心愿。司龍昆陽同學利用吳建霖創作的歌詞,通過人工智能生成了新的歌曲。這首新曲詞曲搭配恰到好處,曲調充滿活力和動感,完美契合《西遷一往無前》的歌詞內涵。司龍昆陽同學還簡要介紹了歌曲生成過程。
在下半場辯論環節,正反方辯手圍繞 “人工智能的音樂作品是否應該享有版權保護” 這一辯題展開激烈辯論。8位辯手旁征博引,通過對大量案例與當下熱點問題的討論展開了“唇槍舌戰”,深化了觀眾們對于現實問題的思考,呈現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語言交鋒。
經過激烈角逐,正方三辯馬天澤和反方一辯何子萱榮獲本場“最佳辯手”。梅景榮榮獲“最佳主席”。
本次辯論賽評委為韓鵬杰教授、董春紅律師、曹耿獻副教授、李東鶴副教授以及第一屆 “國運杯” 辯論賽冠軍隊獲得者楊益泉同學。
在評委點評環節,楊益泉對同學們的表現予以肯定。董春紅律師結合自己專業,對正反方的觀點都進行了點評。
“這一場辯論,同學們對于人工智能作品版權保護中涉及的‘獨創性’判斷、人工智能作品權利保護邊界、人工智能作品要將人類的審美帶向何方等關鍵問題給出自己深入的分析,非常難得。”董春紅說。
“本此課程體現了多樣的課堂模式,實現了強互動性課程,增加了學生個人思考和課程參與度,為高校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提供了有效的可參考方案。”辛曉紅說。
據介紹,《走進音樂人工智能》課程是西安交大新增的 “智課” 通識課程,由西交大音樂教育中心曹耿獻副教授、電信學部自動化學院的李東鶴副教授共同授課。該課程在教學中精心設計了授課、辯論賽、藝術家與 AI 互動、學生展示交流、音樂會以及參觀秦腔博物館等教學環節,切實踐行 “以學生為中心” 的教學理念,積極探索跨學科交流與碰撞新模式。
據了解,西安交通大學“國運杯” 系列辯論賽由陜西國運教育慈善基金會,西安交通大學教育基金會、教務處、人文學院聯合主辦,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走進音樂人工智能》課程組,西安交通大學 “國運杯” 辯論賽會務組承辦,西安交通大學人文藝術名師工作室,西安交通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絲路新影工作室,全國思政課程名師工作室(西安交通大學)協辦。
此次辯論賽既是該校通識課程教學改革成果展示,也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課程思政相結合的探索與實踐,旨在傳承西安交大辯論賽優秀傳統,將“國運杯”辯論賽做成學校人文品牌,提升西安交大學子思維能力和應變水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