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這是紅旗出版社推出的新媒體欄目《紅旗100事》。在這里,我們將與你一起探討100個關于紅旗出版社和圖書的故事:選題是怎么產生的?圖書制作有什么小知識?編輯的日常是怎樣的?出版界的獎項有什么來頭?……更多有趣有用的出版知識,就在《紅旗100事》。
015 一文讀懂“校對”的前世今生
校對的前世今生
校對是書刊出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序,也是一項極為細致、重要的技術工作。
校對的主要任務是對照原稿逐一核對校樣,按照書刊的出版規則和要求,發現排版和編輯加工中的問題,并及時改正其中的錯誤。
我國歷史上最早關于“校對”這一行為的記載可見于西周。
西周正考父校正商代的《商頌》,被記載于春秋時期左丘明編寫的《國語·魯語下》中:
“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于周太師。”
自此,對古籍進行文字比勘活動就稱作“校”。
西漢時期,劉向首次提出了“校讎”的概念,其所著《文選·魏都賦》中提到:
“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謬誤,為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為讎。”
大意是,校對一方面要通讀全書,發現并改正謬誤;另一方面,通過比較不同版本的差異,改正訛誤,向讀者提供善本。
唐宋以后,“校讎”又稱“校勘”。
“校勘”的“勘”,取“甚力”的含義,表明了當時校書工作的嚴肅性,非下大功夫、花大氣力不可。文字學家對“校勘”下的定義是“覆定”,即再三考核而后定。
近代,由于鉛活字排版和機器印刷技術的引進,我國出版生產力發生了很大變化。
校勘工作一分為二,校對成了獨立工序。
在今天,校對的主體、客體都發生了變化,方法也與過去不盡相同,但校對的基本含義、根本性質沒有變。
校對工作,既要消滅原稿在轉移過程中產生的錯漏,又要改正原稿本身存在的錯訛,為讀者提供準確、完整的優質出版物。
幾種常用的校對方法
校對的基本方法有四種:
對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
這四種方法是古籍校讎的基本方法,也適用于現代圖書校對工作,因而也是現代校對的基本方法。
一、對校法
對校法是照原稿校對校樣,使校樣上的文字、標點符號、圖、表等與原稿完全相符,達到消滅一切與原稿不符的排錄錯誤的一種校對方法。
現代史學家陳垣先生在其《校勘學釋例》中所提:
“對校者,即以同書之祖本與別本對讀”“其主旨在校異同不校是非”。
對校法的特點是比照原稿,逐字對校樣,發現校樣與原稿之間的異同,以原稿為依據去異存同,保證原稿的原意正確無誤地復制成付印樣。
這對校對人員的細心和專注有著極大要求。
二、本校法
“本校者,以本書前后互證,而抉摘其異同,則知其中之謬誤。”
本校法是在通讀校樣后,通過書稿前后、左右內容聯系與互證,發現問題,訂正訛誤的一種校對方法。
通過本校法可以發現對校法發現不了的差錯,彌補原稿的闕漏,提高書稿的質量。
本校法要求校對人員具有豐富的經驗和較強的辨錯能力,否則,在操作過程中常常會出現顧此失彼、掛一漏萬的現象。
三、他校法
他校法是利用各種標準和規范的圖書與原稿對照,找出不標準、不規范的地方并加以改正的一種校對方法。
陳垣先生說:“他校者,以他書校本書。”
古籍類、科技類、著作類的圖書應用他校法最多。
校對人員利用《辭海》《辭源》《現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來校正文字也屬于他校法。
他校法的特點是通過數本復議來確認差錯。為此要求校對主體對新標準、新規范要有所了解,對權威工具書一定要相當熟悉,這樣才能迅速、準確地運用此法釋疑解難。
四、理校法
理,即推理。
理校法就是校對者運用自己的知識進行分析、推理,作出是非判斷的校對方法。
“所謂理校也,遇無古本據,或數本互異,而無所適從之時,則須用此法。”
理校法要求校對人員一是從分析字詞含義入手進行推理判斷,二是運用邏輯方法進行推理判斷。
這要求校對人員對書中的知識內容通讀后理解、內化。理解是理校的中心,而準確的理解是植根于豐厚的知識積累的沃土之中的。
因此,在采用理校法進行校對的過程中,要充分展開聯想、推理、判斷、識別等一系列復雜的思維活動,同時要避免“想當然”而造成妄改。
數字時代之校對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和出版行業數字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校對這一出版生產的重要環節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首先,校對的功能產生了變化。
傳統的紙稿校對過程中,校對人員首先要做的就是校異同。
然而在數字化出版的背景下,電子版稿件的加工處理過程無論是編輯還是校對的對象均是同一電子文件。
傳統定義下的校樣與原稿之間基本不再存在差異,校對逐漸失去了校異同功能。
校異同的屬性逐漸淡去,他校法、理校法以及本校法則成為了現今校對工作中的重點,查出稿件中科學、技術、常識方面的差錯,提升出版物質量成為了校對人員的關鍵任務。
第二,校對的客體從紙稿向電子稿件轉移。
數字出版背景下,大部分的稿件加工都處于無紙化的環境中。
無論是作者、編輯還是校對人員,在對相關稿件進行編寫、審稿、校對的過程中大多直接面對電腦屏幕。
“無紙化”的加工模式讓稿件沒有了因手寫產生的錯字、筆誤以及字跡潦草等問題,但也產生了由打字、輸入錯誤產生的同音字、異形字、前后內容重復等常見問題。
這些問題有可能是作者操作失誤導致,也可能是編輯加工不當導致。
所以,無紙化的校對模式,既需要校對人員有效的掌握電子稿件的編校規律,熟悉經常出現的錯誤類型,也需要學習新的技術手段來適應數字化時代的校對工作。
這就是下面要談的一點。
第三,校對技術手段的革新。
電子稿件產生差錯的環節和原因可能有很多,如排版、作者、編輯以及計算機故障方面等等。
因此,對電子稿件的審校一般采取人機結合的方式對其進行矯正處理,也就是通過校對軟件來對其漏字、形近字以及同音字進行檢查與改正,其中還包括符號、單位等差錯的檢查。
校對人員用軟件輔以人工的方式發現問題、修改問題,相較以往能夠獲得更快的校對速度以及更短的校對周期。
這種模式大大提升了編輯校對的工作效率,也降低了出版社的人員成本。
第四,校對的邊界逐漸模糊。
今天,需要校對的內容不僅包括傳統的技術性、文字是非的修改,以及對知識性、常識性是非的修改,一些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也被納入到了如今的審校范圍。
在這種校對范圍擴大的背景下,校對人員需要掌握的校對方法和模式也需要轉變。
思政方面審校要求的存在,需要校對人員在現有基礎上做好新知識的不斷更新與學習,對新時期國家方針路線進行充分的理解掌握,并做好新概念以及新詞匯的掌握分析。
第五,新詞匯和網絡用語的沖擊。
很多文字工作者都能感受到,近年來,字典的標準變化頻繁,字詞的新用法不斷出現。
有些字典上一版和新版中對個別字詞的解釋明顯不同,加之互聯網用語的不斷出現沖擊字典的權威,有的甚至已被主流媒體采用。
可以說,語言的發展在不斷地規范化,又在不斷地打破規范,創造新的規范。
這是語言發展的客觀過程與規律,也是編輯和校對人員必須適應的規律。
面對的新的表達方式和網絡語言,編輯、校對人員既要采取謹慎的態度,保持一定的距離,又不能對網絡語言的新嘗試、新創造采取簡單的一概否定的態度。要引導讀者正確對待這些新的語言現象,適當地吸取已經約定俗成的新詞語、新表現方式,來豐富自己的語言。
------------- 參考資料 -------------
1.《圖書校對工作基本規程》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 2005-04.
2.《數字出版時代圖書校對人員面臨的新問題及對策》劉春莉 2017-01
來源:方正智慧出版
編輯|張 穎 監制|王曉宇
感謝您的閱讀,讓我們彼此看見
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