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1904年的紫禁城,光緒皇帝朱筆在卷首寫下第一甲第一名。
而這份考卷的主人劉春霖不會想到,自己以小楷聞名的答卷竟成了中國科舉史上的絕唱。
就在三十二年后,他被日本人抄家,將他畢生收藏的古籍字畫洗劫一空。
河北肅寧縣北石寶村的劉姓農戶家里,一個男嬰在土炕上啼哭落地。
父親劉魁書在濟南府做幕僚,母親王氏操持家務,6歲的劉春霖被送回老家由哥嫂撫養。
貧寒家境并未磨滅劉春霖的向學之心,少年時他常在田間用樹枝在泥土上練字,夜晚就著油燈研讀《四書》《五經》。
鄰居曾見他蹲在磨盤旁以細沙為紙、樹枝為筆,一練就是幾個時辰。
漸漸地,他的小楷尤見功力,民間漸有"大楷學顏、小楷學劉"的說法。
1904年春,33歲的劉春霖赴京趕考,殿試策論以求才若渴為題,劉春霖洋洋灑灑寫下作品。
光緒帝親閱考卷時見其字跡圓潤俊逸,又因籍貫肅寧寓意肅靜安寧,瞬間龍顏大悅,恰合王朝求穩之心,遂點其為狀元。
金殿傳臚那日,劉春霖身著赭紅色狀元袍,在太和殿受封翰林院修撰。
他不會想到這場榮耀背后,是科舉制度行將崩塌的挽歌——次年清廷即下詔廢科舉,他因此成為了最后一個狀元。
后來,劉春霖以翰林院公派的身份東渡日本,進入東京法政大學攻讀政治學。
在日期間,他目睹了明治維新后的社會變革,因此多有非變法無以圖強的感慨。
民國建立后,劉春霖歷任教育部僉事、總統府內史等重要職位,更是以總統府代表身份赴曲阜主持祭孔大典。
但官場傾軋讓他深感疲憊,曾有同僚勸他向權貴獻媚,但劉春霖始終無法做出違背本心之事,未敢忘讀書人本分。
1928年北伐軍進駐北平之際,劉春霖毅然卸下所有職銜,在西觀音寺胡同租下一座青磚四合院,自此開啟隱居歲月。
每日破曉時分,他便在南窗下鋪開宣紙研墨臨帖。
這位前清狀元偏愛粗布長衫,布鞋踏過琉璃廠青石板路時,常引得書坊掌柜們隔簾相望。
如此淡泊自守的歲月里,他的聲望卻日隆,北平文化圈皆知西觀音寺住著位不做官的狀元。
大學者陳垣提到,春霖先生雖隱于市,然校勘之精、書法之正,足為世范,這位末代狀元用二十載隱居時光在亂世中筑起了一座精神的四合院。
盧溝橋事變后北平淪陷,日偽政權深知劉春霖的社會影響力,多次派員拉攏,
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王揖唐親自登門,承諾給他北平市市長之職,讓他加入日本。
劉春霖義正言辭地說,你我同科進士,怎可做此賣國之事?
王揖唐悻悻而去,三日后,日本憲兵隊以私通抗日分子為由查抄其住宅。
抄家當日,劉春霖端坐書房不動,眼看憲兵將宋元古籍、名人字畫裝上卡車。
最終,憲兵抄走古籍200余箱、字畫100余幅,連他多年積攢的碑帖拓本也被洗劫一空。
事后親友勸他暫避,劉春霖卻絲毫不在乎。
1941年河北旱災嚴重,他變賣僅存的幾件皮袍,聯合北平文人發起賑災募捐,在《大公報》刊登啟事發動眾人的力量。
期間劉春霖堅持每日書寫扇面、對聯義賣,所得全部捐給河北救災會。
1944年初,劉春霖因腦溢血臥床不起,彌留之際他叮囑子女將殘存的《論語》批注本交給輔仁大學,同年1月他在北平逝世,享年73歲。
南京博物院至今還珍藏著劉春霖的殿試卷子,其書法作品在拍賣市場屢創佳績,鑒藏家評其筆墨骨力中透著凜然氣節。
而這也和他背后令人動容的抉擇有關,他寧愿承受抄家之禍也不與偽政權合作,有士可殺不可辱的風骨。
1944年寒冬,在科舉制度終結三十七載后,劉春霖于北平病逝,如今翻開那頁泛黃的殿試卷,墨間仍然凝結著百年前的政論智慧。
而字里行間的風骨早已超越科舉時代的局限,末代狀元關于氣節與堅守的故事,早就成為歲月中的永恒。
參考資料:
1. 《清史稿?選舉志》,趙爾巽等撰,中華書局,1977 年。
2. 《劉春霖年譜》,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1985 年。
3. 《偽滿洲國史料?文教篇》,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1993 年。
4. 《末代狀元劉春霖》,《歷史檔案》,1989 年第 2 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