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姓名:陳永軍
作品名稱:自作詩《龍門石窟》
作品書體:草書
作品尺寸:八尺(240cm x 96cm)
創作時間:2023年11月
作品釋文:伊闕萬雕史存留,兩山石窟紫氣悠。承隸啓楷源流久,洞天詩詞韻染秋。唐匠獨具洛河碧,神工瑰寶曠世幽。百丈懸崖千年佛,拾階遊子寫風流。
作品鈐印:永軍私璽、道居、偶得
作者簡介:陳永軍,字道居,號朝陽閣,1974年生于浙江臨海,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書法藝委會委員,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中國文聯第四屆全國優秀基層書法家,中國書壇青年百強榜百強,華南農業大學、廣東交通學院客座教授。
陳永軍書法創作感悟:
2023年11月10日,假期尾聲,我選擇到洛陽龍門石窟研學,沉浸式感受北魏遺風,從雕刻到藝術,從造像到書法,從題記到詩詞,想從這樣的藝術形態和藝術美觀中尋找通往歷史美學的一扇門,這也是為了在書法創作中尋找情感素材。
一直以來,本人堅持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緊緊圍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歷史使命,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守正創新,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充分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不斷拓展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廣度、密度、深度,不斷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感召力和影響力”的文化思想理論。所以這次龍門石窟研學既是一次書法藝術尋根之行,又是一次文化使命踐行之旅。
龍門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文保單位,始建于北魏,南北走向長達1公里,現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余品,佛塔60余座。白居易《修香山寺記》曰:“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意為洛陽城四周山水圍繞,古跡眾多,龍門石窟居首也。刻有“龍門”二字的龍門石拱橋橫臥伊水之上,連接龍門東西兩山,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的窟龕星羅棋布,龍門石窟造像更是蘊藏了北魏至唐朝400年間,整個中原上至皇家貴族,下至普通百姓對于塵世寧靜生活的精神向往和美好愿望。
其中,古陽洞位于龍門石窟西山南段,是龍門石窟開鑿最早、書法藝術最高的一個洞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書法珍品——龍門二十品中古陽洞占十九品,慈香窯占一品。龍門二十品是魏碑體的代表,結體用筆在漢隸和唐楷之間,它基于隸、形于楷,為隸書向楷書的過渡。清代學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曰:“點畫峻厚、筆法跳躍、骨法洞達、血肉豐美等十美。”他所提魏碑十美成為近代以來對北魏時期碑銘書法藝術最具代表性的評價和贊譽,康有為稱龍門北魏造像記為“龍門體”,他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學習魏碑書法應從“龍門二十品”入手。
我滿懷激動的心情沿著石階一路前行,來到古陽洞門口,卻發現古陽洞正在裝修,洞口立牌溫馨提示:文保施工,請勿入內。我在古陽洞門口駐足良久,未見龍門二十品真容,委實遺憾。但當我站在東山香山寺上,環顧四周,放眼望去時,胸中塊壘盡消:這一刻,龍門全貌盡收眼底,隔著伊河對望西山石窟整體石刻佛雕造像,其姿態栩栩如生、氣勢雄偉壯觀,令人不禁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和瑰麗,正可謂:一朝入畫卷,一日夢千年。
歲月有情,人心清簡。次日,恰逢人民空軍成立74周年紀念日,我到洛陽洛龍探望老班長83歲母親(2008年,老班長因搶險光榮犧牲了),并答應把自作詩《龍門石窟》寫成書法作品,敬贈老班長母親,掛在她老人家老屋中堂,以作紀念。我與老人家的相識,還是在1995年冬天,老班長母親來到空軍部隊看望兒子,還送了她親手做的一雙手工布鞋和手工鞋墊給我,當時我感動的隨著老班長一起喊她:媽媽。后來,她經常給我寄手工鞋墊(因為我告訴過她,我一直在穿我奶奶做的手工布鞋),我也一直保持著在重大節假日給老人家打電話的習慣,電話里她一直喊我:小軍,我也一直稱她為:媽媽。這次重逢,當我見到老班長母親喊她媽媽時,她抱著我哭了……
當晚,回到廣州,身體雖已疲倦,情緒卻很高昂。我快步走進自己的書法空間,即時研墨,進行自作詩《龍門石窟》書法創作。這件自作詩,雖然沒有一個字提到老班長和她的母親,但在創作時,我是含著淚把它寫完的,寫得肆意、寫得痛快!
《龍門石窟》作品尺寸為8尺,由豎式兩條屏組成,以老班長母親老屋中堂高、寬度而定,紙張為浙江富陽松花色元書紙,這種顏色與她居住場景及她的個人風骨比較協調搭配。書體為草書,更能體現作者的書寫節奏和情感表達。
此次創作重點講究節奏,須分別從時間與空間兩個維度把握整件書法作品的書寫節奏。創作時注重時間節奏,盡力掌握好自然書寫的時間過程中形成的節奏,它需要在創作進程中通過各個方面的比照及這些比照的有機組合進行表達,如作品中的“伊”、“雕”、“源”字為左右結構,“留”、“紫”、“懸”字為上下結構,字內之間時間間隙和筆運動節奏的把握尤為重要。南宋姜夔《續書譜》有言,“余嘗歷觀古之名書,無不點畫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即為此理。把握好空間節奏的書寫過程,更是創造了一個凝固了的時間流動的意象,筆墨的呈現蘊含著時間流動的印跡,盡顯作者的生命節奏與書寫狀態的互通性。筆簡而形具的筆墨空間,是我們欣賞視覺藝術節奏表現的重要方式,為作品的視覺感受產生了筆墨語言與情感力量。如“伊”與“闕”、“神”與“工”、“佛”與“拾”之間,拉開一定的距離,就能在平穩中增添生動之精神。書寫過程中時間節奏與空間節奏是相輔相成的,它們共同賦予書法作品在延伸過程中呈現輕重緩急的豐富變化,時間、空間節奏也由此產生。
我始終認為,一件好的書法作品是融時間節奏與空間節奏為一體的。因此,在創作時,把整件作品分成兩塊,每塊都由四行組成,大小不一、文大款小,作品點畫、結體、章法等盡情體現了時間節奏變化。作品中的“存”與“留”、“洞”與“天”、 “曠”與“世”、“游”與“子”尾首連筆,“唐匠獨具”與“洛河碧”句內呼應,“源流久”與“洞天詩詞”句間呼和,“神工瑰寶”與“千年佛”行間互盼等空間節奏關系。這件作品節奏表現的進程是通過勢來主導,讓勢隨內心的生命律動而動,以這樣一種基于節奏表現的同構關系,奏動生命、奏響生命。
龍門石窟研學行,一路上收獲感動、收獲幸福、收獲美好。感謝焦作全會兄、洛陽亞楠兄、嘉宏兄結伴訪學詩聯應和,書途無垠,咱們下次再相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