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寒梅傲雪
(這是學員寫的第124篇文章)
關于我兒子,他曾經是自卑、社恐、自閉的代言人。
自卑到什么程度呢?
他完全把自己封閉起來,不跟任何人接觸,連老師和同學他都害怕面對。
每一次我送他去上學,他就覺得這是一件極度恐怖的事情,每一次我送他到學校門口,他都是艱難地挪動腳步,三步一回首不愿去學校。
兒子這種極度自卑、膽小、社恐、自閉的性格,讓我內心焦慮而擔憂。
我覺得這樣的孩子長大了可咋辦?咋活得下來啊?也因為這個機緣,我跟著涔汐老師修心。
自從我跟著老師修心后,經過兩年的努力,兒子已徹底走出了自卑,社恐。
現在他不僅不再害怕面對老師,還會主動去跟老師鏈接。
有時候跟同學發生矛盾了,他會主動去尋求老師的幫助。
面對同學,他也不再是過去的避而遠之。
遇到調皮的同學,他不會像以前一樣一味地往后退,而是同學兇他比同學還兇。
如果是比較投緣的同學,他又能跟同學友好相處,這在以前根本是不可能的。
那么,這兩年我做了什么?才讓兒子有了這么大的變化呢?
希望我修心后,自我改變的踐行方法給各位媽媽們帶來啟發。
把焦點由外向內收
以前只要兒子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讓我情緒暴躁了,我就會歇斯底里地朝兒子發泄情緒,絲毫不會考慮兒子的感受。
我甚至把兒子關在房間里,不讓任何人阻攔我,我拿著手機數據線抽打兒子。
其實修心后我才意識到之前的我已經瘋狂了,處于瘋癲的狀態了。
修心后,我才反省到,我真的是一個病態的媽媽,孩子的性格完全是被我打壓成社恐自卑的樣子,我特別后悔。
修心后,我把自己的心安下來,于是我不再過多關注兒子的問題。
而是聽涔汐老師的指導,一點一點去反省自己,修正自己的內心。
為自己的情緒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
涔汐老師經常說:
“很多父母經常分不清,自己是在發泄情緒還是在教育孩子解決問題?”
第一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的內心咯噔一下,這不正是我嗎?
我面對兒子經常以教育孩子為借口,來發泄自己的情緒。
修心了,我慢慢明白了處理情緒和解決問題是兩回事。
回想我在家庭教育中跳下的坑:
我卻從來沒有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過,一直都把兒子當成我情緒的垃圾桶。
于是我不再對自己手下留情,每次情緒要發作了,我趕緊告訴孩子們:
你們不要跟我說話,給我點時間冷靜一下。
經過反復練習,反復打磨自己的惡習,在面對兒子的時候,我終于不再像個魔鬼一樣,能做到心平氣和了。
放下貪心
為什么我以前情緒會那么喜怒無常?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太“貪”了。
總是希望兒子能夠主動一點,積極一點,樂觀一點等等。
是因為兒子真的不主動、積極和樂觀嗎?
并非如此,是因為我太貪了,然后就習慣性地忽略了兒子身上那些美好的品質,總是希望兒子可以再好一點,再好一點。
就這樣每天不停地逼兒子成長,而不會欣賞兒子身上的優點。反省到自己的問題后,我不再對自己的貪心手下留情。
每一次情緒上來時,我會覺察自己是不是貪心又犯了?覺察到一個,放下一個。
經過反復訓練,再面對兒子時,不再像過去一樣只盯著結果,而是只去關注孩子進步的地方,去欣賞兒子。
由“利己”轉變為“利他”
以前做事從來不考慮兒子感受的我,經過修心持續的內觀、反省,慢慢放下很多“我執”。
以前我遇到事情,只想改造兒子來實現不要給我惹麻煩,其實我考慮的是自己。
現在我更多的站在兒子的立場考慮,我要怎樣做才能陪著兒子去度過眼前的難關。
時間長了,兒子的內在力量也就慢慢增強了。
允許孩子釋放情緒
以前我從來不會允許兒子哭,他一哭我的心就會很煩躁。
修心后,我不再像以前那樣粗暴地阻止兒子哭,因為涔汐老師告訴我們“情緒宜疏,不宜堵”而我過去的做法卻是把兒子的情緒給堵住。
修心后,我開始逼著自己不去打斷兒子哭,允許兒子通過哭來把他過去積壓的負面情緒通通釋放出來。
兒子接連哭了幾次后,對我也就慢慢打開了心門。
這個時候,我再來引導兒子就很容易了。
很多話我不用像過去一樣反復嘮叨,只需要說一次,兒子馬上就聽進去了,并且心甘情愿按照我說的去執行。
放下控制,學會放手
以前我跟很多父母一樣,不敢對兒子放手,總擔心放手了,兒子會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一去不復返,所以總想牢牢地把兒子控制住。
但是修心后,我知道沒有一個人喜歡被控制,對兒子的放手,是我的必修課之一。
如果我不放手,不僅我痛苦,兒子也會被我帶入深淵。
于是我忍著各種擔心、焦慮、恐懼,逼著自己對兒子放手。
我發現,放手后,兒子并沒有像我之前所想的那樣失控,而是更愿意親近我。
我才恍然大悟“沒有一個人會排斥一個尊重自己的人”。
我真的很慶幸我來跟著老師修心,放下了控制欲,早早學會了放手,不然我還不知道要繼續給兒子挖多少坑。
允許孩子犯錯
這就是涔汐老師說的“南墻是最好的老師”。
我以前不允許兒子犯錯,所以導致兒子錯過了很多成長的機會,親子關系也很糟糕。
就像我們自己一樣,很多時候,身邊人苦口婆心說了一大堆,就是在提醒我們不要跳坑。
但是受認知的限制和習氣的使然,我們總會傲慢地當耳旁風。
他們自己撞了南墻,才會發現身邊人說的都是對的。
孩子也是一樣,他撞南墻之后,有了對比,自然也就明白了誰才是真的為他好,這比我們跟他說一萬遍還管用。
所以,我一點也不認為犯錯是壞事,反而是很好的事情。
因為“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教就會”。
不貼負面標簽
以前看到兒子的很多行為,我總是會忍不住用好與壞,錯還是對等等來評判兒子。
跟著涔汐老師修心了,我慢慢明白:
任何事情本身,并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都是我的分別與執著才產生的二元對立,我們覺得好壞,其實是我們看這件事兒的心態和角度,不見得是事實。
于是我開始改變一開口就站在兒子對立面當法官的習慣,練習關心兒子的感受,和兒子一起去面對困難。
當我這么改變以后,發現兒子越來越開朗越來越勇敢了,也再也不怕犯錯了。
心才是根本
以前我們之所以覺得教育很難,其實難的不是教育本身,而是我們舍本逐末了。
孩子的心里沒有父母,那么你會發現,教育真的比登天還難;但是只要孩子的心里裝著父母,那么你會發現,教育很簡單。
以前我所學的家庭教育都是在改造我兒子,但是我發現越改造,我痛苦他更痛苦。
但是涔汐老師告訴我們:
如果你們打不開孩子的心門,永遠都搞不好家庭教育。
我才意識到我以前改造孩子的教育方式到底錯得多么離譜。
這就是我一開始為什么要大刀闊斧地改造自己的原因。
當我徹底放下了改造兒子的念頭,只是跟著涔汐老師修心修德。
做好一個媽媽的本分,兒子需要我,我就站出來,不需要我,我就做好我自己。
在遇到很多事情的時候,我經常告訴兒子“你自己決定就好”,但是他總是會像個跟屁蟲一樣,追著問我是什么想法。
這就是“反者道之動”。
教育絕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是要回到根本——搞定父母的心。
我們搞定了自己的心,才有智慧去引導和啟發孩子積極向上。
感恩涔汐老師,讓我成為了一個智慧的媽媽。
沒有修心前我從未想過,我這輩子能成為一個情緒穩定而智慧的母親,我也沒有想過我的兒子能夠變得勇敢、懂事、利他、智慧而大愛。
這些全部我始料未及的,但是跟著涔汐老師修心后,這些驚喜全部實現了。
是涔汐老師讓我悟到,并且讓我做到了:
教育是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外一個靈魂,用自己的愛去感化孩子,用自己的智慧去啟發孩子。
這種教育方式太美好了,甚至我發現我的兒子是我的老師,他身上很多美好的品質值得我去學習。
如果你也想做一個情緒穩定,而智慧的媽媽,歡迎你也來修心。
當你用很多外在的方法解決不了教育的難題的時候,那么不妨我們內觀、內修、內求吧。
作者簡介:張涔汐,青年作家,代表作《你的努力,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頭發雖長見識不短,深度剖析復雜的人性,犀利的解密職場的認知大坑,歡迎關注@我是涔汐,公眾號(id:zhangcenxi99),一個讓你增值的地方,個人微信:zhangcenxi99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